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4021|回复: 8

网络对联技巧理论体系[三少爷的微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楹联丛话》卷十二)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祗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 0 0 1 1,1 1 0 0,- - 1 1 0 0,0 0 1 1,1 1 0 0,- 1 1 0 0 1 1,1 1 0 0,
- - 1,- - 0,0 0 1 1 1 0 0,1 1 0 0 1 1)
  ( 1 1 0 0, 0 0 1 1,- - 0 0 1 1,1 1 0 0,0 0 1 1,- 0 0 1 1 0 0,0 0 1 1,
- - 0, - - 1,1 1 0 0 0 1 1,0 0 1 1 0 0)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范县、濰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工画兰竹,书法别成一格。


  此联虽称“六十自寿”,实系述怀咏志。写得洒脱有致,既有养生之道,又有乐生之情。联如其人,显示了郑板桥的个人风格。


  此联结构可分四群:


  (a)常如作客,何问康宁(0 0 1 1,1 1 0 0)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1 1 0 0, 0 0 1 1)


  此群是四言模式的前一半,句脚(1,0/0,1)可与(2)连接;


  (b)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 1 1 0 0,0 0 1 1,1 1 0 0)
     祗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 - 0 0 1 1,1 1 0 0,0 0 1 1)


  此群是四言模式的前三句,句脚(0,1,0/1,0,1)可与(1)连接;


  (c)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1 1 0 0 1 1,1 1 0 0)
    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0 0 1 1 0 0,0 0 1 1)


  此群是四言模式的前一半,句脚(1,0/0,1)


  (d)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 - 1,- - 0,0 0 1 1 1 0 0,1 1 0 0 1 1)
    (- - 0,- - 1,1 1 0 0 0 1 1,0 0 1 1 0 0)


  此群是一个四言模式。句脚(1,0,0,1/0,1,1,0)句脚(1,0,0,1,0,1,0,1,0,0,1/0,1,1,0,1,0,1,0,1,1,0)群脚(0,0,0,1/1,1,1,0),与昆明大观楼长联群脚完全一致。

  9、昆明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


  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衬字的方法,构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


  全联共180字,36句;每边90 字,18句(领、衬字与所在句合为一句)。其结构可按 “起、承、转、合” 分为4群。每群4句或6句,相当于一个或一个半四言模式。我们把(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称为四言模式;把四言模式的反向(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称为反向四言模式,把每群最后一句句脚称为“群脚”。现各群结构分述如下:

  第一群“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1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 0 0 1 1 0 0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 1 1 0 0 1 1


  上联描绘滇池景色,一望无际;下联追忆云南历史,百感交集。


  此群第一句用五言句式。五言句式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并与第三、第四两个四言句式自然相接。第四句是加一字领的六言句式。六言句式也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如果将扩展部分忽略不计,其结构是一组反向四言模式:


  (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
句脚(0,1,1,0/1,0,0,1),群脚(0/1)

  第二群“承”: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上联眺望四周远山,浮想联翩,乘兴将视线转向下面要重点描绘的滇池风光。下联借四个朝代的典故作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的议论,为下面艺术渲染定下基调。


  此群前四句结构是加一字领的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句脚(1,0,0,1/0,1,1,0)


  此群后两句是四六句式,由于六言句是四言句的扩展,其结构是四言模式的前半部:


  (0011,1100/1100,0011)
句脚(1,0/0,1)


  这两句不仅在文意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声律上改变了“群脚”的平仄,使原来群脚是(1/0),增加两句后,群脚成为(0/1)。

  第三群“转”: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 1 1 0 0 - - - 0 0 1 1 - 0 0 1 1 - - - 1 1 0 0
  - 0 0 1 1 - - - 1 1 0 0 - 1 1 0 0 - - - 0 0 1 1


  上联将滇池无限风光简约化,蟹屿螺洲,苹天苇地,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理艺术化,珠帘画栋,断碣残碑,对比强烈。


  如果将领、衬字忽略不计,此群在结构上仍然是一组反相四言模式


  (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
句脚(0,1,1,0/1,0,0,1),群脚(0/1)

  第四组“合”: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 -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 - -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上联从稻香触发,联想滇池四时美景,艳若骄阳。下联从疏钟惊醒,返回现实人生,净如秋水。


  如果将三字领忽略不计,此群结构是一组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句脚(1,0,0,1/0,1,1,0)群脚(1/0)


  全联结构如下:


1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 0 0 1 1 0 0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 1 1 0 0 1 1

-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 1 1 0 0 - - - 0 0 1 1 - 0 0 1 1 - - - 1 1 0 0
- 0 0 1 1 - - - 1 1 0 0 - 1 1 0 0 - - - 0 0 1 1

- - -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 - -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上联句脚(0,1,1,0,1,0,0,1,1,0,0,1,1,0,1,0,0,1)
    群脚(0,0,0,1)


  下联句脚(1,0,0,1,0,1,1,0,0,1,1,0,0,1,0,1,1,0)
    群脚(1,1,1,0)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使自然景色,历史沧桑,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历久弥新,叹为观止。


  大观楼长联为最佳对联结构提供了经典模式。因为四言模式包含“句式生成基础”和“句式连接方式”这两个互相联系的结构因素。就句式生成基础而言,四言句式逐字向前扩展,可生成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就句式连接方式而言,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开始,逐句向前增长,其句脚是每边四句和四句以下一切对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对于每边五句或五句以上的对联,当然可以按四言模式循环反复的方式,亦即按“马蹄韵”规则安排句脚。


  但是,当四言模式成为长联分群的基本单位时,“群脚”(即每群最后一句的句脚)又成为全联声律的关键。大观楼长联的群脚(0,0,0,1/1,1,1,0),不是偶合,而是声律的需要。亦即上联 “群脚”除最后一个是仄(1)以外,其余都是平(0);下联 “群脚”除最后一个是平(0)以外,其余都是仄(1)。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创作

陆震纶

     §14 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就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15 平仄合律


  联律在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比较明确。根据第二章讲的八种对联句式,参照四言模式句脚安排,就能生成最佳楹联结构,完全符合联律。


  初学者希望“放宽联律”,这种想法是天真的。因为谁也无权制定联律,谁也无权放宽联律。联律是在长期创作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任意违反格律,就会破坏文体特性,对联就不成其为对联。只有在熟练掌握联律之后,才能灵活应用。


  按最佳对联结构撰联,可以保证平仄合律。简单地说:


  四言句式0011/1100,六言句式110011/001100,格律与骈文基本相同,淘汰虚字相对相重。


  五言句式00011/11100,七言句式1100011/0011100,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不用拗救。淘汰11001/00110,0011001/1100110,(仅用于五言联、七言联)。


  一言、二言、三言作领衬字时,不计入句式内。


  每边一句的对联,句脚(1/0)是正格,(0/1)是变格,一般罕用。


  每边两句的对联,句脚为(0,1/1,0)。


  每边三句的对联,句脚为(0,0,1/1,1。0)。


  每边四句的对联,句脚为(1,0,0,1/0,1,1。0)。


  每边五句或五句以上的对联,句脚参照四言模式(1,0,0,1/0,1,1,0)灵活应用。
当同边自对中使用重字时,在重字可以覆盖句式,或不计入句式,但上下联的重字平仄相反。



§16 对仗工整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实际上对仗本身已把平仄相对包含在内。把平仄从对仗中抽出来,是为了研究结构的需要。因此,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上下两句之间,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现代楹联不允许上下联同位字相重。楹联对仗与律诗对仗、骈文对仗的最大区别是自对形式的发展,把句中自对发展到同边自对。


  1、同类词相对


  曹雪芹《红楼梦》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1100011)
  无为有处有还无(0011100)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


  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此联还有句内自重自对,或称为当句对。“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复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


  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相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忌合掌


  通用商业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1100011)
  财源茂盛达三江(0011100)


  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的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 ,“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是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要避免合掌,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3、反对为优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这是对仗的精义。例如:

  梁章钜集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0011001)
  近水遥山皆有情(1100110)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用欧阳修句,下联用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清风明月是自然美,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但对不懂自然美或没有时间欣赏自然美的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是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伍生辉春联


  十年宦比梅花冷(0011001)
  一夜春随爆竹来(1100110)


  这是清伍生辉写的春联。上联的冷漠,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生辉居四川成都,宦情萧瑟,十年候补更无消息。某岁除夕,写了这副春联。川督锡良见其书法非泛泛流,乃召见,授署绵竹知县。


  纪晓岚挽朱笥河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11100,1100011)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悲伤(00011,0011100)


  上联的写实,给人以交情不深的错觉,更加烘托出下联“情同骨肉”的分量。

  4、叠字自对


  西湖花神庙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1100,110011)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0011,001100)


  此联在结构上是两句,由四言句式连接六言句式构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


  5、同边自对


  五言联或七言联只有句中自对。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不仅有句中自对,而且有句间自对,或称同边自对。例如:


  阮元题杭州府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1100,-1100,0011)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0011,-0011,1100)


  此联由三个四言句式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有希望中举。“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可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很有艺术魅力。由此可知,所谓“工对”是指自对工整,不必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


  从短联的句中自对,发展到长联的同边自对 ,是对联发展的重要标志。同边自对是长联的基本形式。


  对仗的基本技巧是“重”与“对”。由两边“相重相对”发展为同边“自重自对”使对联对仗有了广阔的天地。

  6、相重相对(已淘汰)


  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
  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随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三楹,适当石梅之下,松阴岚翠,如眉临目。先生兀坐其中,拥书万卷,咿唔不辍。过其门者往往驻足觇伺,流连不去,先生咿唔自若也。室中榜一联”。钱陆灿,常熟人,字湘灵,号圆沙,顺治举人。好藏书,教授常州、金陵间,从游甚众。康熙中徐乾学等为耆年会,陆灿年八十四,齿尊名高,会中人皆兄事之。有《调运斋集》。


  此联作于清初。十言联中重了七字,句脚全是仄声,亦少见。现在不会有人再做这种不合格的对联了。

  7、自重自对


  袁箨庵门联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00011,011)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11100,100)


  这是明荆州太守袁箨庵(于令)罢官后,流寓金陵,落魄不得意时所写的门联。《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论语·卫灵公》有“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此联用语,出自经典,但已经改写,故不是集句。妙在庄重中有调侃,不言中有牢骚。上下联各有三字反复一次,可以加强语气 。自重自对在结构上是部分序列的相反或相重。因为平仄与字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在字面上可以有多种形式,远比相重相对高明,自然成为对联的发展方向。例如:


  关帝庙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011-0,0011,0011)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100-1,1100,1100)


  此联结构是五言句接两个四言句自重自对。气势磅礴,掷地有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 文意切题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际有题。楹联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是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但是在撰写楹帖、联语或编写楹联书籍时须加题目。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事、切物、切地、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字作为评论优劣标准之一。


  1、切人


  徐渭题孙夫人祠


  思亲泪落吴江冷(0011001)
  望帝魂归蜀道难(1100110)


  据陈寿《三国志》称:“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可见孙权将其妹嫁给刘备是巩固孙刘联盟的需要。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字面上没有孙夫人三个字,但字字都表达了孙夫人的感情,非常感人。


  钱楷题常熟草圣祠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11100,1100,1100011)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00011,0011,0011100)


  钱梅溪(楷)曰:“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古线城南有草圣祠。”张旭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此联把张旭书道之神,嗜酒之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切事


  徐渭题绍兴汤绍恩祠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11100,1100011,0011)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00011,0011100,1100)


  绍兴滨海,常有水患。明汤绍恩任绍兴太守时创建应宿闸后解决了水患问题。故后人立祠纪念。楹联大多是应制之作,此联并不泛泛地歌功颂德,而是记载了当时的工程情况,可以当地方水利史读。梁章钜评曰:“两用成语,一切其事,一切其姓,越人每乐述之。”


  题茶亭兼卖酒者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100,110,1100,0011)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001,011,0011,1100)


  此联为茶酒肆做广告而不落痕迹。用谚语入联,别有风味,款款道来,入情入理。自是上乘之作。用白话文写对联也可以写得十分精彩。


  董邦达题理发店联


  相逢尽是弹冠客(0011001)
  此去应无搔首人(1100110)


  清董邦达在北京理发店题了这副对联,某亲王大为赞赏,从此他的书画闻名京师。


  此联写被理发者的心理,妙在既隐喻理发,又隐喻当官。梁沈约《郊居赋》有“或辞禄而反耕,或弹冠而来仕”。 弹冠客就是当官者。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有“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搔首是无可奈何之状。理了发,当官有望,万事如意,弹冠相庆。


  又一理发店联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1100,-110011)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0011,-001100)


  同样写理发,此联写理发者的功夫,却令人不寒而栗,退避三舍。或云石达开所撰。

  3、切物


  徐宗幹咏炭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1100011)
  十分红处便成灰(0011100)


  此联咏物真切,对比强烈,寓义深长。


  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一云:徐树人中丞(宗幹)尝制“咏炭”一联铭诸座右,可见其居官之概。又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云:清代“官场口语,以得宪眷者为红,否则为黑。同治初元,徐清惠公宗幹抚闽时,前抚满洲仲文中丞瑞璸总督正轩制府庆端以事被劾去位,一时私人废黜殆尽。公咏炭有句谓此。程桐轩太守(荣春)为书其语,加跋,锓本,印成楹帖分贻寅好。今多有悬挂者。附要津者可鉴矣。”《楹联新话》“一味”作“一半”。

  4、切地


  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001100,110011)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110011,001100)


  虎丘山在苏州西北七里,寒山寺在苏州西十里枫桥。一百八记钟声来自寒山寺。虎丘附近多花农。故云吹香七里山塘。虎丘花神庙不同于西湖花神庙,梁章钜评曰:“却移作西湖之花神庙联不得”。

  北京陶然亭文昌阁


  爽气抱西山,窗外峰峦挑笔阵(11100,1100011)
  文光凌北斗,花间楼阁接天梯(00011,0011100)


  陶然亭文昌阁建在城南一片沼泽地中的高丘上,当时可遥望西山。

  5、切时


  钱楷题黄鹤楼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11100,1100011)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00011,0011100)


  钱楷任湖北巡抚,刚三个月,又奉命内调。此联写在匆匆离任之前,落梅时节登黄鹤楼,极有特色。依依不舍之情十分真切,用辞也十分妥切,故能引起读者共鸣。

  周策纵集宋词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0011100,0011,0011)
  峰到春归无处寻,红了樱桃,绿了芭焦(1100011,1100,1100)


  此联集石孝友《鹧鸪天》,苏轼《水龙吟》,辛弃疾《贺新郎》,蒋捷《一剪梅》句。对仗之美集中在“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个切时切景的自对自重句上。
要理解“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含意,苏东坡《水龙吟》(杨花词)不可不读。通篇描述扬花,实际上是惜春、送春。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余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是离人泪。


  春天在那里?如果把春天分为三分,二分化尘土而埋没,一分随流水而消逝。飘杨花的时候,也是送春的日子。春天真的消失了。但是不必遗憾,初夏不比暮春逊色。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恰恰与“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听觉上。红与绿,土与水,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消失,这一切都产生在“春夏之交”。何况“樱桃”和“芭蕉”还是是押韵的。

  6、切景


  黄万春题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月泉阁联


  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0011100,11100,1100011)
  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1100011,00011,0011100)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沙泉共处之天然妙趣,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月牙泉四周为沙山所困,自古迄今,沙不进泉,一奇也。山脊如刃,经人走驼踩,宿夕复初,二奇也。人乘沙滑行会发出响声,三奇也。大概与所处地理、气候的特殊条件有关。月泉阁在月牙泉北岸,高阁飞檐,俯瞰清泉,沙中绿洲,恍如仙境。


  此联上款“清黄万春撰”,下款“甲戌端阳心斋姜家诚书”,知为重刻旧联。上端有匾额曰“别有天地”。


  此联格律谨严,写景真切,想象丰富,正确诠释“大漠奇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堪称名胜楹联之精品。

  上面分三个层次谈对联创的基本要求。平仄是结构层,对仗是文字层,文意是思想层。其实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分析对联时,先讲平仄,再讲对仗,最后讲文意。在撰联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意,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然后按照调平仄拟定出句,再按照出句考虑对句。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思想,围绕主题思想构思。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是,一副对联在构思之初,就要按对立统一规律来设计上下联的内容。主题思想是一致的,但上下联的内容应有所区别,甚至对立,相反相成。


  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对仗可反复调整,甚至可以推倒重来,重新选择最佳结构,直到满意为止。在征联情况下,除出句不可更改外,其他也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

陆震纶

对联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因此一开始就 有优美的声律结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取舍、融合和优化,对联已经有了不同于诗词曲赋骈文的句式 和结构,形成了独立的文体。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0”为平,“1”为仄,用“,”断句,用“/”区分上下联。

     对联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骈文多采用四言和六言,故宋人称为“四六”,但其中也杂用五言或七 言。同样是五言或七 言,骈 文的节奏与律诗不同。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10-1-01-00/01-1-00-11,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0011100/1100011来衡量。王勃名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的节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于蓝。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春联,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钜《楹联丛话》),上联平仄是00101,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 句”(见王力《诗 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00-1-01/01-1-00,相当于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纳 ”和“号”相当于虚字。“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 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00011/11100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丛话》中摘录《朱子全集》所载联语,有些句式明显来源于四六。例如,松溪县明伦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其中允许相同虚字相对。这是对联移植骈文句式的明证。不过,相同虚字相对现象已被淘汰。

     唐代律诗的声律和对仗已达到尽善 尽 美的程度。因此,五言联和七言联普遍采用律诗句式而不用骈文句式 。在长联中,五言、七言骈文句式并未完全消失,但正在被律诗句式取代,或改用一字领或三字领加四言句式。

     五言律诗句式有A型11001/00110和B型00011/11100两种,七言也有A型0011001/1100110和B型1100011/0011100两种。把它们统统拿来做对联,在短联情况下,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在律诗中不可或缺的这两种句型,在长联结构中只需要一种,而且有充分理由证明,只有B型才有资格作为对联句式。因为:

     1。A型同B型有质 的区别。在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0011/1100和110011/001100,五言和七言理应采用B型为佳。这样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见《对联》1998年第2号拙文《对联句型的生成》)。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么,五言B型00011/11100与四言0011/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1),而五言A型11001/00110的变换数是2;七言B型1100011/0011100与六言110011/00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2),而七言A型0011001/1100110的变换数是3。因此,在不同句式 组合时,可以把五言B型视为 四言,把 七言B型视 为六言,而A型则无此特性。

     3。B型句式在结构上接近骈文句式,易于互相转化。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五言和七言采用B型,可以将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统一起来,形成对联句式。

     近代联家偏爱用五言、七言B型撰联,极大地促进了对联句式 的优化和简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对联句式 体系结构。即:一言 1/0,二言11/00,三言A型001/110或B型011/100,四言0011/1100,五言00011/11100,六言 110011/001100,七言1100011/0011100。

     我们并不否定五言、七言A型句式在短联中存在的价值;只是证明,它们在本质上是律诗句式,而不是对联句式。同样,五言、七言骈文句式也不能当成对联句式。 长期以来,对 联 未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固然与文人学士视对联为“雕虫小技”有关;平心而论,不加选择地用骈文或律诗的句式撰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在早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对联没有自己的句式 体系结构,就不能形成独立的文体,只能成为骈文或律诗 的附庸。

     明确对联句式同骈文、律诗句式的联系和区别,是选择对联最佳结构的基础 。余下的问题是:对联的句式组合有没有最佳结构?

     长联结构无非是不同句式(包括领、衬字) 的组合,或同一句式 的重复,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但是,这种组合不是随意的。关键在句脚的平仄安排。

     对联句式来源于 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骈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例如,纪晓岚《绛云别志序》开头一段是:“生生世界,转若飚轮;种种因缘,幻如泡影。莺飞草长,人间多早谢之花;桂老蝉寒,天上无常圆之月。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去来一瞬,瞿昙借譬于芭蕉;梦觉两忘,庄叟委心于蝴蝶。良有以也;岂不然乎。”(见《纪晓岚诗文集》),这18句分为5组,每组4句或2句,其平仄序列结构是0011,1100;1100,0011。0011,00-0-1100;1100,11-0-0011。0011,0-11-0-00;1100,0-00-0-11。0011,0011-0-00;1100,1100-0-11。0011;1100。如果把虚字去掉,就成为:0011,1100;1100,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1100;1100,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1100。这种以四言为基础,成组互相对仗形成的句脚安排,正是对联所需要的。

     上面讲过,在句式组合中可以把五言B型视为四言, 七言B型视为六言,只要句脚平仄相同,组合规律就相同。 实际上任何句式 组合都根源于四言基本组合模式(简称四言模式),即: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序列周期最长(16),声调变化丰富,而且 便于自对。而简单的句脚平仄交替1100,0011,1100,0011/0011,1100,0011,1100虽然可形成两组自对,但序列周期较短(8),而且重复单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刘勰的原义虽指改韵,亦适用于句式组合。简言之 ,四言基本组合模式是最佳对联结构,任何对联句式组合都可以由此生成。

     .就句脚安排而言,可以把每边一句的对联,例如 七言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联)的结构 1100011/0011100,看作0011/1100,即四言模式末句;把每边两句的对联 ,例如九言联: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顺时调吕律,玉节金和 (北京颐和园排云殿门联)的结构 11100,0011/00011,1100 ,看作1100,0011/0011,1100,即四言模式的末两句;把每边三句的对联,例如 十七言联: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李振钧安徽安庆大观亭联)的结构11100,11100,1100011 / 00011,00011,0011100,看作1100,1100,0011/0011,0011,1100,即四言模式的末三句,又如十五言联: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峰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纵策)的结构0011100,0011,0011/ 1100011,1100,110看作1100,0011,0011/0011,1100,1100,即四言模式的前三句;把每边四句的对联,例如十九言联:饮建业水,食武昌鱼,千里驰驱,到处聚观香案吏/对紫薇花,撤金莲炬,九霄瞻仰,何年却向帝城飞(见《楹联丛话》)的结构0011,1100,1100,1100011/1100,0011,0011,0011100,看作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即四言模式本身。

     每边四句以上的对联,句脚平仄安排是否按四言模式循环反复,要视情况而定。因为骈文句式简单,对联句式复杂;骈文无句式重复,对联有句式重复;骈文对仗限于四句之内,对联同边自对形式花样繁多。对联同骈文的这些区别,要求在句脚安排上比骈文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孙髯昆明大观楼联,可谓千古绝唱,在句脚安排上完全符合四言模式,但并非始终循环反复,一层不变。因篇幅有限,不在这里展开细述。

     总而言之,对联的最佳结构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历代(包括当代)联家的不断努力,对联不仅有了比骈文和律诗更加完美多样的句式体系,而且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声律结构。对联是诗词曲赋骈文的精华,洵非虚语。

     作 者:陆震纶

     通讯处:北京984信箱一号院西区9号楼8号

     邮 编:100091 电 话:(010)66770390

   

   

     附录:最佳对联结构举例

     每边一句:

     四言联 0011/ 1100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 袁岘冈张中阶长沙岳麓书院门联)

     五言联 00011/1110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杭州灵寺观海亭联集宋之问句) 七 七 言联 1100011/0011100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联肌颉集苏东坡句)

     每边两句:

     四四 1100,0011/0011,1100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北京旧门联) 四 四五 1100,00011/0011,11100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北京颐和园 玉带桥联)

     五四 11100,0011/00011,1100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顺时调吕律,玉节金和 (北京颐和园排云殿门联)

     四六 1100,110011/0011,001100 林木翳然,便有濠濮间想/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袁翔甫《随园琐记》,见〈楹联新话〉)

     六四 001100,0011/110011,1100 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李少池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中国馆联,见〈楹联新话〉)

     四七 1100,1100011/0011,0011100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朱熹,见〈楹联丛话〉)

     七 四 0011100,0011/1100011,1100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曾国藩四川新都桂湖联)

     五六 11100,110011/00011,001100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徐文长杭州吴山江湖汇观楼联)

     六五 001100,00011/110011,11100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杭州吴山月老殿 联)

     五七 11100,1100011/00011,0011100 哥了了无言,潦倒文章拼命酒/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太仓吴养涵挽胡粹士联)

     七五 0011100,00011/1100011,11100

     由上可知,每 边2 句的对联,同一句式组合或已 知先后顺序的不同句式组合,结构唯一确定。

     每边三句:

     1。 三句相同 正反组合

     三三三 0011,1100,0011

     1100,0011,1100

     2。两句 相同与一句不同句式组合

     三三七 110,110,1100011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 我

     001,001,0011100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归家 ( 王君实先生提供)

     四四七0011,1100,1100011 亲不负楚,疏不负秦,爱国忠心真气节

     1100,0011,0011100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

     七 四四 0011100,0011,0011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100011,1100,1100 峰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纵策)

     五五七11100,11100,1100011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00011,00011,0011100 大讲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3。三句不同句式组合

     五四七 11100,1100,1100011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00011,0011,0011100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最佳对联结构


  最佳对联结构是采用规范句式按四言模式安排句脚的对联结构。


每边一句


4 彭元瑞京邸春联
门心皆水(0011)
物我同春(1100)


5 蜀孟昶题桃符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6 集《兰亭序》字
静坐自然有得(110011)
虚怀初若无能(001100)


7 宋石曼卿对唐李贺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1100011)
月如无恨月长圆(0011100)

每边二句


44 李兰卿集句题实学斋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1100,00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0011,1100)


45 北京颐和园玉带桥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1100,00011)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0011,11100)


46 郭远堂题江苏署中后乐园
从田间来,愿问我民疾苦(-100,110011)
后天下乐,试观曩哲襟怀(-011,001100)


47 宋朱熹鸟识玄机联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1100,1100011)
鱼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0011,0011100)


54 彭元瑞题浙江学署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11100,0011)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00011,1100)


56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11100,110011)
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00011,001100)


57 钱楷题黄鹤楼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11100,1100011)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00011,0011100)


64 左宗棠题洞庭君庙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001100,0011)
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110011,1100)


64 灵川县诸葛祠(《楹联丛话》卷三)


74曾国藩题四川新都桂湖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1100,0011)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0011,1100)

每边三句


337 方地山北京寓舍春联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110,110,1100011)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001,001,0011100)


447 俞樾寿沈兰舫五十
共学东湖,同客西湖,坐对腊灯怀旧友(1100,1100,1100011)
五年迟我,一日先我,互斟春酒祝长生(0011,0*11,0011100)


454 阮元题杭州府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1100,-1100,0011)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0011,-0011,1100)


456 刘显赓题黄鹤楼
身在九霄,看月印长江,千斛明珠涌出(1100,-1100,110011)
眼空万里,望浮云孤岳,半天玉尺平来(0011,-0011,001100)


457 丁禹生题潮州园中楼
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1100,-1100,1100011)
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生平(0011,-0011,0011100)


474纪昀挽龚匏伯
地接西清,最难忘枢密院旁,公余茶话(1100,---1100,0011)
恩深南徼,惜空留昆明池畔,去后棠阴(0011,---0011,1100)


475 镇江京江第一楼联
酒后高歌,听一曲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1100,---1100,-1001)
茶边话旧,看几番星轺露冕,从淮海南来(0011,---0011,-1100)


476 史贻直题黄鹤楼
一上高楼,缅当年江汉风流,多少千秋人物(1100,-001100,110011)
双持使节,喜此日荆衡形胜,纵横万里金汤(0011,-110011,001100)


544黄梦楼题扬州府署客厅
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照赋手(11100,1100,0011)
前贤有遗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00011,0011,1100)


546 钱楷题常熟草圣祠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11100,1100,110011)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00011,0011,001100)


547 贺耦庚题苏州白公祠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11100,1100,1100011)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00011,0011,0011100)


554 广东武林会馆戏台联
一阕荔支香,听玉笛吹来,遍传南海(11100,-1100,0011)
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西湖(00011,-0011,1100)


557 江湘岚题扬州二十四桥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11100,-1100,1100011)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00011,-0011,0011100)


564 嘉峪关关帝庙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11100,001100,0011)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抚刀环(00011,110011,1100)


567 曹秉浚题福州南台广东会馆
客至共欣然,别来珠海烟波,故里关情频问讯(11100,001100,1100011)
人生如寄耳,话到榕江风月,他乡聚首亦前缘(00011,110011,0011100)


574 王子实题金陵胜棋搂
恨我晚来游,只落得万柄枯荷,一湖秋水(11100,---1100,0011)
问谁能不朽,除非是六朝儿女,千古英雄(00011,---0011,1100)


645 梁启超集宋词句赠徐志摩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001100,1100,00011)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110011,0011,11100)


647 太白亭联
宛然海上三山,藐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枣实(001100,1100,1100011)
犹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与君笛里听梅花(110011,0011,0011100)


657 宋荦题黄鹤楼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渚千年芳草(001100,-1100,-110011)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110011,-0011,-001100)


675 吴山尊题太白楼
谢宣城何如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001100,0011100,00011)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110011,1100011,11100)


744 郭沫若题丽江玉泉得月楼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11,0011,1100)


747 丁绍周赠扬州平山堂镜妙和尚
曾从山水窟中来,秋色可人,征袂尚留巫峡雨(0011100,1100,1100011)
欲向海云深处住,邮程催我,扁舟又问浙江潮(1100011,1100,0011100)


757 黄万春题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月泉阁
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0011-00,11100,1100011)
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1100-11,00011,0011100)


764 京中庆和园戏楼旧联
大千春色在眉头,寻遍翠暖珠香,重游瞻部(0011100,--1100,0011)
五万莺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1100011,--0011,1100)


774 彭玉麟题西湖平湖秋月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00-1100,---1100,0011)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11-0011,---0011,1100)

每边四句


4447 徐潮题鄂藩二堂联
饮建业水,食武昌鱼,千里驰驱,到处聚观香案吏
对紫薇花,撤金莲炬,九霄瞻仰,何年却向帝城飞
(0011,1100,1100,1100011)
(1100,0011,0011,0011100)


4467 吴养涵题太仓公园
四围疏柳,三径荒苔,人来通海泉旁,古寺夕阳供凭吊
一曲小桥,半湾流水,地接学山园外,平林烟景足勾留
(0011,1100,001100,1100101)
(1100,0011,110011,0011100)


4474 费西墉题书室
酒阑兴倦,事过境迁,祗不忘游过名山,别来旧友
春去仍归,人老难复,更休诧殿前起草,海外题诗


4476 李渔赠程蕉鹿
世间桃李,尽出公门,何须腊尽始芳菲,满眼无非春色
天下鱼龙,都归学海,不待时来方变仕,启口即是雷音
(0011,1100,0011100,110011)
(1100,0011,1100011,001100)


4567 周峋芝题滕王阁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0011,-1100,001100,-110011)
(1*00,-0011,110011,-001100)


4664 汪廷珍题金陵贡院考录遗才
三年灯火,原期此日飞腾,倘或片面偏私,有如江水
五度秋风,曾记昔时辛苦,仍是一囊琴剑,直到钟山
(0011,001100,--1100,1001)
(1100,110011,--0011,1100)


4767 李有棻挽左宗棠
出将入相,大名与曾李相参,岂知巨任独肩,勋业最高心最苦
互市扣关,隐患非汉唐可比,太息老成不作,人才弥少事弥坚
(0011,0011100,001100,1100011)
(1100,1100011,110011,0011100)


6467 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10011,1100,001100,1100011)
(001100,0011,110011,0011100)

§13 长短联的划分


  按传统观点,每边11字以上就称为长联(曹雪芹《红楼梦》),“最多也不过二三十余字而止”(梁章钜《楹联丛话》),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楹联的优势在于言简意赅,赏心悦目,适合悬挂,不宜太长。七言(1100011/ 0011100)是律诗句式,八言(1100,0011 / 0011,1100)是骈文句式。骈文和律诗句式的结合以十一言(1100,1100011 / 0011,0011100)为典型,标志着楹联有了不同律诗和骈文的结构,因此,从十一言(22字)开始称为长联,是合理的。通常撰联不过二三十余字。胜地壮观,高楼大厅,最多也不过一二百字。因此,不妨把更长的楹联称为“超长联”。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常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简史 名士联话 妙联点评
春联漫谈 趣联故事 顶针联
组合联 拆字联 镶字联
谐音联 同韵联 音韵联
缺字联 歧意联
巧意联
矛盾联 倒顺联 无情对
复叠联 当句对 绝对
改联 春联 行业联
长绝联 无对联 其他妙联
同字异音联 异字同音联 回文倒顺联
拆字合字 叠字复字 针顶联
数字联 谐音双关 戏答联
隐字联 歇后联 谜语联
趣联巧对 同偏旁部首联 难联绝对
名人对联 名胜对联 新堂联
集句联 婚联 寿联
白话联 挽联 中堂联
喻讽联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术语》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比 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副 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



  言 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字 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扁 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颜 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额 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幛 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



  横披 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仗浅谈》
【资料来源】:《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 花城出版社,李新魁编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对联起源于酒令、进化于骈文、游龙于汉赋、脱胎于律诗。联律中的对仗概念无疑是从诗律中的对仗概念汲取精华,再逐渐摆脱律诗中五言、七言的单句短联约束,进化为八言九言错落有致的长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要了解联律中的对仗概念,就不能不对影响其最大的诗律对仗也略为涉猎。
 楼主| 发表于 2005-5-2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音律与平仄》

               作 者  李岫春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


  节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调为:


  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


  再如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水有声


  其平仄调为: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联:


  慎言语节饮食
  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种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园亭联: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韵书声


  以上格式,为一般式。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最后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平仄相拗。请看成都武侯祠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6-24 0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