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分享]文森讲坛——关于填词(已译成简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9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来晚了,但也长见识。死读书是没用的,活学活用才好。
发表于 2005-5-8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填詞之音韻淺說

填詞之音韻淺說
就是使五音四呼與聲調相協調.----如何協調那就越說越複雜.
一.因詞始於敦煌曲子----雲謠曲,興起於晚唐,有的分明是七言絕句,然而標題卻用的是詞調名如:清平樂,浪淘沙…等,以孫光憲:<竹枝>爲例:就是把七言絕句的每一句破成上四下三句:
門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兒
暗傷無人---竹枝小艇斜---女兒
商女經過---竹枝江欲暮---女兒
散抛殘食---竹枝飼神鴉---女兒   每句前四字由<竹枝>調唱,後三個字由<女兒>調接唱,由此可知,唐人的七絕也是先被用作唱詞的.唱時有時還需循回重復,又如:王維的<渭城曲>歌唱者把他演變成<陽關三疊>.後來還嫌僅僅是重復在音調上變化不夠大,就加些襯字進去,到晚唐,宋初隻加襯字還嫌不夠,不能適應新的樂調,,如<涼州>:本是東漢時的五言歌謠,---晉<涼州謠>---唐有王之煥的<凉州词>: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宋人去掉一"間"字改爲: 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如此就把唐人整齊詩句改爲長短句,到後來,索性發展爲五疊(散序:笛一,板二,鼓三,加二排遍---歌頭即開始有节拍的歌)的大曲---見欽定詞譜卷四十<涼州歌>.詞就是把唐人整齊的五言或七言詩句打破或參互配合,改爲從二言到七言都有的長短句,以適應樂調的結構和節奏.------詞和別的詩體由此産生了三點不同:1.句子的長短不齊;2.是配合樂調的歌詞,----樂章.,3.與律賦的形式有諸多聯繫.(如:<日光五色賦>破題:德動天鑒,祥開日華.如:狀物<黃賦>:菊花可折,凝露而含光;木葉凋零,拂涼風而亂起.----未著一字言黃色而盡得其神.同理蘇軾<赤壁懷古>破懷古題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手法如律賦,詞之詠物也如是.)
這三個特點就使任何一首宋詞初形成時:必須屬於某一詞調,每一詞調都有特定的,格律,樂調,和旋律,-----這就決定了對每首詞中的樂調結構,每一句的聲腔旋律,每一字的平聲或仄聲與所屬的韻部,聲部,均有嚴格的規定與要求,不可亂用,用錯就配不上樂譜,不可付唱了,同時在讀音方面對聲腔,用韻,口型,也要使之符合這一詞調的要求.舉個熟悉的例子如:京劇對不同的角色,唱腔就有不同要求,主腔不變,但調和板眼變化,以<西皮>爲例,他是由北曲---秦腔演變而來,有原版,流水,二六(比原板快流水板慢),搖板(單拍擊板---慢唱緊來緊打),滾板……等板眼的變化,但其主腔不變-----是死腔活板, 在京胡上是6,3弦定音(裏弦爲帶一個低音點的6,外弦爲帶一個不高不低的3音),且以3爲主音.從眼上起腔(弱拍),在板上落腔----形成具京劇特色的板腔體.不同的角色:生旦多用小工調,淨多用尺調.讀文學史可看到:從詩樂---詞樂---曲樂---昆曲---京劇,這是從詞可入樂的角度而言詞樂,但詞樂隨時間的推移部份樂譜遺失了,部分入了曲中,加上明,清兩代文人受儒學傳統的影響,對樂工歧視,使文人詞與詞樂産生了分離,到明,清便産生了不同看法,以清爲例:
1. 以豪放爲主的詞作家----認爲詞樂已失,依聲調譜,區別詩雅,詞澀,曲俗既可.---以陳維崧----陽羨派为代表.如辛詞:<摸魚子>上: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下: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接塵土?閑愁最苦:又如元好問詞上: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 下: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賀新郎>:底事昆侖頃砥柱,九地黃流亂注?---張元幹;掃盡浮雲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張元幹-----去聲和語速的運用,體現了詞對”澀”的要求-----詞須清—音韻,脆---聲調,澀---語速. :包慎伯明府雲:感人之速莫過於聲,故詞別名倚聲,倚聲得者又有三曰清、曰脆、曰澀。不脆則聲不成,脆矣而不清則膩,脆矣清矣而不澀則浮。----[詞逕]







2.     以婉約爲主的詞作家----認爲詞樂尚存,要依五音四呼,定調填詞,---.以浙西,京華詞人群爲主.







例如:焦循《雕菰樓詞話》中記事,略雲:“宋仁宗欲改柳永‘太液波翻’爲‘波澄’,柳不從。””概:太爲徵音,液爲羽音,波爲宮音。若用澄字爲次商音則不協,翻字次宮音乃協。”“…..徵下於羽。太液二字由出而入,波字由入而出,再用澄字入,則一出一入,又一出一入,無複節奏。且由波接澄字不能相生,此定用翻字”。意既爲:音由舌入喉,由喉入重唇至輕唇,故協。而澄轉舌上,爲轉內,故不協。依黃公紹[韻會]其五字之字母、清濁等如下:

太:透母,舌音,屬徵,次清,蓋韻去九。

液:喻母,喉音,屬羽,次濁,訖韻入十一。  

波:幫母,重唇,屬宮,全清,戈韻下平五。  

翻:敷母,輕唇,屬次宮,次清,平韻平十三。  

澄:澄母,舌上音,屬次商,全濁,京韻下平十。由輕唇轉舌上,爲轉內,繞口故不協,不如:由重唇至輕唇,節奏順暢。-----這是典型的音韻學事例,







又如京劇念白---大部分是詩詞形式---千斤話白四兩唱---不是用普通話而是蘇白居多---對五音四呼要求極嚴.四郎探母----失(齊)落(合)番(開)邦(開)十(齊)五(合)年(齊).------強調五音不可逆轉.開口呼和齊齒,嘬口,合口呼須對應配合使用協調聲腔.



3.     以格律爲主的詞作家----認爲826個詞調(吳藕汀<詞名索引>:1825調),大部份有主腔,需按譜填詞---依聲和樂填詞-----如謝元淮<碎金詞譜>,以臨桂派爲代表.如滿江紅:







1=F(六字或仙呂) 4/4(一板三眼)







3. 5 56  1∣2  32 1﹣∣6  56 ....(5半拍56一拍低音, 6 56低音)







怒髮沖  冠  憑欄  處    瀟  瀟 雨 歇……







聚會吳淞,投標夜、群英未歇。說不盡、萬千風雨,五湖濤烈。三載紆籌權利弊;一朝棋定遮雲月。費周旋、縱目向天涯,心魂切!   檣櫓急,波似雪。鞭指處,煙飛滅。挾龍騰霸氣,破殘填缺。老眼慣謀經世術;壯懷痛灑肝腸血。在江山勝地歎潮峰,歌瑶闕。-----可依乐试唱.
发表于 2005-5-8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聖樂




1=D2/4 567 65 ∣6  3.∣23 2 ∣4  - ∣......。(第三四節高音)







  原詞千朵雲   峰    半軒微 雨......。







陳廷焯[詞壇叢話]說:詞全以調為主,詞全以字之音為主,有平仄可以通融者。有必不可以通融者。一字偶乖,便不合拍。讀者不可不辨。如:怒發沖冠四字,是去入平平,此句可去去平平,平去平平,但不可:上入平平!如是,付唱,便不合拍。







4,也有雜柔各派遊離其間的,如況周頤.先爲常州後入臨桂.







況氏主張詞當,重大拙,重者-----沈著之謂,在氣格,不在字句,大者---天下之事,發乎於情,拙者-----自然古樸。[蕙風詞話]







[柯亭詞話] 釋澀說: 詞有澀之一境,但澀與滯異,亦猶重大拙之拙,不與笨同。昔侍臨川李梅盦夫子幾席,聞其論書法,發揮拙、澀二字之妙,以為聞所未聞。後治慢詞,乃悟詞中亦有此妙境,但非深入感覺不到。







如他的<浣溪沙>:一向溫存愛落暉,傷春心眼與愁宜,畫闌憑損縷金衣.  漸冷香如人意改,重尋夢已昔遊非,那能時節更芳菲?-----就很好地體現了他重大拙的主張. 重者:不在字句,表現在聲韻, 氣格的配合上----全詞弱起漸強到強收。 







5.我個人覺得初學填詞者可從風騷入手----問途碧山詠物之法---依聲調譜填詞,注重去聲的運用與詞的語速-----“澀”即可,----入門後再略研究音韻,聲韻,詞樂….----與詞的關係. 須注意研究詞樂,不可依西樂途徑去研究工尺譜,那會越行越遠;探討詞樂是为寻音韵的规律,最终要依音韻的規律去填詞而不是依詞樂填詞,這須具備1,須有很好的音樂知識;2.很好的比較藝術的基礎. 







二.聲韻,音韻,聲調,音調,古樂譜字間的對應關係:







填詞時,通常在詞譜中未注明宮調的只分平仄即可,不但唐五代的小令如此,宋代有些慢詞如[賀新郎][念奴嬌][水調歌頭][沁園春] 等也以平仄為主,只:過拍,結句,務頭----詞眼,打劫,明旨等緊要處才講求四声與五音,四呼及聲律的配合,其實,若五音口形能與四聲协調便可創造出一種: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調歌詞。[事林廣記] 中當時教坊有:講呼吸用字指教伶工,訓練和辨別唇,齒,喉,舌,牙 五音的口訣,為了弄清這困惑初學者聲韻問題,我們把五音:唇,齒,喉,舌,牙,五聲:宮,商,徵(ZHI) , 羽,角,與四聲的關系簡約說明一下:也只是相似並不等於是完全對應關係-----看此勿錯誤理解。  







[五音璿(xuan2)宮] :宮==上平聲;商==下平聲,徵==上聲;羽==去聲;角===入聲。一般平入配重濁;上去配輕清。協音須以旋律而定,例如:鋼琴從第五鍵起1==C,d,e,f,g,a,b. 如:”萬” 字在尺調==C時是高音3;六字==F調時是低音7,但也並非完全一一對應的。依唐徐景安《新纂樂書》理論如此而已







[音韻學] :將五音:唇音分為:重唇===宮;輕唇==次宮,齒音==商,鼻(牙)=== 角,舌音分為舌頭==徵、舌上==次商,喉==羽,半舌音==半徵商;半齒音===半商徵。---《韻鏡通釋》

[詞源] :宮===濁;商==次濁;徵(ZHI)== 次清;羽===清;角===半清半濁。







[韻會] :將聲母分為三十六個(現代漢語23個) :宋.黃公紹著







宮:幫滂並明;次宮:非敷奉微;商:精清心從邪;次商:知徹審澄孃禪;角:見溪群疑魚;徵:端透定泥;羽:影曉麽匣喻合;半徵商:來;半商徵:日。







清音:幫非精知見端影;次清:滂敷清徹溪透曉;次清次:心審麽。







濁音:並奉從澄群定匣;次濁:明微孃疑泥喻;  次濁次:邪禪魚合。







不定清濁:來日。-----每一漢字在正宮===尺==C調時,(如”見”字===清聲;角音==高音3)都有他固定的唱名.







將韻母分為217個:分為開口,合口, 無“u”爲開口(實際是分為;開口,合口,齊齒,撮口,四呼,其分別在介音(韻頭),凡介音有“u”者爲合口,”i” 者爲齊齒,”u[淤上有兩點的]”者爲嘬口)。依平上去入排列,如;居舉據匊,戈果過括,瓜寡跨刮,巾謹靳(無入聲)。填詞時在聲調上是一平對三仄,在四呼上要注意一開口呼對三不開口呼. 上例:四郎探母----失(齊)落(合)番(開)邦(開)十(齊)五(合)年(齊).如一拍中無開口音,便是黏口-----俗話:張不開口說話,聲音含混不清. 







舉例:信==思晉切:心母;靳韻,去聲十二,商次清次音==相當[C調時==中音2=尺:音CHE據體須由要填的詞調來定]是齊齒呼。又如:萬==果羽切:見母;舉韻,上聲七,角清音==相當[高音3:仜字標音] 是開口呼。







古代音樂(按笛簫的詞曲)記譜自宋末到民初均採用工尺譜加板眼,上=宮=1;尺==商==2;工==角==3;凡==變徵==4;六==徵==5;五===羽==6;乙===變宮==7,高音加人字旁;低音在譜字上加減;如:四==低音6,合==低音5,一==低音7。原板==2/4拍;導板===散板化加原板;……。北方多:死腔活板,南方多活腔死板;工尺譜以笛音定主腔,採用首調唱名:共七調:上字調==降B;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降E;六字調==F;正工調==G;乙字調==A;正工調最高;乙字調最低;中國詞曲多用:尺調,小工及六字。哀聲多用上字調及凡調;







如[滿庭芳] 入中呂==尺調,主腔形式有八個;舉兩例:6 53∣5 -- 6 --∣6  [救青] ;22∣35 22∣2 [醉皂] 。樂工可依一首詞中声调最多的字的五音四呼的口形選擇主腔,依板眼組合樂譜,用拖腔,變聲,滑音、輕聲、帶過等方法協調不可決斷處,再斟酌換字,切不可四字,由舌→牙→唇→喉;一出一入反復繞口。也不可數個字是連續綴用均在一處:何樂果,也不可太遠又礙口的如:賀禮盒。







三.瞭解了四聲與音韻關系後:看填詞應如何審音用字:原則是:旋律轉折而下,字必輕,清;開展以起字必重,濁;而唇、齒、喉、舌、牙之用,則視歌詞字遞續、清圓無礙,以為斷也。即如呂徵[詞源疏証序]:協音遣字,亦應於旋律變化求之,非徒當字宮商而已也。故有略不合聲調的,多用拖腔,變聲,協調來處理:如京劇[沙家濱BANG]三字本都是平聲,刁德一用馬派須生的唱腔一唱:新四軍就在沙家濱……,”家”字用拖腔,變聲爲去處理後,聽來就抑揚頓挫了。---這兒指非緊要處,-----不是主腔所在處.原则是:大处合拍,细处审音,寻常处讲平仄,紧要处分四声.







一首詞的曲調樂聲緊要處便是主腔所在處,全句用字務嚴。宋元時稱緊要處,最動情之字為[務頭] 多是俊語妙處---詞眼點晴之字:如姜白石:[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蕩字便是務頭,去聲;徵次清。開口呼;這句填詞當用:∣∣∣--∣,--去、∣∣--。便合腔也可付諸歌喉。王驥德[曲律. 論字法]:務頭須下響字,勿令提挈不起。所謂響字不一定是響音-----去聲;如[迎仙客]:十二欄杆天外倚,倚字處便是務頭,倚:上聲,羽清音,齊齒呼,拖腔易成去聲四的”意”,這句填詞時當用:∣∣---去上。用何聲調作響字,由樂調決定。如尺調一般用去聲作務頭,而凡調、上字調用上聲為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6-24 0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