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1128|回复: 4

『第一期征文』——从电影说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谎言·冯小刚及其他
<>片名:《手机》
年份:2004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主演:葛优、张国立、徐帆、范冰冰</P><>1《手机》</P><>刚刚看了冯小刚的《手机》,又看了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这两部作品的关系有点特别,先有的剧本,后成的小说,小说先出版,电影后上市。用刘震云的话讲:“这小说确实不是简单的电影剧本的扩充,对我来说,电影剧本就像一片试验田,而小说是在试验基础上重新构架”。冯刘二君都是聪明人,惯做雅俗共赏的东西,这次双管齐下,想是冲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向生活要艺术”是两位腕儿的口号,“新现实主义”是人家给扣的帽子。当然也许更多的人喜欢称两位讨巧,又有说装深刻的,反正文白相间就是错。还好我乐天,看了《手机》还能呵呵傻笑,对两位多年来的努力心存敬意。</P><>《手机》其实讲的是说话的故事,这是一种我们太了解以至于遗忘了的信息交流方式。手机是个线索,是人们传话的工具,在这部电影里它主要是男人们说谎的道具。严守一(葛优 饰)是个名嘴,主持一个号称说真话的清谈节目,就是从西方引进来的talkshow。可是这哥们儿平日里谎话张口就来,尤其是隔着手机的时候,“开会呢”成了他搪塞情人爱人家人的官方语言。故事的情节架构于中年人的婚外感情纠葛上,这点倒有《一声叹息》的遗传。不过年景不同了,家庭的力量让位给个人追求,三角恋爱演化成多线情感,编导有意给一夫一妻制下痛并快乐着的人们一个特写。我们都清楚,这是一群所谓的中产阶级,也就是那群收入小康又不足以称富,才华横溢又不足以“为人民服务”的芸芸众生,多数有闲情逸致买票看《手机》的朋友们都属于此范畴。男主角们仍然是40岁左右小有成就,女主角们是他们的结发妻子以及小上十几岁的情人和女友。看影片里严守一踯躅于激情与理智之间,生活渐渐的被撕裂,家庭的温馨和习惯是他道德和责任的依托,情人的刺激和畅快淋漓成为他肉体和灵魂的慰藉。妻子于文娟和离婚后的女友沈雪(徐帆 饰)维系着他的理性生活,而妖冶妩媚的情人武月(范冰冰 饰)解决了他情感里不愿为人知的欲求。然而在几个女人间周旋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手机帮助了谎言的流传,也记录了谎言的轨迹,严两次翻船都是因为手机的出卖。最终,严将手机投入火中,并从此视之为洪水猛兽,间接为手机所累的费墨(张国立 饰)据说去了爱沙尼亚从此消失,用费墨的话讲手机变成了手雷。其实手机不会变成什么手雷,真正在人群中爆炸的是人们自己的谎言。在片子的一开始,有一段小严守一骑车带表嫂吕桂花(杨欣 饰)到镇上给表哥打电话的片断,当时远程传递信息是件不方便的事,但是真情感人,相反到了现在,真情成了难能可贵的东西。片子里那首摇滚版“吕桂花和牛三斤”,萦绕在耳,仿佛里面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越品越香。</P><>刘震云的小说比电影厚实得多,第一部分《吕桂花》和最后一部分《严朱氏》的功夫也做得很足,使得这个通过手机凸现的人伦故事有板有眼,而拉长的历史感赋予读者大量对比和思考的空间。电影中那个纯纯的吕桂花,在小说中有过偷汉子的韵事,那时候没有手机,传达堕落的是大喇叭。而在《严朱氏》的补叙当中,信息传送的不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尴尬和扭曲恰恰反衬了手机作为信息传播工具或者叫做说话工具的清白。看过一篇文章谴责编导迁怒于手机是在逃避责任,其实我看这倒是冤枉,人家是挂着狗头卖羊肉。说到真正的责任,倒着实不易追究,通常我们把它加给社会和人性。但这两性不是这部小说和电影讨论的核心,尤其对于一部所谓的贺岁电影,这样的要求太苛刻了。</P><>
2谎言</P><>说到责任,我们不得不暂时撂下手机,拿起手雷。话说这男人有了钱就变坏,以此为基础,在中国的国情里有衍生出男人有了权变坏,男人有了名也变坏,反正这半天下的人一直是向着变坏的方向努力,否则他们就是不上进。这话的女性口吻很明显,变坏的基本特征是开始搞不正当男女关系,早先说不顾家了,现在顾家也不行了,一个欺骗拍死。道德通常是站在弱者的立场的,不可回避,在这类事件中,妻子是弱者,所以我们无论如何理解坏男人们的心理,都要抨击他们一下,以示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基本道德准则的尊重。而妻子如果要显示她并非弱者,无外乎两条路:一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这下犯了众怒,我们会认为她的道德更有问题决不见容于强者一拨;二是拒坏男人于千里之外,好像于文娟这样,那日子可就更苦了,我们会更加得同情或者说觉得她比弱者还值得同情。</P><>如今流行的说法是:我不在乎你在外边有女人,在乎的是你骗我。这话牵强,但是这代人对于谎言的深恶痛绝可见一斑。《手机》里严守一一直在说谎,用说谎来圆谎,他落入了无法自拔的怪圈,而一直道貌岸然的费老最后也被揭了老底,谎言爆炸,大家一起倒。那么坦诚呢,没有哪个妻子真会不在乎“你在外边有女人”,顾城的太太做过一次这事,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看来,男人的坏原本在于他们内心的阴暗,谎言见不得光,而阴暗见了光还是阴暗么?段正淳倒是阴暗的有情有意,可惜那也是小说中的人物。细看心灵阴暗龌龊的严守一,他并没有什么恶行,为人幽默稳健,左看右看像有责任感的人,要不是做事不够细致东窗事发,到了都是个好同志。笑话说“穷则独善己身,富则妻妾成群”,倒像是几千年的常理。既然是常理,我们就不好怨社会,要不就怪母系体制被人类错误的淘汰了。现在语话权交给了人性,人性这东西牛了,没人做过统计,可是成功男士多出轨似乎被广泛接受,如此看来这个阴暗龌龊的心理还是人性中的共性呢。归根结底一句老话,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或者一夫一妻制磨灭人性。</P><>这么想,我们看戏就轻松多了,谎言是有理论基础的,尤其当其应用于人类感情时。小说有个情节讲严守一做一期叫做“人该不该撒谎”的节目,其中严守一有这么句总结:“……谈恋爱可以撒谎,其他就算了。” 在我们感情的范畴里,谎言往往难以用善恶来界定。这种情形下,更重要的似乎是我们是否能够宽恕欺骗者的谎话。在这个节目的后面,一个观众说了句更有意思的话,这句话在电影里也被提到——“人只要会说话,他就撒过谎,问题是谁在撒谎。像我们,也就是骗骗亲戚朋友;像你(严守一)这样的名人,就不一样了,你一撒谎,影响就大了!” 显然当谎言由简单的感情和物理需要升华成为社会属性并产生社会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容忍了,所以人类有教育有规则有道德。最近经常在网上看到张钰揭黄健中性丑闻的种种消息和所谓内幕,现在又看武月用手机录音要挟严守一交换节目候选人资格,真是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冯刘二君的说法不虚。像这样的软鞭子巨有冯氏喜剧风格,在他的片子里蹦跳着说话,一闪即逝。</P><>
3冯小刚及其他</P><P>冯小刚是个聪明人:他在生活里找艺术,在平常事里做文章,所以他有观众缘,这是他的聪明的正面;对于主题思想浅尝辄止,象严守一一样蒙混,使得他在影评人中口碑欠佳,这是他聪明的反面。看他的电影,我总有在听老相声的感觉,嬉笑怒骂里夹杂着鞭挞讽刺,一个个包袱里面有些东西若隐若现,要是单单哈哈一笑它就过去了,要是细嚼慢咽就觉得话有余味。这是他的风格,也是他的问题。冯小刚的问题就在于他在社会、伦理和娱乐或者说商业间的暧昧态度,文白参半的老话题。他好像个赶路的人,到了时间就要坐定,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到年根他也会弄出个贺岁片来。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他把说段子的本事发挥到了一定境界,也为他赢得了几乎定性的名声。再到《大腕》,他揭批的意向开始明朗,借着段子砸出的砖头也开始更集中于他所熟悉的圈子,虽说不上掷地有声,但多少也玩出了深刻。今年的《手机》更上一层楼,搞笑和人性两条船都搭个边儿,已经玩到了争议的程度,有人说它黑色幽默,有人说它根本不及格。这年头谁比谁傻呀,谁也说服不了谁。倒是冯小刚沉得住气,还是贺岁,至于骂人说事儿,那是借题发挥,弦外之音留着给您老自己编。近期还看过冯小刚制片的两部电影:《卡拉是条狗》和《关中刀客》,旁敲侧击指指点点,文艺味道更浓。</P><P>至于影片《手机》本身,没有大失误,也没有大优点,就像变声期的声音,说话不坏就是含糊了点。要说好,冯小刚在镜头语言上进步了,《手机》在他的已有的作品中是最电影化的一部。无论从视角还是表达,这部作品都更深邃了,影片开头的一小段甚至给片子增添了一点历史感,当然冯导赢得骂声最大的恐怕也是这一点。但片子在人物刻画方面仍然缺乏深度,这是遗留问题,冯氏电影一向以讲故事为主,人物有个脸儿就够了。冯小刚似乎也有意要改,只是力度不大或者摸不准方向,人物还是出了热闹,出不了心理。全片比较有意味的角色是费墨,憨厚的书卷气里藏着点什么。什么呢?这点东西让我把片子琢磨了个遍,可就是没找到答案来。后来看了小说,才觉得渐渐开朗,读到“费墨:‘她二十出头,我快五十了,一到床上,我有些发怵。’”,我这颗心一下释然,感觉来了——就是这份落寞与无奈拿人呀。这种发怵与费墨的身体问题不成比例,到他说“还是农业社会好哇” 的时候,那滋味和严守一不一样,可惜片子里没有表现好,一句“还是怕麻烦”把费墨给拧巴了。</P><P>戏里的演员也是个看点,葛优、张国立演的绘声绘色不辱使命。许帆还是老样子,演得扎实,把沈雪的傻和善良表现的恰如其分。值得一说的是影片中的武月,这个角色很有深度,辛辣又不乏小女儿情怀,这种独特的魅力不好把握。范冰冰的诠释很接近,辣到了位,可柔情和激情上差了点。她有段在青岛小屋里看严守一节目的镜头,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这段戏演的苍白,几乎不知所云。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导演要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这段戏缺乏前因,突兀得莫名其妙,他又没给武月安排激情戏,光靠姑娘一张脸能出多少活儿?一来二去,武月这个角色就被削瘦了。至于那对着人遐想的篮球,倒是得归咎于范冰冰。最近听说范冰冰也被卷进了黄健中丑闻,这下子反倒更让人觉得她在这部戏里的表演逼真。这年头啥都得讲炒作,本来演得不错,要是给人这么一炒,说不好就大红大紫了呢。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新人是杨欣,她在这部戏里的戏分不多,可是两个角色三种风貌,她演绎的个个到位,尤其是吕桂花一笑间风情万种,叫人难忘。纵观杨欣在《关中刀客》和《手机》中的表演,这个新人当是前途无量。</P><P>冯小刚在中国的影坛算是个大人物,无论喜不喜欢他的观众,都有拿他和他的电影跟中国电影事业找联系的。其实从一部电影或者一个影人来落实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件特不地道的事情,我看这个发展,既需要贾樟柯、路学长这样犀利的新锐观察者,也需要陈凯歌、姜文这样深沉的独立思考者,更少不了冯小刚、何平这样能说会道精打细算的娱乐融合者。原本,中国就是这么个五彩缤纷的国度。</P><P>——冥日
1/6/04于罗城
4/10/04 校对</P>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子立身唯一剑——从《最后的武士》扯起
<>片名:《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
年份:2003
导演:爱德华·泽维克 Edward Zwick
编剧:约翰·洛根 John Logan、 爱德华·泽维克 Edward Zwick
主演: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渡边谦 Ken Watanabe、比利·康纳利 Billy Connolly、 加藤小雪 Koyuki、真田光之 Hiroyuki Sanada </P><>
1 看上去很美的电影</P><>不得不承认,日本的武士道在好莱坞史诗式的声光影像里看上去很美,美到了动人心魄的地步,美到了令人神往的效果。编导用两个多小时恢宏的浪漫英雄主义,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曲折而完整的故事,一个填充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好莱坞故事:1876年,美国内战老兵奥根上尉(汤姆·克鲁斯 饰)被派往日本训练现代化部队,并开往前线与武士叛军作战。然而,在一场战斗中,先进枪械被武士刀战胜,奥根也重伤被俘。在之后的一年里,奥根一直和这些守旧的“蛮人”生活在一个平静的小山村里,在这里奥根从以胜本(渡边谦 饰)为首的武士们身上,体会到了武士道的精髓——感受生命。多年来镇压美国土著居民的战斗和杀戮生涯,让奥根每夜在噩梦中煎熬,他始终无法逃脱负罪,也寻求不到解脱,当一个战士在战场上时,他所做的只有杀人或被杀。而武士道的精神却给了他又一个选择——自我体现,为信仰殉道。对于武士来说,战争是一种艺术,武士是一种境界,在战场上战斗是唯一的意义。于是,奥根的身心自然的融入了这种精神,并成为了武士的一员。在以后的战斗中,他始终与叛军站在一起。当武士们终于寡不敌众的败在政府军的美式枪械下时,胜本在奥根怀中自尽,而包围他们的日本军人向勇士跪倒致敬。武士道实现了形灭而神存的传承。</P><>影片到此,无论叙事还是艺术表现力都与它要展示的武士道精神一样达到了一个形神兼美的境界,可惜好莱坞式的故事总是依赖一个结局。于是,身着美军制服的奥根捧着胜本的剑跪献给明治天皇,并以一个武士的口吻传教。一向懦弱的天皇,竟然用英语在朝堂上大讲了一段武士精神永垂不朽的明喻,并断然拒绝了美国的协议。编导终于将东方人文价值战胜西方人文价值的暗示摆上了桌面,也将整部电影浓郁的历史感观陡然割裂。</P><>尽管片尾处的蛇足为影片减色不少,《最后一个武士》收放有致的叙事方式和美奂绝伦的动作场面仍然足以使此片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在此基础上,编导对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挖掘和再现,更使得这部电影具有了高度的感召力。我想,看过此片的朋友,都会很难忘记叛军首领胜本和他的妹妹高子(加藤小雪 饰)这两个角色。胜本一方面谦逊好学,甚至向自己的敌人学习;一方面又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以死谏天皇不可忘记武士道的精神。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在佛堂上静心修禅,在村庄里与民同乐,在花树下忆梦为诗。他在满树樱花下说出:“我会铭记,生命若繁花,开时正入死,我们要从每一口气,每一杯茶,每一个我们带走的生命中感受生命的真义,这是勇士之道,这就是武士道!”的时候,胜本成了一个忠、勇、智、义的领袖缩影。而渡边谦对此角色的诠释入木三分,为影片添色不少。在阳刚的另一面,高子恰恰浓缩了古日本女性的容忍和温柔。在奥根为自己在战场上杀死了她的丈夫向她道歉时,高子含着眼泪说:“他尽他的职责,你尽你的职责,大家都没有错。”然后莞尔一笑,“我接受的你的歉意。”就是这样一种隐忍的温柔最终征服了不羁的牛仔,在影片的最后她为奥根穿上先夫的盔甲时,所有的痛与美无声倾泻。</P><>
2 历史与文化</P><>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可能很快就看出来了,《最后的武士》所着力塑造的武士化身正是明治维新时赫赫有名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日本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P><>西乡出身下级武士,从小接受严格的武士教育,不仅文武双修,还兼通禅儒两道。后来他成为矢志改革、倒幕维新的领导人,他指挥倒幕军在日本著名的戊辰战争中摧毁了幕府军事力量,并和平占领了日本当时的首府江户。在明治政府,他是主要军事领导人,并参与行政及司法工作。日本史上,他与木户孝允(喜欢剑心的朋友也许对桂小五郎这个称呼更熟悉)、大久保利通(就是影片里政府军的首领大村)一起被誉为“维新三杰”。</P><>然而,西乡在性格上有着十分守旧的一面,他不愿看到封建武士的衰亡,为了维护武士阶级的军事权, 1873年他提出“征台”“征韩”的方针,但遭到了政府的拒绝,从此他回乡隐居。1877年,鹿儿岛的私立学校学生及下级武士拥立西乡隆盛为统帅,举兵反抗政府。史称西南战争。西乡隆盛战败,自尽。后来,西乡隆盛在日本几乎成了墨守成规的代名词。</P><>尽管西乡作为一个武士,最终屈辱的自裁,然而日本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天皇很快大赦天下,并为他恢复名誉。1897年,他的铜像在上野公园巍然竖起,接受世人瞻仰。而他的名声更是远播天下,在中国从戊戌到民国初,西乡一直是很多革命人士的偶像。谭嗣同就义前曾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自比月照杀身成仁,鼓励梁启超等人像西乡隆盛一样,继续完成维新大业。梁启超、黄兴等革命家也曾诗赞西乡。戴季陶在其《日本论》一书中,对西乡更有精辟见解:“我们试把这几十年的历史通看起来,西乡隆盛失败了,然而他的人格化成了日本民族最近五十年的绝对支配者,各种事业的进行都靠着他的人格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他的诗《题西乡南洲游猎图》中以“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作结,盛赞西乡强大的人格力量。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1910年曾经改写了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寄给父母以言志:“孩儿(原作“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原作“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到了晚年,毛泽东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时,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西乡的影响。</P><P>在明治维新的进程中,西乡先是以革命者出现,推动一场以新易旧的变革,后又成为封建武士阶级的卫道士反抗革新,其中有性格的关系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在鹿儿岛隐居时期,用自己的全部俸禄创办军政“私学校”,以 “敬天爱民”为校训,宣扬忠君爱民思想。在这所学校里,既讲授孙子、左传、佛学,也传授西方文明,并派优秀学生去法国、俄国留学。纵观西乡的理念,他崇尚的是一个东西方结合的发展方式,既不忘本,也不盲目排外,是一种积极而科学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多年来支持和追随西乡南征北战的也正是鹿儿岛的氏族武士。革命刚刚成功,就卸磨杀驴,这是西乡的价值观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当时武士阶级的主体已经丧失了真正的武士道精神,沦为社会的寄生虫,他们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消灭武士阶级是日本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在历史的必然下,西乡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将武士道的真谛发扬下去。</P><P>明治时期是日本虚心向西方列强学习的阶段,这在《最后的武士》里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军队高薪聘请美国教官进行现代化训练、采用先进枪械、修铁路、剪发、废刀、穿西装、听取外国人的建议……这种近乎全盘西化的引进使得日本的国力迅速的发展,远远超过它的邻国朝鲜和中国。然而,得失总相伴,在这种被西方学者认为是“过分快速”的膨胀,也使得日本的本土文明黯然凋零——武士道正是其中的精髓。西乡坚守理想,传承文化的“反叛”举动在这个层面就显得格外耀眼。对于那些发展国家来说,这些传统的原始的文化更有魅力。</P><P>近年来,高傲自闭的美国文化开始逐渐正视甚至认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好莱坞的主流文化中出现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与狼共舞》等等优秀的弦外音。而《最后的武士》更是首次让一个异国文化价值战胜美国价值观,尽管这一步有点蹒跚,它所升华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却震撼人心。回看历史,事事二分,编导选择了文化的传承,而为此避开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了胜本,而不是西乡。</P><P>
3 武士道</P><P>说到武士道,我想中国人首先会想到剖腹自杀,而美国人可能想到神风特攻队或者黑泽明的《七武士》。中国有句话叫做“盗亦有道”,什么东西如果深挖它的精神领域,都能够到达道的境界。武士是杀人的职业,可是胜本的武士道却是感受生命,这两者之间似乎很难达到协调的平衡。如果不杀人的话,难道就不可以感受生命了么?胜本曾经对着美丽的樱花说:“这漫树樱花美得罕见,就是用一生来等待也值得。”对于武士来说,他们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一生一次绚烂的绽放。在大战来临前,胜本颓然地说:“武士道已经没有必要遵循了。”奥根反问他:“那什么才是有必要的呢?”武士的生命要归于剑下,敌人的或者自己的。于是,胜本选择了决战,以生命为谏。</P><P>武士道在字面的原则是“侍,严,仁”,是求隐忍、求自律、求宽厚的处世哲学。这些坚韧的智慧在胜本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然而武士道也有凶狠和落后的阴暗面,尽管这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我们仍然能在影片中窥见硬币的另一半,尤其是在氏尾(真田光之 饰)这个角色身上:他拥有着高超的剑技,也崇信生命的价值就是战斗,他偏执、嗜血、排外,不愿了解新事物。胜本和氏尾带领的武士们,在坚守着忠诚和勇气的同时,也坚守着终于把他们带入死亡的冷兵器战术。看着武士们在榴弹炮和机关枪下纷纷倒毙时,我想到义和团,这样愚昧然而英勇的冲锋,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这就是传统文化价值在重大变革面前的痛楚,而唯有去芜存菁,人类才能从这些痛苦中走出去。</P><P>胜本倒下了,而天皇站起来了;西乡倒下了,而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传下去了。日相小泉纯一郎看过《最后的武士》后,对记者说:“武士不只要有不怕死的精神,有时还必须期望死。”时值日本准备向伊拉克派兵前夕。小泉希望此片再现的武士道成为日本自卫队精神支柱。在强大的武士道精神的武装下,大和民族一直是一个好战也善战的民族,这一点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也许,武士们的暴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黑泽明们精心调和。如今,在日本越来越美国化的时候,日本本土也有越来越多的武士题材影视作品上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民族精神的反刍?而在世界化的大气候下,牛仔和武士到底哪个会占上峰呢?留给他们自己去担忧吧。</P><P>而反观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反观历史的变革和发展,面对扑天而来的美风、日风和韩风的中国人们,又要如何协调传承与革新?平衡民族文化价值和社会发展呢?我想有心人们会好好考虑的。</P><P>——冥日
03/25/04于罗城
4/10/04 校对</P>
发表于 2004-5-12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高产的</P><>罗城在哪儿</P>
发表于 2004-7-22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出来~
发表于 2004-7-23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汗~一次发这么多,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5-3 1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