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6655|回复: 20

[分享] 三百年方策犹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张树泉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13 ]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撰


  【注释】(1)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农历每月的十五这一天称为月半,这一天正好是天上月亮复圆的时候,历法上称为“月望”。 (2)年尾:年终,每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清洪诗:“新年头耳旧年尾,明日四兮今日三。” (3)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少有才名,喜批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为“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又能诗,有《沉吟楼诗选》。他还擅长对联,传说本联是他苦思几个月后才作出来的。据说某年中秋之夜,金圣叹对酒赏月,忽然心有所动,得出了“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这一上联,可是苦思良久,仍然无法对出下联来。直到数月之后的大年之夜,有人来问他日子,他猛然想起,今夜已是年尾、明日该是一年的开头了,从中得到启示,终于对出了下联。


  【鉴赏】技巧妙趣联(亦称巧趣联)是一种以修辞技巧见长,以诙谐幽默为主的文字、智力游戏性对联。本联是一副显智的巧趣联。它以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历法知识为题材,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显示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智慧。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什么积极可取之处,但其对联技巧还是可让人耳目一新。上联说农历每月的月半(十五日)这一天正是天上月亮复圆的时候,月复一月,月月如此;下联则说每年的年尾之后总是接新年的年头,周而复始,永无穷期。这些自然现象与社会常识用对联的方式组织到一起,道出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别有一番情趣。


  作为技巧妙趣联,本联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在文字上巧下功夫,颇具特色。全联采用长联常用的扇对形式,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大体协调,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符合严式对的要求。本联最为突出的是运用复字、迭字、转品等方式,奇巧有趣。上联中“月圆”、“月半”、下联中“年尾”、“年头”,既是复字对,又运用反复(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加重了语气,增强了对联的气势。本联还运用了迭字和转品法: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中的前两个“月月”,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中的前两个“年年”是迭字。而“月月月”和“年年年”则是转品,即利用汉字一字多音或多义的特点,通过转义或转音,使同一个词的词性发生变化。本联中“月月月”中前两个“月”、“年年年”中的前两个“年”,都是表数量关系,表示每一月、每一年,而第三个“月”和“年”则是名词,表示月亮和历法中的年,这都是通过转义而使词性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全联别具一番风味。



--------------------------------------------------------------------------------
 作者:张树泉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张树泉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09 ]
 
  创业难,守业亦难,需知物力惟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吴玉章撰 赠侄孙联


  【注释】(1)创业难,守业亦难:这句引用唐人典故。据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记载: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对侍臣提出“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当时任尚书左仆射的房玄龄回答“草创为难”,而谏议大夫魏征则认为:“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最后李世民归结说:“玄龄昔从吾定天下,备赏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当与公等慎之。”本联引用这一典故,劝勉后代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继续革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励精图治。 (2)物力惟艰:物质生活条件是艰苦的。物力,钱财物资等生活必需之物。惟,虽,是。 (3)居家:在家之日常生活。 (4)治家:当家理事,治理家务。 (5)行行:种种行为,每一种行为。行,行为。《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规模:亦作“规摹”,制度,准则。“行行当立好规模”这句的意思是,每做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都应当符合原则,为别人树立好榜样。 (7)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号树人,四川荣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一九六三年一月,吴玉章同志的侄孙吴本清到中国人民大学去看望叔祖父时,请吴玉章老人给自己留言纪念。吴老欣然应允,提笔在侄孙的日记本上题写好了几副富有教育意义的对联。其中正堂屋门联是“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引用吴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教育子孙后代要互相谦让、以礼相待,不要争多论少、专为自己打算。下堂屋门联是“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勉励子孙们要刻苦读书,勤奋上进。这里选录的是吴老给吴本清的客厅门上的对联。


  【鉴赏】吴玉章同志写给侄孙的这副格言门联,虽然用语通俗易懂,但是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充满着生活和为人处世的哲理。它不仅对吴家子孙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策励自己的座右铭;它不仅是指导人们居家处事的有益格言,也是勉励人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至理名言。吟赏这副对联,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和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的革命节操,必然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本联写作的时间一九六三年一月,正是我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当时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抵住外来的压力,克服内部的困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显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的吴玉章同志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即便是为侄孙题写对联,他也不忘自己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后代的责任,在对联中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殷切期望。在上联中作者首先运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关于创业难还是守业难的典故,恳切地告诫子孙后代:“创业难,守业更难”,紧接着针对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暂时困难,提出“须知物力惟艰,事事莫争虚体面”的警语,教育后代要懂得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目前物质条件比较差,更不能忘记艰苦创业的精神,应正视现实,不要去图虚荣、讲排场,追求所谓的“体面”。真是语重心长、扣人心扉。在下联中作者从“居家易,治家不易”这极为普通的道理入手,勉励后代要处处以身作则,时时起表率作用,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全联言简意赅,语朴味长,富有教育意义,是留给后人最为有用的珍贵精神财富。


  这副对联是一副宽式扇对长联。作者灵活地运用对联的各种技巧以表现思想内容,颇见功底。如:“创业难,守业更难”“居家易,治家不易”是运用复字形式(“难”和“易”字分别重复出现),在声律上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而“事事”“行行”则是运用迭字(一字双迭)技巧。本联和多数长联一样,采用扇对(亦称“扇面对”、“隔句对”)形式,其中上下联的一、二、四等三组对应句对仗工整,而第三对应句“须知物力惟艰”与“欲自我身作则”虽字数相同,但音节、词性等均不能相对。这是由对联的内容所决定的。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胆地采用宽式对所允许的大多数字句对仗工整、个别字句对不上无妨的原则,并不影响全联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
 作者:张树泉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王紫林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02 ]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佚名撰 格言联


  【鉴赏】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高度概括了知识海洋的无边无际和只有在知识的海洋作艰苦的航行,才能有所获的深刻道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切地认识到这一道理,并以诗、词、文各种文学形式留下脍炙人口的警句、格言,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人在学海中苦苦探索。“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劝勉人们要广泛地学习,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其精神宗旨就是“贵学”。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实知》中也说:“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都是告诫人们懂得学的重要性,学是一切之源,“学”然后才有“才”,有“才”然后才能齐家治国。然而“学”并非简单就能做到,“学须静也”,即只有一心一意、心平气和、心无二物,才能称得上是“学”;“学”后,才能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不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而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
 作者:王紫林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黄顺强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185 ]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鄂比赠曹雪芹联

  【注释】1963年3月,吴恩裕、周汝昌等访西山正黄旗张永海老人,曾听说过上述这副对联,并称是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送给曹的,但文字稍有不同。1971年4月,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舒成勋老人的旧房墙壁上发现了这副对联,据舒成勋口述、胡德平整理的《曹雪芹在西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北京版第78-79页)载:“‘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二者相较,似乎墙上题的较近原作,上联末字‘少’对下联末字‘多’,下联‘而散’对上联‘相交’也更工整。题诗的墙既是‘二百年的老屋’,可知这联语确是二百年前就流传出来的。至于是否鄂比自撰,专为送给曹雪芹的,当然是另一问题。由老屋墙上也题此联这一事实,也证明1963年张永海老人的传说是有根据的。”


  (1)远富近贫:远,即远离,疏远。近:亲切,亲近。远富近贫,是指疏远有钱有势力的人,不同他交往;亲近贫苦的人,与其交朋友。 (2)礼:指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礼·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礼贤者。” (3)疏亲慢友:疏,不亲近,不熟悉。慢通谩,这里指轻谩的意思。疏亲慢友,是指疏远亲人,轻谩明友。 (4)鄂比:清初人,是曹雪芹最好的朋友。他见曹雪芹虽然生活贫苦,但仍不愿和富人攀交,总是同几个穷朋友相聚畅谈,在一年春节,特给曹雪芹送了这副对联,以示对其为人处世态度的赞誉。 (5)曹雪芹:清初文学家曹寅之孙,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小说家。生年不详,死于1763年(一作1764年)。他家自曾祖起,世代任江宁织造。他少时随家迁居北京,曾经历了一段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其父因事获罪免职,产业被抄,家道衰落,日趋潦倒。晚年退居北京西郊香山时,生活更加贫穷,但他为人正直,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巨大的艺术才能,他花十年时间写成的巨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杰作。他还工于诗画,诗追步李贺风格,画石苍劲嶙峋,别具风格,可惜作品传世绝少。


  【鉴赏】这是一副题赠联,它语意浅显,通俗易懂,概括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两种待人处世的社会现实。一种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的人,一种是“疏亲慢友”,为了钱财而断绝情义的人。正如谚语云:“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楹联作者鄂比题赠此联,既饱含了他对曹雪芹贫*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品德,性情高傲,品格端正,为人处世态度的赞誉,也充满了他对人世间那种为了钱财而断绝以往情义的不屑之徒的憎恶,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极为丰富深刻的世俗人情的道理。


  这副对联,属于骈体文句,对仗精工,平仄合律。用“远富近贫”对“疏亲慢友”,“以礼相交”对“因财而散”,“天下少”对“世间多”,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平对仄,仄对平,相邻相近,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个“天下少”,一个“世间多”,不仅对得巧妙,而且寓意深刻,道出了世俗人情的一般见解,是题赠联中誉人与评事相结合的绝妙楹联,也是教人如何处世为人的至理格言,无怪乎留传至今,仍吟诵不衰。


  这副对联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反对法的艺术技巧。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可见反对法在楹联创作中是一种使用较难、效果最佳的写作方法,它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艺术效果,而鄂比这副对联,正是采用了这种手法。他用下联的“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与上联的“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相对,一正一反,内容互相对立,意思互相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不同处世态度两种人的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联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憎恶什么,更是一目了然。难怪刘勰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大师会如此称赞反对法的写作技巧。



--------------------------------------------------------------------------------
 作者:黄顺强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陈红涛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32 ]
 
  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程恩泽赠林则徐联


  【注释】(1)为:治理。《国语·周语上》:“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2)真书:即汉字的正楷。如“真草隶篆”。 (3)绵密:细致周密。《北周书·姚僧垣传》:“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 (4)赤子:初生的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 (5)体会:体贴、关怀,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6)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嘉庆进士。道光时,累官户部右侍郎,其学于六艺九流,无所不通,工篆法,熟精许氏学,诗文雄深博雅,于金石书画考订尤精密。 (7)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候)人,嘉庆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任湖广总督,禁止鸦片输入,成效卓著,为禁烟派代表人物,旋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把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给当时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因受诬害,被革职,后充军新疆。1850年在回潮州途中病逝。


  【鉴赏】林则徐不仅是政治家,而且他还是嘉庆进士,文学造诣很深,可称得上是个对联高手。他常常用写对联的方式言志抒怀,寄托抱负。他踏入仕途以后,为官清正廉明,对当时官场中污浊现象十分反感,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他出任江苏巡抚时,曾在大堂上亲书一联,联云:“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在任两广总督时题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被革职之后写了一联:“苟利国家死生人;岂因祸福避免之。”这些对联充分表达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置自己的“死生”“祸福”于不顾的高尚精神。他关心人民疾苦,襟怀坦白且文学造诣又高。因此,林则徐在当时文人中间很有威望,不少人都写联相赠,或称颂他的功德,或倾慕他的品格,或对他寄托信任,给他以劝勉和鼓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恩泽赠给林则徐的这副对联,此联是对林则徐品德的高度概括和赞扬。


上联赞颂林则徐治理国家就象写楷书一样细致周密,没有一点漏洞。既写出了他做官的态度:清正廉明;又写出了他的性格:做事认真负责,考虑问题细致周密。林则徐自已曾手书“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一联,足其品德之高尚了。


下联赞扬林则徐爱护老百姓就象爱护自己初生的婴儿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对人民的心情和处境,寄以深深的同情和细致的关切。


林则徐一向体恤民间疾苦,在他任职期间,不断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经常微服私访,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要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民众多做有益之事。他写了不少有关水利的对联:“芦中人出,河上公来。”“春从天上至,水由地中行”等。从这些对联可看出,他对水利的关心,也就是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并且他的这种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也反映出他“为政”的品行,是十分可贵的。


此联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它是一副文字形式的交际联。因交际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文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所以艺木性比较强,整联用字讲究,整齐优美,节奏感强,有一种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跌宕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致。在结构上,立意集中,遣词造句都比较讲究,上下联不仅内容上密切关联,而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表现主题。


本联虽侧重于称颂林则徐,但也或明或隐地显示出作者本人的志趣品格和思想倾向,可称得上赠联中的上品。



--------------------------------------------------------------------------------
 作者:陈红涛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涂维民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35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


  【注释】①此联的手迹为北京革命博物馆所藏,据说为章士钊后嗣所献。李大钊同志曾手书此联赠章士钊的妻子吴弱男。章士钊(1882-1973年),湖南长沙人,字行严,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曾任北大教授和广东军政府要职。1924年倒向北洋军阀,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反对学生爱国运动。所办《甲寅周刊》以反新文化运动而著名。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律师,解放战争后期,曾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之一,后留北平。全国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1973年赴香港探亲,7月1日在港病逝。②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北大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写了不少宣传马列主义的著名论文,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后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及促进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积极工作。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鉴赏】此联原来是明朝忠臣杨继盛(字淑山)的名句,杨一生为反强权,与*臣严嵩对立,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据说,在他第二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十分推崇杨的品德,早在1913年主编《晨报》副刊时,就在创刊号上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一句作为本期警语。


  对于李大钊的学问人品和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章士钊和他的妻子吴弱男是极为尊敬的。后来,当章士钊倒向北洋军阀政府时,李大钊感到非常遗憾,希望吴弱男能劝劝她丈夫,不要与反动军阀同流合污。一天,吴弱男请李大钊写副条幅以为纪念。李大钊便手书了此联。


  此联只在杨的名句上改动了一个字。而这一字巧改,实在是他自己的述志和写照。


  上联中“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即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下联的“著”即写。“文章”自然是那些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如果说上联强调的是一种志向,那么下联要求的则是行动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
 作者:涂维民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吴直雄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24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①攻心:历代兵法,皆注重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②反侧: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③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④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⑤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⑥审势:审为分析、考察、推究;势为形势。审势意为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⑦宽严:宽大与严厉。⑧皆误:都失误。⑨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蝯仙,号石禅。云南剑川人。清光绪举人,精诗文书法,有《向湖村舍诗文集》、《小欧波馆词钞》等著作行世。⑩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人们仍习称为武侯祠,至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祠内文物古迹颇多。


  【鉴赏】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
 作者:吴直雄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欺人如欺天,勿自欺也
[ 作者:黄顺强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27 ]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魏向恒撰


  【注释】①欺:即欺骗的意思。《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②负:即辜负的意思。《史记·信陵君传》:“自言辠(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③魏向恒:清代人,籍贯、生平无考。


  【鉴赏】这是一副言简意赅,语朴味长的格言哲理联。作者通过这副对联,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告诫人们,欺骗别人就象欺骗苍天一样,还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的好!辜负了老百姓就是辜负了国家,又怎能忍心辜负老百姓呢?在这里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为人立身处世之道,表达了他的“民为本”思想和正直善良的品格,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那种*诈险恶、自欺欺人之徒的蔑视,痛斥了那些只知谄上欺下、辜负老百姓期望的贪官污吏。它寓理深,格调不凡,言情论理,皆成文章,讲立身处世之法,给人以警策。这样内容较进步、健康的至理哲言,对当时、后世都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堪作人们陶情励志,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用哲学的观点阐明了“欺人如欺天”与“负民即负国”的辩证关系,表明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而且运用了楹联中特有的“复字”的艺术技巧,如上联的“欺”字,重复了三次,下联的“负”字,也重复了三次,它将“欺人如欺天”和“负民即负国”的哲理阐述得清楚明白,把“毋自欺也”和“何忍负之”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语重情长,感情真切,言词炽烈,肝胆照人,既给人以警示和忠告,又作为自勉的准则,是一副用“民本”思想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同时,“复字”技巧的应用,使楹联明显地增强了节奏感,产生出音韵铿锵的艺术效果。这副对联还采用了“动词对”的艺术技巧,上联用三个“欺”字对下联的三个“负”字,对得十分巧妙,恰到好处有如珠联璧合,既突出了对联的思想内容,又增强了对联的艺术效果,令人读之,境界开阔,气势豪迈,深受感染。


  这副对联虽只是一副语言朴实、毫无雕琢的正对联,但它对仗工整,立意高雅,情趣天成,在坦率中见蕴含,在平淡中见波澜,不加雕琢而文辞佳妙,不求险奇而韵味无穷,是作者深情所至,心声所凝之作,是对联艺术与作者精神情操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古代对联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难得佳作。它可激励人们、勉励自己为国为民奋发向上。



--------------------------------------------------------------------------------
 作者:黄顺强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文之清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58 ]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撰


  【注释】①此联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吴敬梓在描绘扬州大盐商万雪斋居所时写道:“走进了一个虎座的门楼,过了磨砖的天井,到了厅上。举头一看,中间悬着一个大匾,金字是‘慎思堂’三字,旁边一行‘两准盐运使司盐运使荀玫书’;两边金笺对联,写‘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②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曾应试科举中举人。晚年窘困潦倒,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著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鉴赏】看起来这对联是作者写盐商万雪斋的,实则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扬州万雪斋出身一户盐商家的书童,主人见他聪明,十八九岁上就让他做了小司客,他每年聚几两银子,先是乘经营之便,自贩些盐卖,后来就租顶别人的专利卖盐凭证来经营牟利,几年间挣到四五万两银子,便赎了身、买了房子独自经营盐业,转眼几年就成了巨商。


  作者本出身官僚家庭,家境不错。祖辈在明、清两代曾是达官显宦。虽说吴敬梓一支从他祖辈起就已日渐衰微,但他“性耽挥霍”,以至最后连“祖业”也安守不了,田地全卖光了,乡里豪绅把他“传为子弟戒”,亲友对他不理不睬。到晚年,他的生活已近“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的境地。作者借助书中这副对联,说出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深切感受。上联作者通过重复几个“好”字,突出表现“学好便好”的主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者看法不同,认为“读书”和“耕田”只要认真“学好”就是好事。


  下联作者则使用“难”字重复,表达出“知难不难”的内涵。创业难,但守业更难,作者告诉读者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事情的艰难,知难而进,难事也就不难了。


  这副复字联,能将生活中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明白的哲理语言予以表现,读后令人回味深思。



--------------------------------------------------------------------------------
 作者:文之清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周丽云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12 ]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佚名撰 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


  【注释】(1)梵呗:佛教歌赞。呗,为梵文“呗匿”之略,意为赞叹,原为歌曲。 (2)色:佛教名词。佛教把物质的可感触的东西称为“色”,属于精神领域的则称为“心”。 (3)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 (4)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为中国佛教禅宗天台宗一派发源地,山中今有国清寺、高明寺,上方广寺今已不存。其山势高,四万八千丈是传闻中的夸张,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鉴赏】曾有人评论这副对联极“画工”之微、尽“化工”之神,自然之美、哲理之玄,具在醇厚之韵味中。诚不为过也。首先,作者象个高明的画家,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峰峦、云霞、树、草、山、月,林林总总,色色入目;又象个文明的音乐家谱出了天地间神妙之曲:风、水、虫、鸟、梵呗、钟鼓,万万千千,声声入耳。有声有色,可谓赏心悦目。更由于用上了“三百六十击”“四万八千丈”等数量词,在时间上非常长久,空间上又非常高阔,便使这幅图画非常奇伟,这首乐曲非常雄壮。上联一连用了七个“声”字,使人耳无暇听;下联一连用了七个“色”字,使人目不暇接。总而言之,此联写尽了自然之美。更可叹的是,联语在句尾巧妙地一转,好象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只用魔杖一指,千万个声音突然不闻、万千种景色突然不见,使人恍若梦中醒来,有所惊讶,有所发现,进而有所深思,这里又写出了佛理之玄。明明有千万种声音,为什么说都是“寂”呢?明明有千万种色相,为什么说都是“空”呢?佛教《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而在禅宗那里,这个“空”即是人的本心,本心犹如虚空、无有边畔,“我心就是一切”。佛书中说:“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此说来,答案就在这里:心生诸景,心灭景自灭,当然这是一种抹煞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界限的唯心理论。但是,当我们从佛理中抽取它的合理的内涵时,我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哲理:有些特殊的场合,我们对一些事物淡然处之,将有作无,或许能缓和矛盾,得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


  此联可以说是佛理式的对联、对联式的佛理。



--------------------------------------------------------------------------------
 作者:周丽云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甘久生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179 ]
 
  望不断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明月当头,如许江山赢我醉;
  是谁赋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幽情无限,满城风雨自西来。
    ——佚名撰 长沙天心阁联


  【注释】(1)衡岳:衡山,在湖南衡山县西。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著。 (2)赢:容受。在《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赢作“容”。 (3)屈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4)贾太傅: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 (5)前席:移坐而前。古人席地而坐,移坐向前,表示虚心求教。(6)天心阁:在湖南长沙市东南城堞上,与岳麓山遥相对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乾隆年间曾重修,现又重建一新。


  【鉴赏】此联以天心阁为视点,放纵笔墨,将登阁揽胜所得,尽情写出,其中有对山川形胜的描述,有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几乎把整个湖南的风光文物都概括进去了。上联写山川形胜,主要点出衡山和洞庭湖。湖南形胜,以此为著。写衡山,突出七十二峰;写洞庭湖,突出八百里。一言其山峰多,一言其湖面大,这就抓住了特点和重点。江山如此多娇,又喜“明月当头”,使登阁揽胜之人如置身于仙境,顿时为之陶醉。着一“醉”字,既形容了山川之美,又道出登临者对“如许江山”之爱,用语精妙,极富表现力。下联写历史人物,特举屈原、贾谊为代表,这两个人物与长沙、与整个湖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许多事情可纳入篇幅,然而,作者只抓住他们的不幸命运着笔,并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原因提出了大胆的质问。此处连用两个问句,问得很有力量。前一问,把矛头对准了楚怀王,正是由于楚怀王昏庸无能,听信谗言,才使屈原横遭贬逐,满怀忧伤,自沉汩罗。后一问,把矛头对准了汉文帝。“虚前席”即用文帝“宣室求贤”之典,李商隐《贾生》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据传,文帝和贾谊谈话至半夜,越谈越有兴味,文帝不断地移席向前。但文帝所关心的,不是人间的疾苦,而是鬼神之事。贾生在政治上很有才干和见识,文帝不去任用贾谊治国,却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这不是滑稽可笑吗?回想历史,缅怀前贤,真可谓“发思古之幽情”了。一句“幽情无限”,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前贤的态度。末句是说古长沙通过了风风雨雨,令登临者感慨万千。此联咏史咏物,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种“把自己摆进去”的写法,与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是大异其趣的。数词的运用,句式的多变,为全联生色不少。对仗上,“七二峰”与“屈大夫”、“八百里”与“贾太傅”等,文字上对仗不一,但意趣上避免了一般化。上下联由短句组成,各短句的末字都能平仄相对,符合常规。



--------------------------------------------------------------------------------
 作者:甘久生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杭丹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476 ]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佚名 名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1)谨慎: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七擒:七擒孟获。刘备去世后,彝族首领孟获与建宁豪强雍闿起兵反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曾对孟获七擒七纵,使之心悦诚服,誓不复反(后仕蜀,为御史中丞)。 (3)南渡:渡过泸水(金沙江)南征。 (4)六出:六出祁山(在甘肃省)。相传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北征曹魏。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出兵伐魏仅五次,而出祁山者仅两次。 (5)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余日后,病卒于此。 (6)十倍:《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水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7)八阵:古代的八种兵阵。其名目不一。《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的八阵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冀、握机、连衡。 (8)两川:一曰“二川”。东川、西川的合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因有两川之称。 (9)三分:指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


  【鉴赏】本联仅用52字,简明扼要地评价了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光辉显赫的一生。诸葛亮,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自比管仲、乐毅,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乃得见之。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对抗曹操,统一中国的对策,即“隆中对”。他辅佐刘备取荆州,定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死后,他辅佐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争战,病故于五丈原军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上联第一句,以“谨慎”二字首先点出了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征。这“谨慎”二字,看似平常,其实非同小可。诸葛亮自己认为:刘备临终之时,之所以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是因为“先帝知臣谨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成都武侯祠题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曰:“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所见略同。诸葛亮审时度势、决事用人,之所以足智多谋,甚至“料事如神”,与他的细心谨慎、思维周密是决然分不开的。上联第二、三句,作者以两个短小对仗的排比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两大重要业绩。他率兵南渡泸水,“七擒孟获”,不仅从军事上,而且从人心上征服了西南地区的敌对势力,从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效地改善了同西南各民族间的关系。他又率兵北驻汉中,“六出祁山”,频频伐魏,以求“北定中原”。接着,作者用“何期”二字,将笔锋一转,道出了诸葛亮病逝沙场的憾事。这一句充满了感情色彩,似哭、似吼,惋惜、意外、悲怆、崇敬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深受感染,读来催人泪下。最后一句,作者以“九代”这一虚指的数量词开头,指出诸葛亮虽已去世,但其精神永垂不朽,其未竞事业,后继有人。下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写起,进一步歌颂了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相信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不仅托他辅佐后主,还请他必要时取而代之。因此,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这下联首句所说正是此事。第二句写诸葛亮长于巧思,智慧过人。他不仅革新了连弩,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接着是写诸葛亮辅佐后主当政期间的业绩。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使当地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人民受益。最后,作者以讴歌诸葛亮善结统一战线,从而三分天下的丰功伟绩结束全联。


  作者高屋建瓴,饱蘸浓墨,选择诸葛亮生平中的典型事迹和重大特征,从大处落笔,一气呵成,把诸葛亮的历史功勋及其深远影响写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本联一个显著的遣词技巧,就是“用数”。上下联各五句,每句嵌进了一个数字,正好是从一到十共十个数字,只是次序有所变动而已。


  说来也巧,纵观成都武侯祠的对联,“用数”者特多,盖因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数字格外有缘吧。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又如“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等等。不过,其中“用数”最多的当推本联。“用数”可使词语表现出一种不可替代的特色,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
 作者:杭丹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吴直雄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543 ]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闹莲花。
    ——纪昀撰 北京圆明园戏台联


  【注释】(1)尧舜:尧指唐尧,舜即虞舜。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其位为舜所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其位为禹所继。尧舜均为我国传说中的两位贤德的君主。 (2)生:这里指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扮演男性人物,在元杂剧、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中,都有这行脚色,诸如老生、小生、武生等。表演上各具特点。 (3)汤武:汤指商汤,是公元前十六世纪灭夏后建立奴隶制国家的贤名君主。武指周武王,姓姬,名发。继承其父周文王遗志,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亦是一位贤名君主。 (4)净:这里指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是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又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不一而分为若干专行,如京剧中的正净、副净、武净等等,表演上各具特色。 (5)五霸:即春秋时五个先后称霸的诸侯,一作“五伯”,其说有二: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6)七雄:亦称“七王”。即指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 (7)丑末:丑指传统戏曲的脚色行当。宋元南戏已有这一行脚色。由于化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与净脚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称为“三花脸”。末,亦是指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脚色。明清戏曲中都有末,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8)耳:意为“而已”。《论语·阳货》:“前言戏之耳。” (9)伊尹:商汤的大臣,名挚,原为汤妻陪嫁的奴隶。后佐汤伐夏桀,被尊为宰相。 (10)太公:即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相传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与语大悦,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立为师。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11)耍手:指玩弄戏法的能手。 (12)拜将封侯:亦作“拜相封侯”。即拜为大将,封为列侯。旧时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我也弗图个为官作相,我也弗图个拜将封侯。”元无名氏《东篱赏菊》一折:“我则待休休游游,他道是御酒金瓯,浅酌低讴,锦带吴钓,拜相封侯。” (13)摇旗呐喊:一指作战时挥动旗帜喊杀以助威。《英烈传》三七回:“勇气百倍,督战益力,摇旗呐喊,震动天地。”二是比喻为他人他事助长声威。巴金《旅途通讯·广州在包围中》:“我这个外省陌生人,我在这里不过做一点摇旗呐喊的工作。” (14)奴婢:指丧失自由被剥削作无偿劳役的人。《史记·平淮书》:“得民财物以亿记,奴婢以千万数。”一般是男称奴,女称婢。后泛称男女仆人。 (15)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旧时儒士必读之书。 (16)白:即告语,特指戏曲中只说不唱的部分,诸如说白、独白、对白之类。 (17)六经:亦称“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古籍。 (18)引:这里当指戏剧开始时的引子或乐曲体裁,均有序奏之意。郭茂倩《乐府诗集》有《霹雳引》、《思归引》、《箜篌引》等。 (19)诸子百家:即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史记·贾谊传》:“迁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汉书·艺文志》著录诸子百八十九家。举其成数称百家。 (20)杂说:即百家之说。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若干陆贾[典]新语,贾谊新书,扬雄法言,刘向说苑,王符潜夫,崔寔政论,仲长昌言,杜夷幽求,咸叙经,或明政术,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2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又因祖杜延年系杜陵人,故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起,为叛军所俘,设法逃脱;奔赴凤翔,见肃宗,授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晚年离家出蜀,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船上。杜甫是我国影响深远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余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2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天宝元年,因吴筠及贺知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赴长安,供奉翰林。为高力士谗谤去职。安史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璘争位失败,他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浔阳。晚年飘泊东南一带,病死于当涂。李白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无论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对后代影响甚巨。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行世。 (23)乱弹:戏曲名词。其含义有四:一是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因有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二是当“昆、乱”或“昆、高、乱”并称时,乱弹系作为昆腔或昆腔、高腔以外各剧种的统称;三是有时专指京剧;四是有些剧种因兼唱多种不同声腔源流的腔调、剧目,也以乱弹为名。 (24)咬文嚼字:其义有二:一指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隋唐演义》六回:“如遇患难,此辈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毙,何足为用。”二是用以讽刺讲话者卖弄学识。茅盾《腐蚀·十一月十日》:“嗳哟,你还来咬文嚼字呢!干脆一句话,可注意到了没有,——有人跟住你啦!” (25)闹莲花:亦称“莲花落”、“莲花闹”。有的地方称作“打莲花”,如江西萍乡一带今仍有此俗,时多在正月,是说唱中的一种形式。旧时艺人生活低下,在沿街乞食时所唱的快板词。 (26)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清代名学者、文学家,性坦直诙谐。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7)圆明园:遗址在比京海淀区东。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原为清世宗雍正称帝前所建的私宅。雍正即位后,重加扩建。有楼台殿阁、亭树轩馆达140余处。附园长春园北部还建有一组欧洲式宫苑——西洋楼。惜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此园焚毁于战火。这座戏台是道光年间所建,供皇族看戏用的。


  【鉴赏】旧时戏台的两旁,一般都刻有对联,用以宣传戏剧的特点和作用,或指导观众看戏,或反映剧场的欢乐气氛……这副对联,镌刻在清朝皇族看戏舞台旁,是一副很有见解,很有气势,很有特色的戏台对联。


  联语作者以舞台为小天地,以天地为大舞台。选取人生、社会、历史、文艺等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予以评说,勾勒出一幕又一幕的悲壮的历史戏剧画面。看:在这个小天地里,三皇五帝、春秋霸主、战国君王、名相贤臣、将军列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般艺人、奴才婢女、乃至《四书》、《六经》、诸子百家……无不再现在这个小天地里。他们的事迹,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脚色,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从而,使联语高度地概括了戏剧的基本特点、基本形式以及常见的内容。


  联语作者立意高远,居高临下,一反常人之见,借助戏剧的特点、戏剧的形式,以及对联所特有的包容量,对历史人物、传统文学艺术等,独抒已见,予以评说。有的联语评论者说作者狂妄,说他对上自尧舜汤武,下至拜将封侯等一系列封建体制作了辛辣的讽刺和全盘的否定;对四书六经及历代诗文也不分青红皂白予以无情奚落与嘲弄。我以为这是忽略了戏剧对联的特点所致,故显偏颇。岂不知,作者正是按照传统戏剧中“生、净、丑、末、耍手、摇旗呐喊跑龙套、称奴婢”以及“白、引、杂说、乱弹、闹莲花”这些戏剧形式或文学样式的序次以及他们在戏剧中的轻重“份量”,与这些历史人物以及文学艺术品等相匹配,借以给予这些历史人物及文艺作品、典籍以较为恰当的肯定并初排“座次”,以分“等第”,这不能不说是作者主人人物和经典的机巧手法和幽默滑稽的高明之处。从作者用戏剧行话术语来评价人物和经典著作的排列序次来看,很显然,他是尊崇尧舜的德治,肯定汤武的武功,给五霸七雄以地位……他推崇《四书》,赞赏《六经》,称道《诸子百家》……,都给予它们在戏剧舞台和社会舞台上以登台表演的一席之地。联中见解寓于戏剧用语之中,这种评说人物、典籍的手法可谓特色独具。


  联语气势宏伟,借助素描和漫画的手法,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人物,勾勒人物形象,评说事件,并将历史人物、文艺作品、经典著作与戏剧台词、术语巧相配用,并发出一种谜意和诙谐幽默之情趣,令人读后不胜感慨,细细品味,妙趣无穷,从而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评价此联时说:“似此大识力,大议论,断非凡手所能为。”我以为实属的评。



--------------------------------------------------------------------------------
 作者:吴直雄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吴直雄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495 ]
 
  分野踞吴头楚尾,名贤过此,尚睹典型,读海潮赋,鹧鸪诗,昌黎谏书,赞皇治谱,千百年流风余韵,犹有存乎?凭吊感沧桑,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
  拓园旁秀水袁山,旧地重游,又留逆旅,览涌珠泉,云谷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春光,良堪娱耳!登临饶乐趣,况近看两渡虹桥,万家蜃市,半江鸥艇,几点渔火。
    ——欧阳绍祁撰 宜春市宜春台联


  【注释】(1)分野:古时星相家以天上星辰与地域的位置相对应,称为分野。这里指地理位置。 (2)吴头楚尾:江西宜春地区古代属于吴、楚之间,故曰“踞吴头楚尾”。 (3)海潮赋:唐代宜春人卢肇,曾作《海潮赋》。 (4)鹧鸪诗:唐末诗人郑谷,字宋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光启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故人称郑都官。因其七律《鹧鸪》一诗为时人传诵,人又称其为“郑鹧鸪”。鹧鸪诗即指郑谷名作七律《鹧鸪》。 (5)昌黎谏书:唐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其为“韩昌黎”。昌黎谏书即指唐代韩愈的奏疏《谏迎佛骨表》。韩愈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几乎被杀。因朝中大臣谏阻,被贬为潮州刺史。至潮州,韩愈乃以表哀谢,宪宗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宰相皇甫镈素来忌恨韩愈直率,仅内调改任袁州刺史。韩愈在袁州兴利除弊,有政绩。 (6)赞皇治谱:《新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曾封赞皇县伯。这里以赞皇代指李德裕。赞皇治谱,即指李德裕献疏敬宗的治国方略。李德裕曾因唐敬宗听信谗言,“遂贬德裕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复贬袁州长史”。 (7)秀水:在江西西部,流经宜春的袁水。 (8)袁山:旧时称宜春为袁州,境内有袁山。 (9)逆旅:旅馆。 (10)涌珠泉:即玉泉涌珠。宜春台山上胜景之一。 (11)云谷瀑:即云谷飞瀑,宜春台山上胜景之一。 (12)仰峰积雪:“宜春八景”之一。 (13)钓台晚烟:亦为“宜春八景”之一。 (14)虹桥:指桥梁似虹。 (15)蜃市:海市蜃楼那样热闹繁荣的城市。 (16)鸥艇:象海鸥鸟那样自由自在的游艇。 (17)欧阳绍祁:民国时期江西宜春人。 (18)宜春台:为汉代宜春侯在山上所建五台之一。明代扩建亭台。宜春台座落在宜春市内山上。坐南朝北,为全市最高点。现存石坊、种桃亭、峰亭、春风亭、沩山阁、中山亭等建筑。1957年重修。


  【鉴赏】上联从描绘宜春台的地理位置入手,进而联想到历史上与宜春有关系的唐代名人。他们这些典型人物,有的是当地名流,有的是国家一代栋梁,他们都曾留下传流千古的华章。他们千百年的流风余韵,今犹存否?然而,作者所看到的只是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碑。面对这一切,只能是无限的感慨。


  作者在上联中总写了登宜春台的联想和对眼前的宜春台的衰败发出一番感慨之后,在下联接着写宜春台的方位,并细写游览宜春台所见的玉泉涌珠、云谷飞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的游兴以及登临宜春台所见的拱形虹桥、热闹的城市、江中的游艇、渔火等等所获取的无穷乐趣。


  这副对联先写登台后的种种联想和感概,使人们对宜春人杰地灵的历史现状有个总的了解,进而再细写在宜春所见的美景春光,把读者的思绪引入那美景胜地,似与作者一道在欣赏、在评价、在赞叹。


  联语用词洗炼,层次清晰,宜春台的典型历史人物和胜迹,尽纳联中。



--------------------------------------------------------------------------------
 作者:吴直雄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吴直雄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238 ]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李联芳撰 武汉黄鹤楼联


  【注释】(1)旷世:历时久长。 (2)凤凰孤屿:即凤凰屿,原在城外长江中。 (3)鹦鹉芳洲:即鹦鹉洲,原在城外长江中,明末逐渐沉没,清嘉庆间将汉阳拦江堤外的补得洲改为鹦鹉洲。 (4)黄鹤渔矶:武昌蛇山,又名黄鹤山,临江处称为黄鹤矶,即黄鹤渔矶。 (5)晴川杰阁:即晴川阁,在汉阳龟山东端禹功矾上,与黄鹤楼隔江相对。 (6)春花秋月:指景色美好。 (7)崔颢题诗:即崔颢的《黄鹤楼》诗,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青莲搁笔: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青莲搁笔即意为此。 (9)汉口夕阳: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有句云:“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10)洞庭远涨:洞庭即洞庭湖,洞庭远涨,即洞庭湖方向深远弥漫。 (11)潇湘夜雨:潇湘即湘江。潇湘夜雨即湘江夜雨。 (12)云梦朝霞:云梦即古代的云梦泽。据史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地区。云梦朝霞即指云梦方向的朝霞。 (13)笛声缥缈:唐诗人李白有吟黄鹤楼诗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古人临高台而吹笛,以此寄寓情怀。笛声缥缈即笛声隐隐约约的。 (14)鹤影蹁跹:黄鹤楼有许多关于鹤的故事传说。诸如王子安乘鹤过此;费文祎驾鹤返憩于此;吕洞宾橘皮画鹤……。故用鹤影一词。蹁跹,即轻快地跳舞的样子。鹤影蹁跹意指黄鹤轻快地起舞。 (15)李联芳:江西临川人,清代诗人。 (16)黄鹤楼:座落在湖北武汉市的蛇山黄鹤矶头。楼因山而得名。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建屡毁。清光绪十年(1884)被焚后,直至1984年才重建。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颇多,令人神往。唐代诗人崔颢题《登黄鹤楼》诗后,更是千古闻名。


  【鉴赏】作者在上联中,首先列数登楼后所见到的历时久长的胜迹——凤凰屿、鹦鹉洲、黄鹤矶、晴川阁。这样春花秋月般的美好胜迹,现已残缺不全了。放眼远望,不由勾起古今的愁绪,回想起崔颢题诗、李白因此搁笔的故事。


  下联由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联想到人事的兴衰变化。凭楼眺望汉口、洞庭、潇湘、云梦一带的景致,顿时激起的酒兴风情,都留在那暮色苍茫的烟雾和晚间落日时昏暗的光线之中。放开心怀,让古今愁绪、酒兴风情,消失在隐隐约约的笛声和蹁跹起舞的鹤影中。


  这副对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时代的变迁与现实联系起来,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写作手法上,以排比法把黄鹤楼四周的美景和历史典故写得淋漓尽致,加强了对联的语气,增强了对联的气势,使对联富于节奏感,具有旋律美。



--------------------------------------------------------------------------------
 作者:吴直雄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5-18 1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