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6326|回复: 45

淡然——阅读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1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归于平实,是一种非常不易的真悟,在经历很多的人或事之后,人们通常会回到这本就是本真的人生起点。进步是在积淀与悟得中来的,未来可期。
发表于 2005-3-12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蝉衣读帖蛮认真呀,还能看出风格的变异.
我是越写越没有迷茫了,干脆停下来看看.

关于丁玲的印象,似乎很复杂.因为更喜欢沈从文,我会有些怨怪她.我不喜欢跟政治太近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蝉衣。

流水: :)

珠儿姐:嗯,我明白的。后来她在演讲中还说:“你们应该知道,沈从文是不革命的,我们是革命的。”
不过,那篇文章值得一读。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登科的《六十八天》,让我看了不住地微笑,虽然这份笑里有着更多心酸的成分。
  陈登科在文革中是全国通缉案犯,其作品《风雷》当时是全国特等大毒草,在狱中关了五年多,被批斗过三百多次。这篇短文写的是文革初期他尚未被抓时躲在朋友家避难的日子。
  当时,陈登科被点名,说是特务,弄得有家不能回,在朋友储虹家避难。遭受无处申辩的天大冤屈,一家人面临离别,本应是阴风凄凄、寒鸦呜咽的,却被他写得异常有趣:那六十八天里,他与造反派们斗智,让人忍俊不禁。他在文中写道:“我当侦察员时,这些造反派还在地上爬呢!这一帮子打砸抢分子我都对付不了,还算得什么游击队员呢。”那股豪气从文中扑面而来。斗智还是卓有成效的,起码他安然地度过了两个多月,但再铁骨铮铮的人也有一腔柔情,这两个多月里,他因想念从未离开身边的小儿子而离开了储虹家,随后被尾随他儿子身后寻来的人逮捕。储虹因“窝藏特务”也被关入牛棚。
  众所周知,那段日子里,夫妻反目朋友相背,然而《六十八天》里却不是这样的,陈登科的朋友储虹在那样的时候说道:“只要你不是特务,就住我这里好了,要坐牢我和你一起去坐。”这样平实的一句话,却让我这个读者感受到了胸中有股热血涌出,暖得全身异常舒畅——不说群以类聚,仅想有友如斯,便夫复何求?
  《六十八天》的文字十分简朴,如与人聊天般的亲切自然。那些文字没有写作者心中的委屈——那是他所不在意并能够忘却而淡然面对的;没有写对朋友的感激之情——那份情谊已被深深装在心底,不用言说,怕出口就如酒开封一般,香味飘散。但透过这些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坚强的战士、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浑身豪气的铁汉胸中奔流着的热血。
  陈登科是个传奇人物,据说学写作时只初识文字,他在枪林弹雨的间隙中写其成名作《活人塘》时,“趴”字不会写,便把繁写的马字去掉四点——马没有腿,自然就“趴”下了。天份与勤奋使他成为著名作家,而他的英雄气慨使文字充满阳刚之味,让人无论何时读来,都忍不住低叹——原来这样的人物,真实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脚下都有一片月光

  2004年秋季的一天,许多作家云聚一堂,我非常好奇,独自一人悄悄坐到最后一排。作家们轮流着发言,听了几位作家的发言,我看看表,时间差不多了,可以走了——我不是参会人员,只是混在记者群中旁听,这时,记者们已走得差不多。
  在我将起身的时候,白桦发言。他说:“曾经的历史,得到的不仅是叹息和怨恨。”这句话触动了我,忙拿出已收好的笔记本开始记录,但我的笔没有他的话快。他说了很多很多东西,当他说完,我发现根本没有记下什么——我不舍错过每一句话,专心用耳反而就无法专心用笔。到下一位作家发言时,我不敢低头,直到自己的情绪平复。那篇发言,有着荣辱不惊的淡然与喷薄欲射的激情——是一首长诗,结构上一咏三叹,是一篇散文,思想上波澜壮阔。真美,真美。
  我当时只有一种感觉:原来这就是作家:诗句信手拈来,文章出口即成。
和一位朋友散步时,说到白桦:“他在发言中说:‘对这片红土地的深情,使我还能沿着茶马古道扶仗而行’,还说‘永不宽容是永远的灾难’,‘曲折与坎坷更多些,不就更多彩多姿吗?’……”
  他说:“白桦很有名,他写诗、编剧、写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就是他编的。”
  我大为奇怪:“我竟不知道!”
  “不奇怪,他停笔很多年。”
  几个月后,我看到白桦的散文《蓟北人吃猴的故事》。并不如他的发言那样文采飞扬。他只是记录一些事,一个特定年代的丁玲、艾青和他自己的经历,没有渲染,也没有技巧,想到什么写什么,象日记,又象述说,笔调有些硬。那些平淡的文字里有些情绪,使我读时能感觉到一种无奈的怒和痛。
  我见到的白桦,已是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人了,我的笔记本上不完整地记录着他说的一句话:“把抱怨和委屈,变成热诚的思考,变成对世事理性的推理……抱着对人类远景坚定的信念,对生活诗意的想象,以平和的心态,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理性的认识……”
  是说写作。

2005-3-23
发表于 2005-3-24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昙花的文愈见灵气,读之令人深思而欣喜,共鸣犹然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那年那月。:)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鬼才”魏明伦被称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但他所写的那些川剧我却一本也没有看过,只时常在杂文类书刊上看他的文章。感觉里,他是位直言爽语的人,因其文字痛快耿直。
如《士可杀不可辱》,真正一针见血。
  魏明伦从牛棚出来后,因连续写川剧,获了些奖,便有记者以此作文,称“此人却并不‘清白如洗’,几年前还在‘靠边站’。自贡市领导求才若渴,大胆启用,还给他‘摸笔杆’的权力”,“此情此意,怎能不使魏明伦这一介书生热泪盈眶?”,他看了这篇新闻稿不服,提笔反驳,便有了这样的开篇:“中国的才子,也和佳人一样。无论当初怎样打入冷宫,受尽折磨,只要万岁爷一下子回心转意,放人出来,抬上龙床,宠幸一夜,臣妾立即感恩戴德,大唱雨露滋润禾苗壮。表白自己在冷宫中也没有动摇过对龙颜的信仰,今后更该献身献命,九死不悔。”但是,他偏偏不依“抬”上龙床,一说自己并没有来历不清,二申明态度:“士可杀不可辱”。
  不足八百字的一篇文章,还引用了新闻稿的百余字,却也写得掷地有金石音,看后只能叹一声精彩!
  《追还道义》则是这篇的后话了:魏明伦从牛棚出来后落实政策时的确有些材料封在档案中,没有归还(所以那记者说他并不“清白如洗”),追查后还,十年后整理档案时又发现还有一大叠文革后期整他的材料。由此,他想到了人事档案制度潜伏的问题。
  其实莫说魏明伦这些久经风霜的长者了,就是我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知档案之苦:读书时,学校大整顿,要求每个学生展开自我批评,条款不得少于四条,没有上交书面材料的人不得回宿舍。为了脱身,绞尽脑汁写出四条交上去。多年后,我在我的档案中看到这一张纸条:上课不专心,学习不刻苦,打扫卫生不积极,不团结同学。要到那一刹才知道档案的厉害。 
  怒而敢言,又由己推开,因此喜欢这两篇。

2005-3-24
发表于 2005-3-25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卷在手清茶一杯,感受昙花的恬淡与惬意,更深陷于你如丝般的灵气~


继续努力,和你一起畅游书海,在你独到的见解中寻找共鸣。
发表于 2005-3-25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登科是个传奇人物,据说学写作时只初识文字,他在枪林弹雨的间隙中写其成名作《活人塘》时,“趴”字不会写,便把繁写的马字去掉四点——马没有腿,自然就“趴”下了。天份与勤奋使他成为著名作家,而他的英雄气慨使文字充满阳刚之味,让人无论何时读来,都忍不住低叹——原来这样的人物,真实存在。

笑倒了我,下次再遇不会写的字,不用急急去查字典,用此方法就行了。:)
发表于 2005-3-25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姐的文字改变很大。读来增了几分趣味,却不得不加上思考。
发表于 2005-3-26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昙花最近在看不同的书。:)

这几篇,眼界大。单个的“我”的感觉和情绪少了,从“我”里面走出来之处多了。

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心情,却又想着些深处、遥远的浓烈。于是文字是淡了,却更有回味。

丁玲那样的和缓,稼轩那样的激越,也许是个性,也许是志向,也许是为大局所顾,两者都是教人敬佩的,有大胸怀。利人,有时也利己。

邓友梅先生的故事是人格,虽然也难得,却不如人性的故事里那些生命的力量。

陈登科的故事,是友情加斗气,虽然不如丁玲的那样深婉,也很有个性。

白桦好象是理性有富有责任感,虽然他的发言竟然象他的诗。

魏明伦一篇,写出了魏和昙花的个性。:)
 楼主| 发表于 2005-3-28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那年那月:)

无双:呵呵,你真可爱:)

烟雨兄:谢谢你。呵呵,被你读过的文字是幸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3-28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笑忍寒天

  韩美林是位画家,出版过多种画册。不过我注意到这个名字是因为《谁入地狱》。
  这篇短文写了作者在文革中被批斗时,穷困饥饿,无奈下,在路边“抓起爬满苍蝇的五个包子皮,连土带沙狼吞虎咽地塞到了我饥肠辘辘的肚子里……”的事情,不过这只是引子,重点在“这酸甜苦辣的人生,这天堂地狱的世界,才能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艺术家,这就是炼狱,这就是苦海!”
  全文对所遭遇到的一切不公平没有抱怨,一个字都没有,对功成名就后的名利却万分担忧:“这里不是天堂,只是堕落,艺术生命在这里已经窒息。”对艺术这么虔诚,而又如此警醒,不由得让人生出敬意。
  文章硬朗,字句阳刚,充满自信和追求艺术的激情:炼狱和苦海只是磨练,只是为了能够承受“苦难、羞辱、心酸、失落、空虚与孤独”,能够成为“屹立天地的好汉”,为“那些无休止和探索不尽的未知数”而陶醉,而奋斗不休。
  文章中的风骨和傲气让人一读难忘。原来为文倒不一定要有什么绝妙技巧,对经历的思索,对人生的态度便足以打动人——“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我愿意为了艺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少了埋怨,多了警醒,便在绘画、剪纸美术动画片、雕塑、烧陶瓷等等方面取得成就。
  我记下这幅对联:“英雄笑忍寒天,上牙打下牙;好汉不怕茹饥,前心贴后心”。

2005-3-25
发表于 2005-3-29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昙花,我不知道韩美林对艺术的追求、虔诚有多深,但我知道一个爱画爱写的人在画不出、写不出的时候有多苦恼。:)

“原来为文倒不一定要有什么绝妙技巧,对经历的思索,对人生的态度便足以打动人”,昙花这一阵感悟不少,等着看你的新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5-19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