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12551|回复: 13

[转帖] 江南讲记(全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8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基本技法(一得愚生)

起承转合
诗,讲究起、承、转、合,“章法则须一气呵成,开合动荡,首尾贯注。”(东方树《昭昧詹言》卷十四)然而又不可拘泥。沉德潜说“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行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可见诗之法不是固定的。即使起承转合,也有多种形式,以绝句为例,归纳如下几式:(一) 并列式。如:
杜甫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杨慎谓:“绝句者,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咏秀孤松”,是也。”《四时咏一章四时皆备,杜诗则一章四景皆列。此类并列布局,何以见起承转合?曰:“江山丽而花草香,从气化说向物情,此即一起一承也。下从花草说到飞禽,便是转折处,而鸳燕却与江山相应,此又是收阖法也。”(仇兆鳌〈杜诗详注〉)


白居易 遗爱寺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个人理解:此类布局,适合描景,类似西洋画。特点是多用对仗。最初可能是用于题画或者题作屏风而成一体的。非功力深厚者不宜效法,易至零散无章。

(二) 承接式。如:
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纯为白描,四句上承下接,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卒章点题,极富魅力。

刘禹锡 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枝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
此诗首两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句民歌特色。
个人理解:此布局宜乎天籁,信手拈来,白描取象,不加雕饰,自然成妙。类似素描速写。或卒章点题,或隐题其中,不用工对,多采用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的句式。适合民歌,如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等。

(三) 转折式。如: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前两句一起一承,如行云流水,第三句突转,如奇峰突起,最后顺流而下,如水到渠成。
清人桂馥赞曰:“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白居易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个人理解:此布局乃绝句经典布局,起承转合分明、章法严谨。通篇用散句者较多,亦有少数用对仗者。其关键处在三句,全诗主旨的表现端凭此引领。此格变化甚多,然总体布局不变,脉络清晰,结构分明。

(四) 因果式。如: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结构严谨。

李涉 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客,又得浮生半日闲。
首句起,二句转,以转为承;三句“因”,四句“果”,“因”转“果”收,自然流贯。
也有顺序倒转的,即前“果”后“因”的。

金畅绪 春怨
打起黄莺儿,不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个人理解:此布局仅次于转折式,亦可和转折式结合使用,如用对仗则以流水对为宜。因绝句之结构乃是一句一个单位,不若律诗一联一个单位,律诗之开合动荡于绝句无法实现,故善篇者于绝句中采用曲折回环之笔,极尽抑扬之能事,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隐伏波澜。

律诗之结构大抵亦如此,唯运笔稍有不同,盖律诗每联之中尚有回旋之余地。
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因诗而异,因人而异,自是灵活多样,不是几种“归类”所能归纳的,也不必拘泥于此几种。或曰:法不可废,亦不可泥,废之则乱,泥之则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然则绝句之空灵小巧、律诗之厚重开合,此为基本之特点。至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乃至选材立意无不顺应于此,否则断难成篇,或不伦不类。
发表于 2005-6-8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以为名]网络聊天诗话--关于近体诗的章法和平仄
(一)------ 关于近体诗的章法

妮子问:关于近体诗的章法,我觉得主要有两种意见。有的人强调“诗无定法”,另有不少人开口闭口就是什么“起承转合”。这两种看法似乎都有道理,你能就此谈点看法吗?

无名答:要说明这问题,首先必须明白诗是什么?我们说“诗是一种艺术”。虽然诗和语言、文章一样,表达的都是人的心声,但诗不是语言,也有别于文章。诗是一种有韵的文章,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语言。

妮子说:等等,我这里临时插个小问题。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近体诗发展到现在,应该写得“明白如话”。比如说,早在唐代就有人探索过,白居易不是写了不少很通俗的诗吗,这些诗连许多不认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所以好诗就应该浅显易懂。

无名说:这是涉及诗的用字、用词及其相关的问题,我以后再和你详细谈。这里先简要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种认识比较偏颇。应该承认,诗不是每个人随口就能吟的,否则天下人人都可以诗人自居了。那样诗也就不成为诗了。所以白居易的诗,老太太能听懂却写不来。我们说诗可以来源于口语,可以“明白如话”。但这里的“明白如话”仅仅指字面而言,其中蕴涵的诗意则必须相当丰富或者深远。如“池塘生春草”、“大漠孤烟直”等名句,从字面看都很浅显,就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但这两句,一般人能写得出的吗?这简单明白的两句,不仅需要有敏锐的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有很深厚的美学素养,而且还要有很强的文字选择和格律适用能力等,否则根本无法写出来。这也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都见过池塘草、大漠烟,却无法把它们化成诗,无法把它们写得如此通俗而富有感染力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诗句,其实已到了更高一层境界,那就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现在有不少人,没有一点底子或者基础很薄,照着诗谱写点诗,因缺乏驾驭文字(尤其是古汉语)的能力,写是写得通俗又通俗,但不堪卒读,充其量只能算是“打油诗”吧,或者可以和“远看一窟窿”相比较。

妮子:哈哈,你还真损,还是回归正题吧。

无名:诗是语言之艺术,是文章之精髓。难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要把诗放在艺术之首,甚至高过音乐。既然诗是一种艺术,就需要给人一种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美感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实现。所以诗创作,当然就有一定的规矩。相对与自由和半自由体的古诗而言,近体诗的规矩或许更严格、更丰富些。这些规矩,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也比较符合人们的审美模式。所以近体诗能够流传不衰。

无名说:明白了这点,我们再来讨论近体诗的章法问题。
人们常说“兵无常形,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实“诗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就承认了诗是有“法”的,而且还不止一“法”,正因为“法”太多,所以才难以确“定”其法。至于“起承转合”,说穿了不是诗的唯一之法,而是诗章法中的一种。

妮子问:这里你能讲得详细点吗?我看许多人都是用“起承转合”来论诗的,比如七律中两联纯粹写景(事)的话,人们就会说章法失误。因为颈联一般要开始转了而没有转呀?你怎么看呢?

无名答:我前面已经说过,近体诗其实有许多章法。所以单用“起承转合”来套的话,会惹笑话的。比如老杜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你用“起承转合”法怎么分析?因为老杜用的是并列法。四句景语,从时空的配置上构成四幅画,通过读者的品味来营造心情上诗情画意。这样,字面上四句景语,就转化成读者心地里的情语了。
我们说,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境界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入弹丸”。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就反对在诗创作中一味讲究“起承转合”。他说:“起承转合,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话虽有过,但不无道理。总的来说,“起承转合”对于初学者还是有点用的,只要不拘泥就行。对于艺术高度成熟的诗人,如果要使自己的作品有特色和创意,那就不能只困于一种章法。

妮子问:那你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近体诗有哪些章法呢?最好是能让我快速掌握,不要搞得太复杂。

无名答:近体诗的章法,是指近体诗的创作规律之一。近体诗中,律诗有四联,绝句有四句。四联、四句的安排,都有一定的法则。这些规则很多,王永义先生曾将其概括为:绝句八法和律诗四法。虽不能涵盖,但也大备要律。
绝句八法是:(一)起承转合法,如韩愈《晚春》;(二)并列法,如李白《秋浦歌其十五》;(三)承接并列合用法,如杜甫《八阵图》;(四)对比法,如王播《题慧照寺》;(五)先景(事)后议法,如韩愈《初春小雨》;(六)先议后景(事)法,如刘禹锡《秋词》;(七)末句寓情于景法,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八)倒叙突出重点法,如张继《枫桥夜泊》。
律诗四法是:(一)起承转合法,如王维《观猎》被清沈德潜评为使用该法的典范;(二)起承继转合法,如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三)起承展转合法,如王维《过香积寺》;(四)跳跃式布局法,如李商隐《安定城楼》。
以上王先生的归纳,我虽然不尽赞同,但对于初学者还是比较直观的。这里特别要明白,绝句八法和律诗四法是死的,也不全面,还有许多无法包容进去。关键在于自己多读多写,然后可以运用自如。

妮子问:那你能就四法八法给我举些例子,讲解一下吗?
无名答:可以。今晚时间不早,我们下次再谈吧。
发表于 2005-6-8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七言律句的平仄宽严


妮子问:有关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我看了许多书,也听你详细介绍过,已经初步掌握了。特别是你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的分析和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当时仅仅从这口诀容易造成诗病的角度来谈的,我还是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能再换一个角度来说明吗?

无名答:关于近体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流传甚广。初学者轻视这口诀,有时难以记住全部平仄基本句型和拗救形式,但如果一味墨守这个口诀,也会带来许多诗病。因为这口诀不完善不全面,没有正确说明孤平、三平调、三仄调及平仄拗救后的一些变化。所以这口诀只能参考和辅助,如果依靠它写诗的话,就是不失律,也会有许多毛病的。这方面的论著,外面很多,也说得很清楚,你可以自己去慢慢学习。我这里不再重复。

妮子说:我平时见你评论网络上一些诗在平仄上存在缺陷,我也对照着看了,发现那些句子里的个别字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平仄要求,但应该不算失律,似乎挑不出毛病呀?那是怎么回事情?

无名答:这就涉及你前面提出的问题,有些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你就明白啦。格律好比是法律,但法律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面面俱到,总有疏漏的地方。发生了问题,法律上没有依据,法官怎么办?

难道就不解决了?显然是要解决的。怎么解决?凭什么解决呢?法官凭的是对法律条文和原则精神的认识、凭的是对法学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称为法理,是一种内在的规律和思想,而不是具体的律条。论诗也是一样,不仅要熟练掌握格律和各种变化,还要了解一些诗律理论。那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妮子问:那好呀,你就围绕这个问题,给我讲讲好吗?也让我的眼光好点。

无名答:可以,不过我也是了解得不很深刻。现就以七言律句为例,以句为单位,来说明句中各字的宽严问题。

无名说:我们知道:七律一般有四种平仄配置的句式。每句七字按其节奏,可以划分四个字节。其对应关系如下:一二字为“顶节”,二四字为“头节”,五六字为“腹节”,第七字为“脚节”。一句四节,在平仄的要求上,宽严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按照严格度来说,从一数到七,是依次增严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关系是“增严关系”。反之从七到数到一,则是“降严关系”。

妮子问:慢点,你能逐字解释一下吗?

无名答:好的,因为在网络上说,只好简单些吧。我倒过来讲,或者更清楚些。
先讲第七字的“脚节”。对于“仄(平)起平收”的两种句式而言,脚节就是韵脚,一点都不许变动,是最严格的。而对“仄(平)仄收”的另两种句式而言,第七字虽一般不作韵脚,但也不能改仄为平,也是最严格的。因为它严格,所以“仄(平)起仄收”的第七字,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仄韵韵脚处理,这样的诗我们称为“平仄双押韵”。

无名说:再说五六字,称为腹节。这两字在一句中位置非常特殊,向后贴近第七字,与第七字正好构成“三字尾”。如果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与古风体的“三字脚”相雷同,所以平仄要求也非常严格,仅次于脚节。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句式为例,如将前两句的第五字平改仄,将后一句的第五字改仄为平,那这三句的尾三字分别就是“仄平仄”、“仄仄仄”和“平平平”。“两仄夹一平”和“三仄调”、“三平调”都是古风体的句格,原则上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所以腹节的首字(一句第五字),只有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才可以使用。

妮子问:其他我都同意,但“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五字改平为仄,好象你自己也用过,那是怎么一回事?

无名答:我是用过。但那是有条件的,和前面的所讲的不同,这牵涉到另外一个平仄变体的问题。而且,这种情况不能单独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必须出现在一联中,然后采用拗救弥补。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试比较我前面讲的,看出不同没有?这种句型,因唐代许浑喜用,故我们称为是“丁卯句法”。而把这样一联固定在颔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一种变体叫“丁卯体”。此外,其他三种句式的第五字变动,也都不能单独进行,都必须在一联另外一句中的对应位置采用拗救处理。所以只有经过两次平仄变动,才能既能保证本句的平仄平衡,又能协调一联的平仄。

妮子说:原来如此。怪不得你经常批评人家随意乱动第五字,原来确实有讲究。我现在明白了,第五字被改动后,我为什么无法判断是否失律。照此看来,“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大有缺陷。

无名说:接下来我说一下三四两字,这两字叫“头节”。除“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因避孤平不能变动外,余者句式的第三字都可变。所以,“头节”要比腹节在要求上宽松点。当然,高手对此也颇注意,一般能考虑救的还是会救的,决不会因为可救可不救而疏忽。除非真是句子太精妙了,为了非常好的意思,才舍律而不救。你要注意,这种细节是判断一个人诗学素养和功底的重要方面。

无名说:一句前的一二两字,称为顶节。第一字离句尾最远,位置最不重要,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四种句式的第一字都可以平仄互换。也就是说顶节的要求最宽。总之,七言律句的每句是以宽节开始,以严节结尾的。熟练掌握这些,就能搞清楚当出现平仄不协时,什么该救,什么不救,以及怎样救等。同时对于拗句的产生,也有一定参考作用。至于五律的平仄,也和七律的平仄差不多。只不过少了顶节而已。

妮子说:你这次和前几次都对我说过不少格律的知识。但网络上也有许多人提出不懂格律,也可以写诗呀。只要意思有就可以啦?你怎么看?

无名说:我们说写诗不能“以辞害意,以律缚意”。这不错,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或者作为降低自己要求的搪塞。关于诗的意、气、神、韵、境、格等问题,我以后抽空慢慢说,那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几千年来众说纷纭,各成一理。有些根本不是可以学的,也学不好的。有些就是天赋加人的素养决定的。非学得好的。

我不想浪费时间和口舌在那些玄说瞎话里,希望你也不要那样。我劝你不要去看那些鉴赏类的书籍,因为你就是全部背出来也写不好诗的。诗,代表了你的灵气。所以大学者未必就能写出好诗来。至于不熟悉格律也写诗,那我看还是改写新诗算了,反正都是表达心声嘛。何必弄得不伦不类呢?同时你要记住,除非是天才,否则你打不好素描,就不要去画抽象画。
发表于 2005-6-8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填詞之音韻淺說(文森)

填詞之音韻淺說
就是使五音四呼與聲調相協調.----如何協調那就越說越複雜.
一.因詞始於敦煌曲子----雲謠曲,興起於晚唐,有的分明是七言絕句,然而標題卻用的是詞調名如:清平樂,浪淘沙…等,以孫光憲:<竹枝>爲例:就是把七言絕句的每一句破成上四下三句:
門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兒
暗傷無人---竹枝小艇斜---女兒
商女經過---竹枝江欲暮---女兒
散抛殘食---竹枝飼神鴉---女兒   每句前四字由<竹枝>調唱,後三個字由<女兒>調接唱,由此可知,唐人的七絕也是先被用作唱詞的.唱時有時還需循回重復,又如:王維的<渭城曲>歌唱者把他演變成<陽關三疊>.後來還嫌僅僅是重復在音調上變化不夠大,就加些襯字進去,到晚唐,宋初隻加襯字還嫌不夠,不能適應新的樂調,,如<涼州>:本是東漢時的五言歌謠,---晉<涼州謠>---唐有王之煥的<凉州词>: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宋人去掉一"間"字改爲: 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如此就把唐人整齊詩句改爲長短句,到後來,索性發展爲五疊(散序:笛一,板二,鼓三,加二排遍---歌頭即開始有节拍的歌)的大曲---見欽定詞譜卷四十<涼州歌>.詞就是把唐人整齊的五言或七言詩句打破或參互配合,改爲從二言到七言都有的長短句,以適應樂調的結構和節奏.------詞和別的詩體由此産生了三點不同:1.句子的長短不齊;2.是配合樂調的歌詞,----樂章.,3.與律賦的形式有諸多聯繫.(如:<日光五色賦>破題:德動天鑒,祥開日華.如:狀物<黃賦>:菊花可折,凝露而含光;木葉凋零,拂涼風而亂起.----未著一字言黃色而盡得其神.同理蘇軾<赤壁懷古>破懷古題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手法如律賦,詞之詠物也如是.)
這三個特點就使任何一首宋詞初形成時:必須屬於某一詞調,每一詞調都有特定的,格律,樂調,和旋律,-----這就決定了對每首詞中的樂調結構,每一句的聲腔旋律,每一字的平聲或仄聲與所屬的韻部,聲部,均有嚴格的規定與要求,不可亂用,用錯就配不上樂譜,不可付唱了,同時在讀音方面對聲腔,用韻,口型,也要使之符合這一詞調的要求.舉個熟悉的例子如:京劇對不同的角色,唱腔就有不同要求,主腔不變,但調和板眼變化,以<西皮>爲例,他是由北曲---秦腔演變而來,有原版,流水,二六(比原板快流水板慢),搖板(單拍擊板---慢唱緊來緊打),滾板……等板眼的變化,但其主腔不變-----是死腔活板, 在京胡上是6,3弦定音(裏弦爲帶一個低音點的6,外弦爲帶一個不高不低的3音),且以3爲主音.從眼上起腔(弱拍),在板上落腔----形成具京劇特色的板腔體.不同的角色:生旦多用小工調,淨多用尺調.讀文學史可看到:從詩樂---詞樂---曲樂---昆曲---京劇,這是從詞可入樂的角度而言詞樂,但詞樂隨時間的推移部份樂譜遺失了,部分入了曲中,加上明,清兩代文人受儒學傳統的影響,對樂工歧視,使文人詞與詞樂産生了分離,到明,清便産生了不同看法,以清爲例:
1. 以豪放爲主的詞作家----認爲詞樂已失,依聲調譜,區別詩雅,詞澀,曲俗既可.---以陳維崧----陽羨派为代表.如辛詞:<摸魚子>上: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下: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接塵土?閑愁最苦:又如元好問詞上: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 下: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賀新郎>:底事昆侖頃砥柱,九地黃流亂注?---張元幹;掃盡浮雲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張元幹-----去聲和語速的運用,體現了詞對”澀”的要求-----詞須清—音韻,脆---聲調,澀---語速. :包慎伯明府雲:感人之速莫過於聲,故詞別名倚聲,倚聲得者又有三曰清、曰脆、曰澀。不脆則聲不成,脆矣而不清則膩,脆矣清矣而不澀則浮。----[詞逕]







2.     以婉約爲主的詞作家----認爲詞樂尚存,要依五音四呼,定調填詞,---.以浙西,京華詞人群爲主.







例如:焦循《雕菰樓詞話》中記事,略雲:“宋仁宗欲改柳永‘太液波翻’爲‘波澄’,柳不從。””概:太爲徵音,液爲羽音,波爲宮音。若用澄字爲次商音則不協,翻字次宮音乃協。”“…..徵下於羽。太液二字由出而入,波字由入而出,再用澄字入,則一出一入,又一出一入,無複節奏。且由波接澄字不能相生,此定用翻字”。意既爲:音由舌入喉,由喉入重唇至輕唇,故協。而澄轉舌上,爲轉內,故不協。依黃公紹[韻會]其五字之字母、清濁等如下:

太:透母,舌音,屬徵,次清,蓋韻去九。

液:喻母,喉音,屬羽,次濁,訖韻入十一。  

波:幫母,重唇,屬宮,全清,戈韻下平五。  

翻:敷母,輕唇,屬次宮,次清,平韻平十三。  

澄:澄母,舌上音,屬次商,全濁,京韻下平十。由輕唇轉舌上,爲轉內,繞口故不協,不如:由重唇至輕唇,節奏順暢。-----這是典型的音韻學事例,







又如京劇念白---大部分是詩詞形式---千斤話白四兩唱---不是用普通話而是蘇白居多---對五音四呼要求極嚴.四郎探母----失(齊)落(合)番(開)邦(開)十(齊)五(合)年(齊).------強調五音不可逆轉.開口呼和齊齒,嘬口,合口呼須對應配合使用協調聲腔.



3.     以格律爲主的詞作家----認爲826個詞調(吳藕汀<詞名索引>:1825調),大部份有主腔,需按譜填詞---依聲和樂填詞-----如謝元淮<碎金詞譜>,以臨桂派爲代表.如滿江紅:







1=F(六字或仙呂) 4/4(一板三眼)







3. 5 56  1∣2  32 1﹣∣6  56 ....(5半拍56一拍低音, 6 56低音)







怒髮沖  冠  憑欄  處    瀟  瀟 雨 歇……







聚會吳淞,投標夜、群英未歇。說不盡、萬千風雨,五湖濤烈。三載紆籌權利弊;一朝棋定遮雲月。費周旋、縱目向天涯,心魂切!   檣櫓急,波似雪。鞭指處,煙飛滅。挾龍騰霸氣,破殘填缺。老眼慣謀經世術;壯懷痛灑肝腸血。在江山勝地歎潮峰,歌瑶闕。-----可依乐试唱.
发表于 2005-6-8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聖樂




1=D2/4 567 65 ∣6  3.∣23 2 ∣4  - ∣......。(第三四節高音)







  原詞千朵雲   峰    半軒微 雨......。







陳廷焯[詞壇叢話]說:詞全以調為主,詞全以字之音為主,有平仄可以通融者。有必不可以通融者。一字偶乖,便不合拍。讀者不可不辨。如:怒發沖冠四字,是去入平平,此句可去去平平,平去平平,但不可:上入平平!如是,付唱,便不合拍。







4,也有雜柔各派遊離其間的,如況周頤.先爲常州後入臨桂.







況氏主張詞當,重大拙,重者-----沈著之謂,在氣格,不在字句,大者---天下之事,發乎於情,拙者-----自然古樸。[蕙風詞話]







[柯亭詞話] 釋澀說: 詞有澀之一境,但澀與滯異,亦猶重大拙之拙,不與笨同。昔侍臨川李梅盦夫子幾席,聞其論書法,發揮拙、澀二字之妙,以為聞所未聞。後治慢詞,乃悟詞中亦有此妙境,但非深入感覺不到。







如他的<浣溪沙>:一向溫存愛落暉,傷春心眼與愁宜,畫闌憑損縷金衣.  漸冷香如人意改,重尋夢已昔遊非,那能時節更芳菲?-----就很好地體現了他重大拙的主張. 重者:不在字句,表現在聲韻, 氣格的配合上----全詞弱起漸強到強收。 







5.我個人覺得初學填詞者可從風騷入手----問途碧山詠物之法---依聲調譜填詞,注重去聲的運用與詞的語速-----“澀”即可,----入門後再略研究音韻,聲韻,詞樂….----與詞的關係. 須注意研究詞樂,不可依西樂途徑去研究工尺譜,那會越行越遠;探討詞樂是为寻音韵的规律,最终要依音韻的規律去填詞而不是依詞樂填詞,這須具備1,須有很好的音樂知識;2.很好的比較藝術的基礎. 







二.聲韻,音韻,聲調,音調,古樂譜字間的對應關係:







填詞時,通常在詞譜中未注明宮調的只分平仄即可,不但唐五代的小令如此,宋代有些慢詞如[賀新郎][念奴嬌][水調歌頭][沁園春] 等也以平仄為主,只:過拍,結句,務頭----詞眼,打劫,明旨等緊要處才講求四声與五音,四呼及聲律的配合,其實,若五音口形能與四聲协調便可創造出一種: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調歌詞。[事林廣記] 中當時教坊有:講呼吸用字指教伶工,訓練和辨別唇,齒,喉,舌,牙 五音的口訣,為了弄清這困惑初學者聲韻問題,我們把五音:唇,齒,喉,舌,牙,五聲:宮,商,徵(ZHI) , 羽,角,與四聲的關系簡約說明一下:也只是相似並不等於是完全對應關係-----看此勿錯誤理解。  







[五音璿(xuan2)宮] :宮==上平聲;商==下平聲,徵==上聲;羽==去聲;角===入聲。一般平入配重濁;上去配輕清。協音須以旋律而定,例如:鋼琴從第五鍵起1==C,d,e,f,g,a,b. 如:”萬” 字在尺調==C時是高音3;六字==F調時是低音7,但也並非完全一一對應的。依唐徐景安《新纂樂書》理論如此而已







[音韻學] :將五音:唇音分為:重唇===宮;輕唇==次宮,齒音==商,鼻(牙)=== 角,舌音分為舌頭==徵、舌上==次商,喉==羽,半舌音==半徵商;半齒音===半商徵。---《韻鏡通釋》

[詞源] :宮===濁;商==次濁;徵(ZHI)== 次清;羽===清;角===半清半濁。







[韻會] :將聲母分為三十六個(現代漢語23個) :宋.黃公紹著







宮:幫滂並明;次宮:非敷奉微;商:精清心從邪;次商:知徹審澄孃禪;角:見溪群疑魚;徵:端透定泥;羽:影曉麽匣喻合;半徵商:來;半商徵:日。







清音:幫非精知見端影;次清:滂敷清徹溪透曉;次清次:心審麽。







濁音:並奉從澄群定匣;次濁:明微孃疑泥喻;  次濁次:邪禪魚合。







不定清濁:來日。-----每一漢字在正宮===尺==C調時,(如”見”字===清聲;角音==高音3)都有他固定的唱名.







將韻母分為217個:分為開口,合口, 無“u”爲開口(實際是分為;開口,合口,齊齒,撮口,四呼,其分別在介音(韻頭),凡介音有“u”者爲合口,”i” 者爲齊齒,”u[淤上有兩點的]”者爲嘬口)。依平上去入排列,如;居舉據匊,戈果過括,瓜寡跨刮,巾謹靳(無入聲)。填詞時在聲調上是一平對三仄,在四呼上要注意一開口呼對三不開口呼. 上例:四郎探母----失(齊)落(合)番(開)邦(開)十(齊)五(合)年(齊).如一拍中無開口音,便是黏口-----俗話:張不開口說話,聲音含混不清. 







舉例:信==思晉切:心母;靳韻,去聲十二,商次清次音==相當[C調時==中音2=尺:音CHE據體須由要填的詞調來定]是齊齒呼。又如:萬==果羽切:見母;舉韻,上聲七,角清音==相當[高音3:仜字標音] 是開口呼。







古代音樂(按笛簫的詞曲)記譜自宋末到民初均採用工尺譜加板眼,上=宮=1;尺==商==2;工==角==3;凡==變徵==4;六==徵==5;五===羽==6;乙===變宮==7,高音加人字旁;低音在譜字上加減;如:四==低音6,合==低音5,一==低音7。原板==2/4拍;導板===散板化加原板;……。北方多:死腔活板,南方多活腔死板;工尺譜以笛音定主腔,採用首調唱名:共七調:上字調==降B;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降E;六字調==F;正工調==G;乙字調==A;正工調最高;乙字調最低;中國詞曲多用:尺調,小工及六字。哀聲多用上字調及凡調;







如[滿庭芳] 入中呂==尺調,主腔形式有八個;舉兩例:6 53∣5 -- 6 --∣6  [救青] ;22∣35 22∣2 [醉皂] 。樂工可依一首詞中声调最多的字的五音四呼的口形選擇主腔,依板眼組合樂譜,用拖腔,變聲,滑音、輕聲、帶過等方法協調不可決斷處,再斟酌換字,切不可四字,由舌→牙→唇→喉;一出一入反復繞口。也不可數個字是連續綴用均在一處:何樂果,也不可太遠又礙口的如:賀禮盒。







三.瞭解了四聲與音韻關系後:看填詞應如何審音用字:原則是:旋律轉折而下,字必輕,清;開展以起字必重,濁;而唇、齒、喉、舌、牙之用,則視歌詞字遞續、清圓無礙,以為斷也。即如呂徵[詞源疏証序]:協音遣字,亦應於旋律變化求之,非徒當字宮商而已也。故有略不合聲調的,多用拖腔,變聲,協調來處理:如京劇[沙家濱BANG]三字本都是平聲,刁德一用馬派須生的唱腔一唱:新四軍就在沙家濱……,”家”字用拖腔,變聲爲去處理後,聽來就抑揚頓挫了。---這兒指非緊要處,-----不是主腔所在處.原则是:大处合拍,细处审音,寻常处讲平仄,紧要处分四声.







一首詞的曲調樂聲緊要處便是主腔所在處,全句用字務嚴。宋元時稱緊要處,最動情之字為[務頭] 多是俊語妙處---詞眼點晴之字:如姜白石:[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蕩字便是務頭,去聲;徵次清。開口呼;這句填詞當用:∣∣∣--∣,--去、∣∣--。便合腔也可付諸歌喉。王驥德[曲律. 論字法]:務頭須下響字,勿令提挈不起。所謂響字不一定是響音-----去聲;如[迎仙客]:十二欄杆天外倚,倚字處便是務頭,倚:上聲,羽清音,齊齒呼,拖腔易成去聲四的”意”,這句填詞時當用:∣∣---去上。用何聲調作響字,由樂調決定。如尺調一般用去聲作務頭,而凡調、上字調用上聲為多。
发表于 2005-6-8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詞中起拍、結尾處也是一調中音節吃緊處,[曲律. 平仄論] 說:遇去聲當高唱,遇上聲當低唱。樂聲,氣勢往往由此處領起振響,或轉高轉急,因此也須用去聲字與之相襯。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剷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mei4)分時, 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見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 黃鸝又啼數聲。(六拍每拍均有開口呼)從秦觀的起句,上下片結句,如:起句:倚危亭,恨如芳草;上結,愴然暗驚。下結,黃鸝又啼數聲。恨、愴、暗、又,数。等處必用去聲(除"数"外且都是开口呼)方可振起全拍,轉高轉急。過拍聲調用字亦如領拍,第一句若無去聲,全拍應有方可,周詞[蘭陵王] 末段聲尤激越,以笛伴奏,音調當又急又高,似夢裏,淚暗滴。夢,淚兩處必用去聲,方可聲調轉折直上,合於句末揭調陡起頓落之規律。




除此之外,詞中去聲字還常和上聲連用。作去上、上去。須多留意。例:《永遇樂》辛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結句:尚能飯否?詞譜:∣-∣∣但全宋詞共65首,有37首是∣-去上做結,又如《瑞鶴仙》張樞:卷簾人睡起的結句:寸心萬里,也是∣-去上句式,入聲韻多用: ∣-去入如辛詞<賦梅>:雁霜寒透幕.結:數聲畫角.《詞律》:若上去互易,則調不振起,變成落腔,尾句尤爲吃緊。------這是從詞可付唱角度講的,也有不遵循的如蘇軾<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結句:爲餘浩歎,是:平平去去.這看你填詞是從那個角度----詞學觀考慮的.但要合乎词句末揭調陡起頓落之規律。
 





詞中拗句並非故作奇古傲兀。多是音律決定的如:史詞[壽樓春] :夭桃花清晨,一句五平;周詞[浣溪沙慢] :水竹舊院落,一句五仄。講求四聲陰陽,始於樂工,嚴於文人,詞樂由弦樂轉為以簫管按曲正字,音律也愈趨細膩,自然就注重五音,明辨陰陽了。





領字處於或一韻之首;或兩韻間;它有發調定音與轉折跌宕的作用,這些地方必用去聲,方可振起全詞,如劉潛夫[沁園春]: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台.喚廚人斫---zhuo2就,東溟鯨膾,圉—yu3人呈罷,西極龍媒.天下英雄,使君與曹,餘子誰堪共酒杯?車千兩,載燕南趙北, 劍客奇才  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清喚回,歎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淒涼感旧, 慷慨生哀。上片一喚字除領起扇面對,甚而直貫上結:劍客奇才,這一去聲振動全片;下片一嘆字也如是直嘆到:慷慨生哀。由此可看出去声领字对全篇的重要性.


其他正常律句不必拘泥。總之,漢語的語音,字聲有聲調,樂曲有符合四聲升降的腔調,因此歌腔與字聲可自然協調一致.湯顯祖<答淩初成>書:曲者,字句轉聲而已.----将字声拉长成唱腔而已,按上述對詞眼,務頭,起拍,結句,過拍,領字的要求填詞時注意:審音用字,一般均合伶工憑五音四呼用字定音的口訣,伶工自會依主腔譜出付之歌喉管弦的曲子,依此原則填詞,也必能使所填的詞可以付唱。----上述只是詞的字法之一,只是詞學的一小部分.說來說去: 就是使五音四呼與聲調相協調,掌握音韻的規律去填詞即:



1.首先是五音相递,不要逆轉;

2,一開口呼對三不開口呼;

3.務頭用字須謹慎,多看例格詞琢磨其中規律.



4,用去聲調控語速,如領字的運用,句中去聲的位置須合理如:掃盡浮雲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盡, 定兩去聲使七字句變得清,脆---後六字句仄声处再有意配开口去声,自然就使語速放緩了.

5.五聲協四調----a.用韻要考慮與主腔的共鳴,如柳永<八聲甘州>:八韻:秋,樓,休,流,收,留,舟,愁.—是一陰一陽間隔,前四韻三齊齒一開口在第二韻,後四韻又三開口一齊齒在第二韻,目的明顯都是爲與主腔産生共鳴----<八聲甘州>入仙呂----C調===以商==尺==2音爲主音,主旋律(就是主音的重復):1 2 6  1- 12  56 1- (56是低音)---換句話說如此用韻就是與詞中平聲共鳴形成主腔.

b.同一拍中要考慮聲調的共鳴,五音:牙,齒,唇,舌,喉共鳴,如東風且半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就是有意識地尋求聲調五音的重復,---目的使主腔(主旋律)突出.

c.詞以上,去聲起句----輕;清爲弱起;以平入聲起句---重濁,爲強起:故秦觀:每韻(拍)作用不一,依詞結構可使強弱拍互相組合來表現不同情感.




四.此外還要注意詞的例格的句讀---節奏,----句法之一,詞的節拍依音韻遞進的方法----章法之一.------這是弄明白填詞的用字後慢慢斟酌的問題.總之要清楚填詞可參照詞樂主腔(千萬別依照),最终是依音韻規律去填詞,這樣自然會符合詞樂.
发表于 2005-6-8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森讲坛——关于填词(已译成简体)
真讲,哪就从学词入手。

学词→学懂词→学填词,这是两个阶段。若要学懂词,

一.须先学词史,以史作鉴,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特点,作者的生活独特经历,作者的艺术传承,作者的艺术修养:比如分析婉约派:通过宋词史就可发现秦观----周美成间的传承及嬗变,从柳永的顺序式设拍结构---周美成的倒叙式结构----吴文英的迭幻,错位式结构(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你会惊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竟比甚么艾略特的:用超常的夸张手法远距取譬的方法,竟早了一千年。后人学词不深入的人常说:梦窗词是七宝楼台,其实词到吴文英早已脱离了诗余的轨迹,而读词,学词的人还依照花间的路子,欣赏词,学词,而当张玉田又将词的创作方法向潜意识流的方向----清空发展时,在人们还沉迷于他的[南浦.春水]时,他已向他的学生陆辅之提出词要有:清真的典丽,白石的骚雅,梅溪的句法,梦窗的字面,取四家之长,去四家之短。在这词学创作思想指导下,他才写出: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甘州;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解连环。这样震憾人心的句子。花间---婉约---格律---云间----浙西---临桂。这一脉胳被词家称为词的当行,本色。----以骚为主。

自苏轼以诗入词起将诗歌的比兴手法融入诗中,便开创了以苏黄为首的一代豪放词风,北宋被金亡后留在北方的吴激,蔡松年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进行创作:他的[大江东去]:离骚痛饮,问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对辛弃疾,元好问产生了深深影响。

辛弃疾南渡后给南宋沉郁的词坛注入了一种新气势。元好问和他的外甥白朴,为不使词被诗化,曲化,为词能在文学史占有正确地位,作出巨大贡献。杨慎,陈子龙的创作积累及词学主张为清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维崧开创了词的中兴史,为词的格律,音韵与万树一起做出重大贡献,万树的[词律]既是后来康熙[钦定词谱]的底本。至张惠言的常州派----以风为主。

各流派的主张体现了不同的:体,性--形式,心,气,--风格。故要先从词史上区别,找适合自已的作者的词临摹背诵易学会其中的方法,体会到其中细微处!

王半塘本是吴县人,因多年生活在博白创建了临桂派,以豪放的风格完善了音韵的和协,他曾对学生朱祖谋说,至耆老之年于此才知入声,中原古韵原竟分阴阳,复分上下,知之晚矣。朱祖谋在临桂词学主张上完成了格律,婉约,豪放的合流,成为词集大成者。他活到1936年,同时的吴梅30年代出的[曲谱集成]至今还是研究词的必备参考书。

学文要从文学史入手,学词---学懂词当从词史入手,否则很难找到入门途径。建议有兴趣可参阅一下:

1.中国词曲史---张建业着;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2.金元词论稿----赵维江:金元词通论--陶然

3.明词史---张仲谋

4清词史----严迪昌。

要紧紧拉住词史,在史料的引导下去有目的的赏析你喜爱作者的词,才可了解词的立意,定格,谋篇,设色。------讲由史入手目的要先寻网。下一次交代一些影响创作的主导激词论的主张。学词须:词史←词集,选→词论。才是正确方法。
发表于 2005-6-8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森答疑

第一节笔记整理(整理者:三江有月)

三江问:说词史为什么没有涉及起源--花间--小山,还有那个俺一点都不喜欢的易安?



文森答:
1.李易安词是属于婉约----格律间,不是发展的阶段性代表,但她的词论是代表性著作。将留在词论,词法中说。
2.要不要涉及起源--花间--小山词,须看读词史的观点,词的起源观有三,a.乐府说;b.风骚说;c.诗余说;-----在说到婉约与豪放时已暗示我是主张风雅说的。尤其清词,皆言传情之旨。
3.花间词,以色彩为主,借天之风月,地之花草,人之歌舞而言词外之象,是离骚笔法的发展,而致顶峰当是以秦少游为主的词人群。前至温庭筠,李煜,韦庄,和凝,后至晏同叔,张子野。这属于花间时期。----词还处于初期,词和诗,曲子的界线还没完全分开,骚的笔法还不是完全有意识的使用,如李煜的词也是亡国后才有了深度。大晏和张先的词还多是表达士大夫的闲情逸志。故花间虽是词的初期,以风骚说的观点他不是里程碑。初起是李白,白乐天又是众所周知。
4.小山生活经历与少游相似,晚年落魄,这一时期与张先,少游,梅子,前后相继以离骚之笔法共同开创了一代婉约词风,代表是人物应是秦观。正如开创豪放词风者应是范文正公,但真正以诗经风的笔法有意识入词的当数苏轼同理。




一乙问:
观文森MM“花间虽是词的初期,以风骚说的观点他不是里程碑”此语,似视小令为小,长调为大。早期小令,以风花雪月居多,然端己连章《菩萨蛮》已是沉郁缠绵,看似抒一己之恋情,实含当世之共感,而后主《林花谢了春红》词,更是直击读者灵魂,千百年都使人无从摆脱,使人无限共鸣,是后人无法跨越的丰碑。




北极狼獾问:
冯延巳出入花间,算哪一脉?后嗣又是哪一路?




文森答:
复一乙兄:以观点论,乐府:重从李白→花间→婉约→格律,词至元已亡,这是主观的。实际词至元更成熟有:元好问,张炎,白朴,赵文,张翥这些集大成者,-------正是因这些人的出现才使宋词这末技小道侪身于文学史中,有一席之位,超过了宋代最重视的散文的地位。没有元好问,张炎,白朴,赵文,张翥这些人的努力,词恐早已消亡了。上述并非轻视二李,大小晏等,是学文从史入手时先寻一条纲:风骚之旨,皆本言情。依此纲,分两目风---豪放,骚---婉约,目下是分目:骚----花间---婉约---格律---云间---浙西----临桂,俗话说:纲举目张,学文开头只能先从纲入手,不能从局部入手,这也是学文,与学史方法的不同。

诗余说:是学词以豪放为主者才重长轻小。对花间不屑于顾,认为婉约尽是靡靡亡国之音,幼时及我的上一代人颇受此思想束缚。认为词言情当是言民族大义,当是毁家之恨,亡国之仇。这承继的都是诗言志的传统思想,即现在一些老干体词均是受此影响。-----时代的印记。

还有一种观点是宫调说:怕混淆初学者便不作主要观点论述了。

之所以从风雅说:即词源于[诗经]---风,及[楚辞]----骚,为词正名也,不歌而诵谓之辞赋,----这就明白为何有些词一开始自宋就无音乐谱。而诗三百本篇篇入乐,源于此的均有乐,部分传咏中变形---遗失了。但任何一个词家风骚两面均有。是以那面为主的问题。

风骚说,可能在目前大学讲词史也少听说。为何,上述三说均是研究词者之说,而填词者均不屑此三说也。

以上作为对词史观的介绍吧!




三江有月问: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为了更好的教学,文森较瘦这里所谈的词,主要是指正统一脉、并且是经过后人总结出技巧性一面东西之后的。就如诗,往往在杜之前只说陶谢。




云槎:
若如掌柜说,只怕要多说说周邦彦之流了,跟掌柜的意见相左,易安词风我相当喜欢,风格简单明白,如一幅白描图,因易安是女子,不妨说伊词清新秀丽,情深文白,整一个不施脂粉的绝色清丽女子。
说到花间,何不也谈谈樽前呢?




文森答:
复三江兄:所谓正统,在阳羡派陈维崧前,尊乐府说为正统,宋.沈义父,杨守斋等认为:作词当以清真为主,推崇他下字运意最为知音,认为康柳施孙皆有市井俗语,姜吴有生硬晦暗处。------是承花间---格律的唯美主张,----是词的当行,本色----正统,----故以此说入手者,皆走音韵,乐理,的弯路-----是从难处下手。

在阳羡--常州--临桂认为词当以比兴为主,写亡国之恨,抒民族大义------认为花间---格律,是闲情伤痕词风,-----天下不幸诗家幸,----造就这一代文风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主流,----是从立意下手---对未经沧桑者而言也是从难处下手。

宫调说----高观国---姜白石---谢元淮。对初学者就是更在难处入手了----故在词史提纲中未多着笔。那须入门后,待登堂入室时再回头学。

风骚说---源于元好问----陈子龙----后无人提及。多年学词我个人认为,学词可从风骚两者均不咎音谱词处下手,可先求声律和协,再求解决四难,-------入门后再补音律声的和谐。但此说常被人冠以旁门之法。-----不是正统----方法太具体化。其实任何东西均有法度,说写时没想那么多,法无定法,无法便是法-----那是唬人,显摆自己聪明----个人认为如是而巳。




复云MM:其实词分派在宋元只讲体,不分派,派别,源头之说源自明代张涎[诗余图说]:分两派,婉约,豪放,后人越分越烈至14派见[白雨斋词话],通常不是专研究词风格史的,只为学习词方便,将婉约分为三派,花间,温为代表----晏殊欧阳修;婉约:秦观为代表----周柳止;格律---姜----张,豪放---苏---辛---刘;[灵芬馆词话]

另[樽前]不是流派,施蜇存[樽前集叙录]:认为是宋初人编的词集,选词范围大过[花间集]。此集选五代---宋初三十六人词,共289首,大部分为五代词。1984年附[金奁集]出版。




僵尸天使问:
我可不可以问一个关于诗的问题:
在以往诗句当中,我们多能见到诸如:蹀躞、彷徨等同韵叠词,这些词在表达感情和充实诗句音乐性上面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吗?




文森答:
复僵尸天使 :MM你这名字既美丽又吓人,呵呵!
诗词中声情词恰当使用可增加情感的表达及体现诗词节奏,及音乐美------诗词显著的词法特点,分1.巧用连绵词;2.妙用迭音;3.摹状迭用。你举的是第一种中的:迭韵连绵。
一般诗词曲中:形容词+连绵词;形容词+迭音词: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形容词+迭音词。美要眇兮宜修---湘君,是形容词+连绵词(迭韵)




复北极狼獾:宋词史把他和二主归入花间派,但实质上我认为应是南唐派1.两者无传承关系,2.抒发内容不同,眼界不同,3.感慨,意家较花间深刻,4.风格上主张性灵的追求,对后世李清照,张玉田,元好问均有较深影响。
南唐词派与李清照词在词史中是独树一帜的,不在四大流派之中。在词论中讲。




一乙问:
江西词笔出南唐,同叔温馨永叔狂。
这是叶嘉莹先生的两句论词,说明大晏跟六一对冯延巳的传承,可见叶先生也是把冯延巳归为南唐派。文森MM方便就一并把南唐派介绍了。但不知冯延巳对易安有何具体影响?




文森答:
复一乙,学词学史如同一个住在某地,欲长住下去,必先摸清周围环境为妥。从史学下手,介绍词史,要先取主干去其枝叶,-----取主攻方向,诗余,乐府皆是由叶寻枝,由枝寻干,由外及里的方法。风骚说---比兴说====陈汇石主张,是提纲携领之法。
南唐词派主要指二主,和冯延巳。对易安,玉田,遗山之影响,主要指二主,是指创作风格与手法。因有共同的毁家亡国之恨,皆运用比的方法:借眼前可见之景,突出强化,烘托渲染聚集在心头抽象的空灵,情性与感受。如易安[武陵舂]物是人非事事休,与[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处。
江西词派是个地域概念,元初庐陵凤林书院刊[续草堂诗余]选由晏殊---黄庭坚----刘辰翕---罗志仁、63人203首词汇集刊出。故厉鹗绝句言:送春苦语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况周颐认为江西派大多数人受苏辛影响,'多真率语,满心而发........。[餐樱庑词话]




僵尸天使问:
受教了,说得比较明白。另外还有些问题:
对于五言诗,我想描述一下我的感觉,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大家指正:
所谓五言其实暗合了当时的音律中的五音,其中强弱高低的参差便是平仄所在了。而在五言中最妙的当属双声符合词和单声复合词的组合,不论是二一二的模式,还是二二一的模式都蕴含了很强的动感在其中,就好像是音乐中的进行曲。这就是五言诗较为琅琅上口的最大原因。
大家公认,他有灵气。关于他的灵气,我想应当向前追溯。五言诗在南北、唐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歇、道决;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但是具体如何不偶然,我只是有个大概的感觉,却无具体的认真研究,当然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找个时间来讨论他一下。
好了,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请大家指正。




文森答:
复僵尸天使 MM:
你所言如下是错误的想法:
“对于五言诗,我想描述一下我的感觉,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大家指正”。

所谓五言其实暗合了当时的音律中的五音,其中强弱高低的参差便是平仄所在了。而在五言中最妙的当属双声符合词和单声复合词的组合,不论是二一二的模式,还是二二一的模式都蕴含了很强的动感在其中,就好像是音乐中的进行曲。这就是五言诗较为琅琅上口的最大原因。

“大家公认,他有灵气。关于他的灵气,我想应当向前追溯。五言诗在南北、唐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歇、道决;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但是具体如何不偶然,我只是有个大概的感觉,却无具体的认真研究,当然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找个时间来讨论他一下”。

1.你的感觉是把诗词的词法特点单一化了,----可参考一下[诗词写作概论]赵仲才箸,上海古籍出版。p119---130,第四章诗词语法,第三节:诗词的词法特点。

2.同时,可参阅一下陈匪石的[声执]:".....然于口齿间求谐吐,唇齿口舌阴阳呼等,皆不无关系。欲合于孟子所谓耳有同听,则与永明声病,息息相关,四声既分,阴阳有别,双声迭时尤当慎用。以愚讽籀所得,谐美清脆之句,率布置停匀,一句之中,声纽韵部,实忌重沓。"音学大师载震,虽非词人,而谓音同字异,或相似者连用为不谐。此主张可施用于词中----这也是对初学词,不太懂乐理者,寻求声律和谐的一个方法之一。天使MM的思路不符合诗词创作的声韵原理若不纠正恐生偏,这也就是,为何学词要一手抓词史,一手抓词论,脑子才能装入适合你的例词,在临摹过程中创新!

词史观是路,相关词论和美学标准是路标,沿此走下去才可找到学会填词的门径。




僵尸天使问:
文森先生谢谢您,我发现我读的书真得很匮乏。可是我问的是关于五言诗的问题啊?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对诗音乐性的直观感受,另外,第二个我想问的是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玄言诗与佛歇、道决都已五言为主,这是为什么~~~~~~~~?仅此而已啊~~
噢,关于词的问题我还真的有一个:
我在看琵琶曲谱中发现,曲中的复沓部分,是否就是词的第二阙呢?
不太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弱质~~~~~~




寇嫣然问:所谓典丽清空,在用字或意境上过于讲究,是否较易陷入静安所提的“隔”字之中呢?这个标准如何把握?




文森答:
不知MM的琵琶曲谱,是指[三五要录]的琵琶曲?还是任二北[敦煌琵琶曲谱初探]?还是日.林谦三[敦煌琵琶谱解读]?抑或叶栋[敦煌琵琶曲谱]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

'复沓'语出:[庄子.田子方]:发之,适矢复沓。---意重迭也。古乐谱中,谱字右下侧加小字谱字标:重口(板的谱字)相当于∮∣:的反复符号,分:重头,反复前段,重尾,反复后段,如:[又慢曲子西江月]重头至'王'字反复前段紧接换头,重尾至'今'字住,反复换头一段至谱字'今'接最后一段。........等。------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此见任二北[敦煌琵琶曲谱初探]p459;不同于词曲,词中只讲转沓传沓,等于曲中的唱赚,复赚。----既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为赚(沓)。凡赚最难,以其兼慢曲、曲破、嘌唱、耍今.......叫声诸家腔谱,由引子至尾声成一套歌咏唱词。

即:乐,词,曲中概念不同,若是专指琵琶曲谱,应是任二北所言,更具体可参阅叶栋1986年发表的论文。------这里我们解答词为主,可否?




如果看过中国哲学思想史,1.自入魏晋以来何晏,王弼等运用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形成玄学,先在士大夫间盛行开来,后被世族推崇。2.佛教在南北朝时盛行,尤其梁武帝三次出家。佛教结合儒家经义形成禅宗;3.魏晋---隋皆盛行五言诗,那时除曹丕少数人写过七言,四言诗到晋已完成至五言的过渡。而玄学,禅宗又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口味,偈,诀等用五言是必然结果。




典丽是陆辅之在词旨中对清真词的总结,清空是张玉田对词创作意象与意境的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一说法均是依骚体而言,花间→婉约→格律,推崇借:天之风月;地之花草;人之歌舞,咏心中之寄托,即屈子借兰花之意,是以比为主的方法如:王碧山之咏蝉,咏萤等词均以比为主,比,即借他物喻矢来表现此物喻的方法,喻距太近欠灵动,-----质实,太曲即王国维所言:隔,清空即言比至贴切处。----远距离取譬,贴切就是必须寻两者间共性且使两事物间的异质性形成强烈张力,增强表现力-----这就可避免实与隔,共性的寻找须自巳认真观察事物。
发表于 2005-6-8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森讲坛
二. 确立了学词从词史入手的概念后,又大约翻阅了上述参考书籍,略有印象便可学些适合这个词史观创词学观这去欣赏与创作词了,那么哪些词论是这个观点必须掌握的呢?

这就首先要树立一个审美观,我们既从风骚论出发溯本求源回顾历史,放眼现实,就须树立一个独立的审美观。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与美学] 中认真地区分了唯心主义的审美观与唯物主义的审美观,他为’美’ 这个慨念下的定义是’生活’ 将生活中的惰感借助文字与形象思维,来再现典型生活的本质,人们把艺术思维分为两种类型:

a.意象思维:---创建表意之象的思维,是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正如艾略特说的:要为思想找到它的客观联系物的思维。是黑格尔提出的:形象与意义的密切吻合,这一点在杜甫<病柏>上体现尤为明确:他把:病、老、枯、朽的植物作为描写对象,是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对客观事物的选择。----这一反杜甫写实的常态----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兴,是风,是<诗>的思维形式。

b.具象思维:----以生活物象为临摹对象,加工成酷似或高于原型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尊重具象逼真性的思维,如王碧山<咏蝉>句句言蝉,处处是借他物而言此物----是比,是骚体的思维形式。在文艺作品中两种思维方式是共生的,有时在作品会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以上见顾祖钊着[文学原理]p251艺术思维。

对于词除上述广泛的美学标准外,它还有词学的特定标准:对词来讲:用意须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62400;贵沉郁含蓄,方是佳作。----[词径] ,这是词审美观的总纲。具体须看[词学集成] 卷八有:郭频伽词品十二则;杨伯夔续词品十二则;江顺诒续词品二十则。及王灼[碧鸡漫志] ,张玉田[词源] 二卷,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八卷,王国维[人间词话] ,况周颐[蕙风词话] ,李渔的[窥词管见] 等均是词的具体形式的审美标准。掌握其一既可触类旁通。如李渔在[窥词管见] 第六则:’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由武而进于韶矣,然具八斗才者,亦不能在在如是。以鄙见论之,意之极新,反不妨词语稍旧,尤物衣敝衣,愈觉美好。且新奇未&#61069;之语,务使一目了然,不烦思绎。若后追逐字句,而后出之,恐稍稍不近自然,反使玉宇琼楼,堕入云雾,非胜算也。知其意不能新,仍是本等情事,则全以琢句炼字为工。然又须琢得句成,炼得字就。虽然极新极奇,却似词中原有之句,读来不觉生涩,有如数十年后,重遇古人,此词中化境,即诗赋古文之化境也。营吾世而幸有其人,对得不执鞭恐后。

此则讲出词意若贵新,要在题材,立意,意境上寻求突破!要在词眼处创意。词语要自然,尤其紧要处如:起拍,结句,词眼要使人一目了然,全词要为此处服&#62389;反衬其美。如不能意新,语新,起码要从诗赋古文中化境,力&#62496;琢句炼字功夫到家。从而使词新。-------这是针对词而言大体上的审美观。具体须从手法,风格,立意,谋篇,设色,定格,句法,字法上下功夫,树立全面的审美观方可。这一点留待下节讲。
发表于 2005-6-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看来大家对上述词论理解无大异议,有了途径如何扣门呢?这就必须先弄懂词的章法------结构。



李渔说:填词一道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这么说许多人不解,历来的文学理论讲,形式服从内容,但词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体裁,它是借助词谱这个形式表现内容的。而结构并不等于形式,它包括:命篇,立意,设色,设拍,疏密,虚实,开合,勾连……填词犹如博弈,棋枰中画有定格,一格布一子,由黑白之分,形成定势,全在弈者布局谋划。填词同理。那么初下手先考虑甚么?1. 首先要明白自巳想写什么------立意,2.领过结三拍要成竹在胸------设拍、谋篇,而设拍之时首重领拍,领拍须领起全词至结句,而结句最难----须生象外之象,先讲领拍,领拍之中首重破题,破题的目的在贴题切意;故学词须先会破题举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赤壁,怀昔日之英雄,那领拍中必须先破怀古之题,而怀古重这须突出”怀”字苏轼,以:”大江东去”---------时光流逝破译'怀'字,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破'古'字,领拍贴题后,便可领起全词,振动全篇,第二拍在破题后须将解题的情感形象化,这里就须立鲜明的怀古形象,如何立象,是用意象思维---以兴为主,还是用具象思雄---以比为主,这第二拍是谋篇布局至结句的关键,作者须根据自己对客观生活的体验与知识的积累来决定;苏轼在这里:选用了意象思维---以兴为主的方法,结合破题”怀” 及所在地理位置引发的联想,便自然地树立周郎的形象,立象后须考虑用虚写,还是实写,直接关系着下片如何展开,与好坏,故词第二拍承领时十分重要,须小心处理,立象后须宕开第三拍要:借象化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展开视野,引发跌官宕,给形象创造一个场景,用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形象尽词意,露出写作目的-----将意概述,借古之英雄际遇而言己----用兴作上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则呼应题目(开头) ,二则借此纵深至下片-------对历史可?之古作结时须留下递进余地--------上片是实景疏写。下片借回忆作过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再层递周郎之形象,由实入虚细密入笔一一道来;借细节描写: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使客观历史浓缩的形象由虚入细入密增加艺术的真实性,让形象更真实地、具体化,借典型化后的形象再尽作者本意→迫境:故国神游,多情应念,我早生华发。从而使词意----主旨如在众人口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章法,但每一个词调章法----设拍方法不同。咏物词多用骚比之法-----具象思维,除少数如白石<疏影>碧山的<眉妩>……用诗兴。但宋词中占大多数,尤其婉约词多用比,在长调中一深一浅,一实一虚,由远至近,迭影画象直逼词中意象的方法,与诗,小令,曲的章法均不同。----词的破题有点象律赋,八股的方法,但没有那么严格破题取意的规定,这是许多填词者的惯用手法,只是不屑说而巳。



是否在熟悉了词谱,择好腔,立好意,必须由领过结作飞?回答是的。但立意,择韵,选调,可随感觉,有时在偶然观察生活,人生,体验事物时突然有感触:闪出一个丽句,警句,可依此句,寻适当词谱填入,由此推导出主旨,然后从主旨思索领过结,[词苑萃编]: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能转入别调也。又须结得有法-----不入实处,又须结得妙-----清。着是不易,若求稳无大材力勿用景结。



以意象思维为主只读领结两拍多可全文贯通:黑格尔说:意象思维就是将形象与意义密切吻合。----造境。具象思雄则是用步步逼真的方法将原型典型化----写境,有人说造境是诗人之词,写境是匠人之词,也不尽然。 举了长调,造景-----意象思维的,再分析一词:如纳兰性德:<浣溪沙.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首先须弄明白海棠这个喻矢一喻的是贤者,贫士;又有用海棠无香责备贤者;二喻为断肠花,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不可兼得。纳兰是失偶者。说穿看海棠仍是以怀旧为题。



“谁道飘零不可怜”-----以飘零,可怜影射海棠道出失偶之痛,纳兰用的是喻二;”旧游时节好花天”------由旧游美景而言怀感,引花天之象,”断肠人去自今年” 结出因人去而念此花柔情一缕,令人九回肠。妙在以三个远、近、细景作结。”一片晕红疑着雨”-----远景,晚风恍掠鬓云偏-----近景。倩魂销尽夕阳前---特写。三个画面形成迭影,结人一个具体形象以此景比断肠之心境,说明因看海棠怀旧----念亡妻之缘由。由这两例也可看出长调与小令章法上处理不同。小令集中笔力寻局部突破,而长调注重建构。也不同于诗的起承转合。此词就不存在明显的诗的章法结构。



作词不可急于求成须逐步体会,故[柯亭词话]:初学填词第一步求稳妥,第二步求精警,第三步求超脱。先言第一步,稳:有字稳,句稳,韵稳,章稳数种,人手求稳,当先字句韵三者。……填词字句不稳处,不足为病,最忌稳而平庸,则难期精进。下次专讲字法句法!
发表于 2005-6-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词的句法与字法:1.词的句法:a.分律句与拗句;b. 省略句式;c. 倒装句式;d灵活组词成句;e句子的相互勾连。这五点:a. 这一点各诗词格律书从一字句到十一句均有介绍,就不多说,但须注意领句在词中往往有贯气作用:如沁园春中上下片两领字扇面对,这领句一气到结句;对句不可大意,往往是产生跳跃,拉开场景的手段;三字句中,可成三仄句式,此处多是作词眼须打劫时。如贺新郎:++ 1、+-+ 1句,叶梦得[睡起流莺语]下片:但怅望、兰舟容与。便如是。B. 王力:[汉语诗律学]共有11种省略,可认真参阅,但须记:要依语法合理省略,不可自作主张。尤其量词不作宾语时不可轻易省略。我们重点讲一下后边三点:
?c. 词中的倒装句式:填词时为押韵,合谱,对偶,突出重点,而使语句产生倒装,用以加强艺术感染力,区别于散文。它分三种形式1. 成分倒置: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人影窗纱便是?并列(偏正词组)成分倒装句式,使实景变成虚影,产生美感;2. 分句换位: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叙述时上下句有意颠倒,从而达到渲染:几番风雨的作用,借此点题;又如: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也是如此;3. 跨句错综组合:指一种复句:既有分句间的换位,又有成分倒置,交错组合。这种句式在词里应用最多,是区别于诗曲的典型句式:如:元好问[鹧鸪天] :新生黄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却被他。----君休笑,春光被黄雀占了;刘过[沁园春] :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陶侃虽然是拥有七州的都督,机明神鉴,却未必能诗。这种句式一则使语速放缓,节拍放慢达到词要求语句不浮,不滑,生涩生拙之感,二则也可增强词重点突破点与面。还一句式初学者不易掌喔握,组合不好往往产生病句。
d. 词中易灵活组词成句:往往填词时句中的词与词的组合构造,常不按习惯语法,而十分灵活,对加强词篇的内容的底蕴,突出形象,推及意境,有很大帮助,1. 动词+名词:构成偏正词组(本应成动宾) 如: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垂叶,渡溪均成了偏正结构了。2. 动调+(动词+名词):构成复杂的动宾结构===动补,除诗词中,现代汉语里不用,古文中少见,如: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衔绣幕,变成为动补结构→衔于绣幕。3. 名词+名词,变为主谓结构:如山外青山楼外楼===山外有青山,楼外还有楼,4. 动词+形容词,变成动宾结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消的号角) 吹来了寒意→动宾结构。
e. 句子间的相互勾连。前四点讲的是句子内部的法则;这一点讲的是句外法则。为使全篇风格一致,收紧全篇形成向作涨力,作者往往釆用句与句之间字面上的相互勾连或语意上的勾连,在填词时这一点很重要,尤其作咏物词时,不有意识使用勾连,恐很难填好咏物词:举例:元好间[摸鱼子. 咏并蒂莲] :”间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作者以双设问破题起兴。从心与根处写花,而美好的并蒂莲花,是建立在有丝纠缠的根上,莲心本苦,但作者将莲心之苦借字面的勾连,使莲心之苦的原因归结在根上,开花时己种下心苦之果-----藕断而丝莲==偶断:死者可怜,生者心苦也,此义用’根’’丝’’心’’花’’儿女’ 将两拍拉紧表现一个’苦’字,并树出一苦怜之形象===旧家儿女。借此直贯下一拍’鸳鸳浦’处,和结句”断肠处”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鸳浦。”至”夕阳无语”,放缓语速,创造一个听着无声却有声的大背景,”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以谢灵运<伤已赋>,舜之二妃的感伤模拟双花==一对旧家儿女。而鸳鸳浦--夕阳--谢客---湘妃===皆以感伤作语意勾连,而未是断肠处===为下片再递深一层写:青莲==情怜,并蒂===双泣留下余地。-----这一点既是章法的一部分,也是句法的一部分往往被忽略。大家有兴趣可自已分析一下王碧山,张玉田的梅影,张玉田的春水。
发表于 2005-6-8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词的字法:有它与诗赋通用的特点,也有它独有的特点,我们分:a词类的活用,b词的用典与炼字,c互文,d声韵。前三种大部分为通用特点,第四种有词独特要求。


a词类的活用:诗词句子中词类的活用的形式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这一点许多初学诗词的人都会接触过,也易理解,但有些名词不仅活用为动词,还同时表意动,这一点常使初学诗词的人困感,如:归庄诗:乱世他乡总是家,此身未肯[痼] 烟霞。人方悔祸呼司命,天自为媒[匠]女娲。这里:痼本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嗜好若只看作嗜好,癖好就读不通了,这里做:以烟霞为痼解,此身(一生) 并非愿意把隐居爱烟霞作为不可改的癖好。匠字也如此是:以女娲为匠。若不明白这意动用法常会把诗词表&#60545;的意思解反,或不解,甚至怪作者的诗词写得’太隔’------这一点须多注意,词为表现’拙’’涩’ 也常把名词意动.使语速放缓。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除可活用为动词,也可名词化---指代某事物,还可动词化后成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如:元稹<遣悲怀三首>: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甘字即表意动:以长藿充膳为甘。又如陆游<诉衷情>尘[暗]旧貂裘。暗字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使动,把陈述句式变成使令句式。



动词活用一般指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成为及物动词)如王安石<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涨便是使动用法。一篇诗词中最精彩,最传神的关键词语,人们称之为’词眼’’诗眼’ ,词类的活用,往往就成了词眼与诗眼的所在,也是诗人们炼字的手段之一。



b词的用典与炼字:用典分明用,暗用,化用三种:明用典好比米煮成饭,虽是饭而已不是米,但形还在如辛弃疾<永遇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便是明用。



暗用典好比盐溶于水,虽不见盐,能觉水有咸味,如张炎<解连环>:自顾影,欲下寒塘……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张炎暗用了唐. 崔涂<孤雁>:暮雨相呼急,寒塘欲下迟。和晋. 束晢<贫家赋>: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表达了自我矜惜之意。



化用典好比米酿成酒,既不见米形,也不得米味,然酒又源于米。如:辛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间何物能令公喜?白发化用李白<秋浦歌>,李白说愁,而辛弃疾说事业无成而人已老;公喜句化用<世说新语>王恂,郗超两人做桓温幕僚,’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意指两人受桓温赏识,辛化为对青山的赏识,引申指南宋人才匮乏。------这首词,明用,暗用,化用的例子很多,大家可分析一下。



用典须注意:同一作品中同一典不能重用,要力避’合掌’已之嫌;取意角度须与上下文命意吻合力避相犯。自五四以来许多人受左倾文艺思潮影响反对用典,是一种偏见,其实生活中无处不用典,每一个专用名词形成,都是一个故事,也就成了一个典:用典使诗词的内涵与外延扩大有利深化主题。



炼字分:字义锤炼:如出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是王安石反复修改用过:到,过,满,入,…等十多个字才定为绿字----<容斋随笔>。字义锤炼的原则:贴切明晰,生动形象,特点突出。



诗词字音的锤炼往往被人忽略,钱钟书在<论学>中引用法国福楼拜的话:意义确切之字,同时必为声音和美之字。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用敲字的声响反衬全诗中幽静之夜---这是字义向字音的过渡。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原来到字是入字,作者反复琢磨:用入,字音沉哑不响,用到字有钟与船的空间感,既可表现愁人不寐,又可听到钟声断续之情状,更使全句字音清亮。<历代诗话>----这是字音与空间的结合。张栻诗:卧听急雨打巴蕉;朱熹说:此句不响,不若:卧听急雨到巴蕉。雨与打是上声迭用;雨和到是上去间用,音节高低顿扬,和谐响亮。<朱子语录>卷140-----这是声调与空间的结合;炼字须反复斟酌,好坏全在作者文学修养的功底。贾岛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理合在苦心经营。



c互文:所谓互文即交错为文----互文见义,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即是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拳杯欲饮无管弦。是:主人下马后,在船上,客人下马后,也在船上,两事各举一边而互有省略-----句内互文,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实应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句间互文;再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庄生晓梦托蝴蝶,望帝春心迷杜鹃;托中有迷,迷中有托-----互体。互文可便语言简约有致,增加节奏感。但也常使初学者觉表意不完整,困感。---------上述字法也是勾连时常用的具体方法。
发表于 2005-6-8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韵:填词时,通常在词谱中未注明宫调的只分平仄即可,不但唐五代的小令如此,宋代有些慢词如[贺新郎][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 等也以平仄为主,只:过拍,结句,务头----词眼,打劫,明旨等紧要处须讲求四&#62396;与口形,五音,声律的配合,其实,若五音口形能与四声协调便可创造出一种: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调歌词。[事林广记] 中当时教坊有:呼吸字指教伶工训练和辨别唇,齿,喉,舌,鼻(牙) 五音的口诀,为了弄清这困惑初学者声韵问题,我们把五音:唇,齿,喉,舌,鼻(牙),五声:宫,商,微(ZHI) , 羽,角,与四声的关系简约说明一下:

[五音璇宫] :宫==上平声;商==下平声,微==上声;羽==去声;角===入声。一般平入配重浊;上去配轻清。协音须旋律而定,并非一一对应的。


[音韵学] :将五音:唇音分为:重唇===宫;轻唇==次宫,齿音==商,鼻(牙)=== 角,舌音分为舌头==征、舌上==次商,喉==羽,半舌音==半征商;半齿音===半商征。
[词源] :宫===浊;商==次浊;微(ZHI)== 次清;羽===清;角===半清半浊。
[韵会] :将声母分为三十六个(现代汉语21个) :
宫:帮滂并明;次宫:非敷奉微;商:精清心从邪;次商:知彻审澄娘禅;角:见溪群疑鱼;征:端透定泥;羽:影晓么匣喻合;半征商:来;半商征:日。
清音:帮非精知见端影;次清:滂敷清彻溪透晓;次清次:心审么。
浊音:并奉从澄群定匣;次浊:明微娘疑泥喻; 次浊次:邪禅鱼合。
不定清浊:来日。
将韵母分为217个:分为开口合口其分别在介音,凡介音有“u”者为合口,无为开口。依平上去入排列,如;居举据匊,戈果过括,瓜寡跨刮,巾谨靳(无入声)。
举例:信==思晋切:心母;靳韵,去声十二,商次清次音==相当[2,尺:音CHE须由调定]。又如:万==果羽切:见母;举韵,上声七,角清音==相当[高音3:仜字标音] 。
古代音乐(按笛箫的词曲)记谱自宋末到民初均采用工尺谱加板眼,上=宫=1;尺==商==2;工==角==3;凡==变征==4;六==征==5;五===羽==6;乙===变宫==7,高音加人字旁;低音在谱字上加减;如:四==低音6,合==低音5,一==低音7。原板==2/4拍;导板===散板化加原板;……。北方多:死腔活板,南方多活腔死板;工尺谱以笛音定主腔,采用首调唱名:共七调: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正工调==G;乙字调==A;正工调最高;乙字调最低;中国词曲多用:尺调,小工及六字。哀声多用上字调及凡调;
如[满庭芳] 入中吕==尺调,主腔形式有八个;举两例:6 53∣5 -- 6 --∣6 [救青] ;22∣35 22∣2 [醉皂] 。乐工可依一首词中大部分字的五音口形选择主腔,依板组合乐谱,用拖腔,变声,协调不可决断处,再斟酌换字,切不可如四字,由舌→牙→唇→喉。也不可数个字音均在一处:安俄烟戈!
焦循《雕菰楼词话》中事,略云:“宋仁宗欲改柳永‘太液波翻’为‘波澄’,柳不从。””概太为征音,液为羽音,波为宫音。若用澄字为次商音则不协,翻字次宫音乃协。”“…..征下于羽。太液二字由出而入,波字由入而出,再用澄字入,则一出一入,又一出一入,无复节奏。且由波接澄字不能相生,此定用翻字”。  
  意既为:音由舌入喉,由喉入重唇至轻唇,故协。而澄转舌上,为转内,故不协。依黄公绍[韵会]其五字之字母、清浊等如下:  
  太:透母,舌音,属征,次清,盖韵去九。
  液:喻母,喉音,属羽,次浊,讫韵入十一。
  波:帮母,重唇,属宫,全清,戈韵下平五。
  翻:敷母,轻唇,属次宫,次清,平韵平十三。
  澄:澄母,舌上音,属次商,全浊,京韵下平十。由轻唇转舌上,为转内,绕口故不协,不如:由重唇至轻唇,节奏顺畅。
了解了四声与音韵关系后:看填词应如何审音用字:原则是:旋律转折而下,字必轻,清;开展以起字必重,浊;而唇、齿、喉、舌、牙之用,则视歌字递续、清圆无碍以为断也。即如吕征[词源疏证序]:协音遣字,亦应于旋律变化求之,非徒当字宫商而已也。故有略不合声调的,多用拖腔,变声,协调来处理:如京剧[沙家滨BANG]三字本都是平声,让刁德一用马派须生唱腔:新四军就在沙家滨……,用拖腔,变声处理后,听来就抑扬顿挫了。
一首词的曲调乐声紧要处便是主腔所在处,全句用字务严。宋元时称紧要处最动情之字为[务头] 多是俊语妙处---词眼点晴之字:如姜白石:[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荡字便是务头,去声;征次清。这句填词当用:∣∣∣--∣,--去、∣∣--。便合腔付之歌喉。王骥德[曲律. 论字法]:务头须下响字,勿令提挈不起。所谓响字不一定是响音--去声;如[迎仙客]:十二栏杆天外倚,倚字处便是务头,倚:上声,羽清音,拖腔易成去声四,这句填词时:∣∣---去上。用何声调作响字,由乐调决定。如尺调一般用去声作务头,而凡调、上字调用上声为多。
词中起拍、结尾处也是一调中音节吃紧处,[曲律. 平仄论] 说:遇去声当高唱,遇上声当低唱。乐声,气势往往由此处领起振响,或转高转急,因此也须用去声字与之相衬。如[八六子]的起句,上下片结句,秦观:起句:倚危亭,恨如芳草;上结,怆然暗惊。下结,黄鹂又啼数声。恨、怆、暗、又、数。等处必用去声方可振起全拍,转高转急。过拍声调用字亦如领拍,第一句若无去声,全拍应有方可,周词[兰陵王] 末段声尤激越,以笛伴奏,音调当又急又高,似梦里,泪暗滴。梦,泪两处必用去声,方可声调转折直上,合于句末揭调陡起顿落之规律。
除此之外,词中去声字还常和上声连用。作去上、上去。须多留意。
词中拗句并非故作奇古傲兀。多是音律决定的如:温词[遐方怨] :断肠潇湘春雇雁飞。史词[寿楼春] :夭桃花清晨,一句五平;周词[浣溪沙慢] :水竹旧院落,一句五仄。讲求四声阴阳,始于乐工,严于文人,词乐由弦乐转为以箫按曲正字,音律也愈趋细腻,自然就注重五音,明辨阴阳了。
领字处于:或一韵之首;或两韵间;它有发调定音与转折跌宕的作用,这些地方必用去声,方可振起全词,如刘潜夫[沁园春] :上片一唤字除领起扇面对甚而直贯上结:剑客奇才,这一去声振动全片;下片一叹字也如是直叹到:慷慨生哀。
其它正常律句不必拘泥。按上述对词眼,务头,起拍,结句,过拍,领字的要求填词审音用字,一般均合伶工凭五音口形用字定音的口诀,伶工自会依主腔谱出付之歌喉管弦的曲子。
发表于 2005-6-8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词之破题,即律赋、八股之法,然非雷池之一步不可越也。此亦常法,世人皆鄙视八股之文,故,惶惶然,“不屑”说而巳。

       2.领、过、结三拍,必成竹在胸。领拍-----须领起全词至结句。结句----须生象外之象。

       3.过,承上启下之说乎?
1.小令与长调之别:小令犹如园林一角。挂一漏万,是其特征。而在定格的一个画面中捕捉情感,将情感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寻求点的突破!


        2. 长调犹如整个园林。是多个场面的立体组合,借形象使用技法寻求面的突破!


         3.使用小令的创作手法填长调,若言情委婉曲折,将“点”放大,还可因情胜而遮势之不足。多用则弊端骤现;同理,用长调的创作手法填小令,常令人有粗疏有余细腻不足之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5-18 0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