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38687|回复: 22

[分享]王 羲 之 作 品 欣&nbsp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姨母帖》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姨母帖》原载“万岁通天帖”。原文为: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从原文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此帖中的姨母很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卫铄。

  “姨母帖”是王羲之作品为历代鉴定家所肯定,但它与他的传世至今的其他作品都不大相同,却与本世纪以来出土的晋人书迹接近。即在体式上尚带有一定的隶书笔意,风格上显得古朴凝重。只从“漂亮”、“潇洒”一个方面去理解王羲之的字是不全面的。

  

  释文:

  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

  顿首。顷遘

  姨母哀,哀痛摧剥,情

  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

  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湾。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复”之“复”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复”字都是行书,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其他如“白”。“日”、“未”、“来”、“无”、“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宦帖》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抚。是周访之子,与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儿女姻亲。(侃子瞻,娶周妩妹为妻)书信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被认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于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故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集字圣教序》

  所谓的[ 集帖 ]就是集合很多人的笔迹刻石,然后作成拓本供人鉴赏或习字之用,而集字圣教序就是集王羲之的字重刻而成的。[ 集字圣教序 ]为唐僧怀仁,费时二十余年,由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而成,行书三十行。结体上典雅流畅,字体结构纵横纯熟。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贴》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毅论》

  《乐毅论》 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右军的正书中,智永认为乐毅论最佳,后人多半认同。梁朝时就已有临摹本,是今日所见最早的摹本;唐朝年间又有不错的重摹本;快雪堂帖所刻的则流于妍媚无力了。宋代高绅曾获古刻石,一般以为是此帖的祖石,刻法精绝,碑文自「海」字之后残缺不全,世称「止海本」,石亡之后翻刻就没有令人惊叹的作品了。现今流传下来的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笔画瘦而行狭者,如快雪堂帖,另一种是笔画肥而行润者,例如宋拓的清仪阁本,浑古遒劲,堪称杰作。右军的正书,遒古平寓秀丽,足为后世典范。其他如黄庭经、东方画赞、曹蛾磈等也都是小楷之杰作。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贴》

  此贴奇在骨格之神异,其平直画虽多,各有异态,同为长竖,平字悬针,有若引绳,而来字微拱,十字则左拂;同为短竖,修字各有粗细。同为横画,安字侧锋下拱,姿态妩媚,集字长横甚细,存字之横则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体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丽也。章法布局疏密得当,雍容之态,酣畅之情,可为行书之典范。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草书,纸本,现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丧乱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此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此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著情绪,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了。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是一信手而书之珍品。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忧悬帖》

  此贴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了作品的灵动感。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谢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原文为:“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

  此帖平和简淡,写时好像毫不费力。许多字,如“得”、“保”、“谢”等字,从结字上看,好像简得不能再简,从笔画看,也已没有那么多转折、顿挫。但简化不是简单,而是高度概括,作到了有点画处甚至无点画处都韵完意足。如此帖残破较重,许多字(如“月”、“羲”、“劳”字等)虽然残破,但气势仍然十分丰满。就整个来说,笔画比较妍润,但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润中含朴,非常耐人寻味。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是建立在其高度成熟的技术基础上的。所谓“无间心手,忘怀楷则”正是指的这种水到渠成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月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

  之报。近欲遣此书,停

  行无人,不办遣信。昨

  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

  书,虽速为慰,过嘱。卿佳

  不?吾顷患殊劣殊劣。方

  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5-19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