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查看: 3421|回复: 2

求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提的这几个问题都很不错,说明你在思考一些问题。

我在上面说到了一点:这个标准就是他后来发现的“仁”。我认为无论是殷礼对夏礼的损益,还是周礼对殷礼的损益,儒家认为他的一个标准就是“仁”,对于儒家来家讲这个“仁”是不变的。我在《孔子传》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孔子是位思想者,鲁国平静的生活使得他可以有闲暇来反思自己的一生。这一时期,孔子更加完善了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内在心灵的美德,这些美德不在于言语的华美,这些美德往往在那些不善言谈的人身上。仁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通过求仁得仁的内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认为得仁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礼的约束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条是通过自觉的内省。这种通过礼的约束而取得仁的,是在逐渐学习“仁”的思想中,使他们从不自觉走向自觉。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真正把握住了仁的本质,仁人是不会有错的。这里还想说一点,就是孔子不赞成为仁而得仁,同样也需要懂礼、知礼。

这样的说话或许并不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但会对你有启发的。再谈第二个问题,实际上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一致的。我说的先读哲学史,主要是“中国哲学史”,就我知道的有这样几家的比较好: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其中关于名学尤为精湛),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简史》,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另外还有冯契先生的,张立文先生等各家的,还有侯外庐先生等人编写的《中国思想史》,另外台湾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也很不错,不妨看一看。我说这些,一方面是老先生们穷尽一生的成果,我们如果不去学习,很是可惜,也不符合传承的态度,所以我提倡先读这些,一是加深理解,二是引发思考。另一方面,讲“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个人的理解是一回事,大众的说法又是一回是,读原著只是为了深入一些,但这件事不必是谁都去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12:11:4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   再次感谢任先生的回答.就先生阐述的观点,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通过本质看问题,这便是我开头想说的一句话.世上的任何一种物事,不管其如何发展,都需要追本溯源.打个比方来说,世上的每个人都需要吃食物,而这种进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生命得以延续.至于后人所谓的养生、美容等等新生概念,也不能脱离其本质.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应以仁做为其思想核心,而应以"诚"做为其本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仁并非真正出于本心(人性本善),其带有虚假的成份在内.比如有一句俗语说:"当面称兄长,背后抽短刀."称兄本是仁的体现,但却被人用以掩盖丑恶的嘴脸,然后堂而皇之的实施恶行.关于这种丑恶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屡见不鲜.所以,任何一种思想都应以诚为本,孔子的思想当然也不会例外.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比如,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等等.都表现的是一个诚字,而不是仁的概念.诚在孔子的思想中是平台是根基,而仁只是实施其思想的一种工具.就这些道理来说,做人应当以诚为本,以仁为辅.
   关于学习的方法,我认为,只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益的,都可施行.不管是从西学的哲学角度来理解,还是顺应中国固有的学习方式,其最后的结果都是相同的.礼记中不是说了吗,各种技艺和思想其实都是相通的,只看你如何选择了.
   另外,我对先生有个小小的建议.中国人行文前,首先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已的文章面对是怎样一个读者群.如果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的,那先生的行文方式是很正确的.但如今先生所施教的文学论坛,因其众人的文学修养各不相同,所以文中所述之言就应当贵浅而不贵深,否则只能让人望而止步,再难有兴趣参预其中了,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大多数人来传承的.[/B]
发表于 2006-2-19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振振公子在2006-1-23 11:48:00的发言:
[B]  另外,我对先生有个小小的建议.中国人行文前,首先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已的文章面对是怎样一个读者群.如果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的,那先生的行文方式是很正确的.但如今先生所施教的文学论坛,因其众人的文学修养各不相同,所以文中所述之言就应当贵浅而不贵深,否则只能让人望而止步,再难有兴趣参预其中了,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大多数人来传承的.[/B]


也有很多朋友对我说过这话,再次谢谢振振公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3-29 2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