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flyingwind

中国近代史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思考过的更多倒不是历史是什么,而是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发表于 2006-5-27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侵略都是野蛮的,不管找什么借口和理由。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Richard在2006-5-27 10:16:00的发言:
一切侵略都是野蛮的,不管找什么借口和理由。



拿证据来。
发表于 2006-5-30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文章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评袁伟时教授《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张海鹏


  哲学教授袁伟时近些年阑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自称“历史在哪里扭曲,
就要在哪里突破”,发表了若干论著,被某些人称许为“公共知识分子”。今年
1月11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发表《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现文
”),引起广泛关注,网民评论如潮,一些网民给予了强烈抨击,赞成者亦有之
。原来此文前几年曾以《现代化与中国历史教科书问题》为题发表于《东方文化
》,此次稍加改动,不顾学术界的通行规则,再次抛出,可见袁教授对此文的钟
情与执着。


  “现文”以历史教科书为题,全面否定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善意地对我国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批评或者修订意见,是值得欢迎的;但是全面否定中
学历史教科书,其动机如何,就值得怀疑了。通观“现文”,我们至少可以看出
,其矛头所向,是要否定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
中国近代史所取得的基本结论。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者,不能不引起关注。

    史 实 辩 正


  “现文”一开始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发难。它说香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比大
陆编得高明,它把战争的起因归结为四点:1、外人入城问题,2、续修条约问题
,阿罗号船事件,4、马赖神父事件。结论是:“这样说符合历史实际,无损中国
国家利益,有利于年轻一代学会冷静地分析历史问题,显示出编者是合格的历史
学家。”这四点,对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阿罗号事件、马神父事件,“现
文”已经引证;修改条约,教科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开始两次提到,“
现文”视而不见。除了外人入城问题,我们的教科书都讲到了。差了外人入城问
题一条,就变成天大问题,就要兴师问罪,就不符合历史实际,就不是合格的历
史学家。基本一样的答案,却有两把不同的量尺,作者何其不公正也!


  “现文”接着指出,“教科书只字不提引发这次战争的两条根本原因”。何
谓两条根本原因?作者回答一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即
外人入城问题),另一是修约问题。这是两条表面原因,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把
这两条所谓根本原因告诉我们的孩子,是误人子弟,是隐瞒了历史真实。根本原
因是什么?是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满足!《南京条约》等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虽然从中国取得了许多特权,但还要取得更多的
特权。它们还要求在中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要求在中国全境通商,要求在北
京设立使馆。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宇和教授近年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他
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英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很大程度是要強迫清政府把鴉
片貿易合法化,以保障当时英国在华最大的经济利益——鴉片貿易。谋求在华的
全面经济与政治利益,这是它们的根本利益所在。这个根本利益拿不到手,新的
一场侵略战争迟早是要爆发的,问题只在发动战争的时机和借口而已。这个根本
原因,“现文”向读者隐瞒了。但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却清楚记载着:“鸦片战
争以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他们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
侵略权益。1854年夏,英国首先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谋求增加沿海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等特权。”这样的写法,简明地写出了发动第二次鸦
片战争的真正原因,揭示了历史事件本来面目,不是比“现文”更符合历史事实
吗!


  要求修约,是西方列强企图从中国拿到更多权益的策略手段。早在1853年,
英国就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
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这年5月,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文翰提出修
订《南京条约》问题,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
市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 受任何限制。文翰接到训令时,太平军北伐部队
已攻进天津附近,文翰感到太平军与清政府之间谁胜谁负难料,就把训令搁置起
来。7月,美国向清政府提出帮助镇压太平军作为诱饵,以修约扩大在华权益。清
政府怀疑美国的动机,没有接受。其实,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学者早已指出
,英国要求修订《南京条约》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为《南京条约》是一项政治
条约,不是商约,没有修订的规定;而修约本身不能包括在最惠国待遇之内。英
国利用中国当局不了解欧洲人的国际关系知识,加以蒙哄和欺诈,清政府只有被
牵着鼻子走了。


  1854年,英国、美国、法国都积极活动修约。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会见英
国驻华公使包令后,认为包令正“十分急切地想以重要行动来标志他的到华,急
于想一下子解决与一个极端复杂的任务有关的各项问题”,这种说法是外交辞令
,实际上是想以战争行动解决修约问题。但是对于英国来说,采取战争行动解决
修约问题的时机没有成熟。最大的原因是,英、法联盟正与俄国为分割和奴役土
耳其打着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军力布置在克里米亚战场上。所以英国政府训令
包令在修约谈判中要严格避免使用武力,只要中国承认修约的原则,实际谈判不
必马上进行。1855年,美国任命传教士伯驾为驻华公使,给伯驾的任务,是要他
从清政府取得公使驻京、无限制扩大贸易以及取消对个人自由的任何限制等三项
主要权利。伯驾知道,《望厦条约》只规定了12年后作细小的修改,但他认为:
“为了达到各国政府的最大利益,不仅细小的修改,而且激烈的变更是必不可少
的”,为此“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他在来华前,遍访了伦敦和巴黎外交部,取
得了一致意见。1855年8月,伯驾希望北上渤海湾,逼迫北京政府举行修约谈判。
包令说:“用孤单的行动而不伴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就没有希望从中国取得任何
重要的让步”。因为各国军舰尚未调到远东来,没有军力支持,这次北上行动未
能成行。这就是说,用战争手段,达到逼迫清政府同意修约的目的,这已经是既
定决策。关于这一点,我再引用下面的材料加以证明。研究远东国际关系的历史
学家、苏联人纳罗奇尼茨基写道:“还在1850-1854年,英国政府已在考虑对中国
发动新的战争。1850年9月29日,巴麦尊写道:很快就可以通过对扬子江下游重要
据点的占领以及切断大运河的交通来对中国实行‘新的打击’。他写道:‘中国
人在对唯一能使他们信服的论据——大棒论据退却以前,就不仅应该看到这根大
棒,而且应该感到这根大棒确实打在自己的背上’。1851年9月,巴麦尊询问包令
究竟在什么时候最宜切断对北京的大米供应,中止大运河和长江会合处的粮食运
输。”战争已经逼近中国人的头上了,可惜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浑然不觉。可惜,
过了150年的今人,在写作“现文”的时候,也浑然不觉!


  1856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战败。这时候,英、法、俄国都把眼光
投向了中国,各国军舰都可以移师中国了。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厮杀的对手,在中
国成为了合作的伙伴。利用战争手段已经决定,侵略者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
口。正在这时候,马神甫事件发生了。尽管这是一个突发的个别的事件,对于法
国来说就是一个好借口,但是,对于英国来说,这个借口还不太有力。不久,亚
罗号事件发生了。。历史进程的真实就是,殖民主义者要寻找侵略中国的借口是
不难的。20世纪初法国的研究者研究了资料后指出:包令“要向中国启衅,不愁
找不到合法的借口;如果需要的话,他还有本领找到比劫持‘亚罗’号更好的借
口。”
 


  以上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定要打起来的,并不因为中方的什么态
度而转移。而要打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要越过条约特权在中国谋取
更大的利 益。“现文”说了好多,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下面要说一说外人入城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
可以说清楚的。茅海建教授研究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入城问题,我这里引用他的
基本结论,看看是否像“现文”所说只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
城”那样简单的问题。《南京条约》第二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
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
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这就是说,
一般英国人(包括商人、传教士、旅行者及其家属)可以居住在港口,英国女王
任命的外交官则可以住在城邑。中方认为,按中文字义,城邑不一定指城内,条
约未给英国人入城的权利。《南京条约》英文本把中文本中的“港口”和“城邑
”通通翻译成CitiesandTowns。英方认为CitiesandTowns就可以指城内,因此,
英国外交官和一般英国人都可以入城。中英双方在条约约文的理解上,发生了很
大歧异。按照欧洲人的国际法,《南京条约》的两种文本(当时没有第三种文本
)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条约签字时未声明以哪种文本为准,在文本的解释发生
歧义时,应允许各方各执己见。事实上,这两个文本都是英国提供的。这就造成
了入城和反入城的同一法律来源的不同解释。在中方看来,英人要求全面履行条
约的理由不充分。其实中国官方在英国的压力下,已经同意英国人可以入城。但
是广州城厢内外社团、士绅坚决不同意英国人入城,甚至不惜开战,官方只得以
“民情未协”为由,推迟入城的时间。茅海建认为,入城并不能给英国人带来多
少实际利益,英国人更多侧重于心理方面。在英国人看来,他们是“高等民族”
,拒绝入城是对他们的污辱,他们企图用入城的手段来击垮清政府力图保持的“
天朝”颜面。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暴行和鸦片战争后多起英人恃强作恶的中外纠
纷事件,是造成广州民众仇外情绪的一个基本原因。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广
州民众的仇外情绪当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广州民众反入城斗争当时有其发生的
条件。这个评论是客观、公允的。反入城斗争坚持了差不多15年时间,中英之间
有多次交涉,这样复杂的事件,要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解释清楚是难以做到的。
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从少年学生的接受程度出发,不讲入城、反入城问题是可以理
解的,没有违背历史的真实。“现文”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意在挑剔,意在否定
教科书,同时也表示作者的知识程度不够。

    侵略者只讲利益追求,不讲程序正义


  “现文”在评述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马神父事件的时候,拿出了一个杀手锏
,叫做程序正义优先。“现文”写道:广西西林地方官员把马神甫处死,“违反
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按照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观点,
中方无疑理亏”。咋一看来,程序正义优先,颇为吓人。似乎有了这一条,法国
发动侵华战争,就有充分理由了。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被中国守军击退,让英
法使节少带从人“绕个大弯”从北塘登陆进京换约,也违反了程序正义优先的原
则,中方理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有理由了。这真是奇妙的逻辑!


  在“现文”作者看来,来自欧洲的英国人、法国人最遵守程序正义优先的法
学原则。实际上,这些貌似遵守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原则的殖民主义侵略者,来
到中国从来没有遵守过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原则。


  以马赖案子为例,马赖违法传教在先,而且在传教地区作恶多端,地方官员
未能把违法的马赖解送领事而加以处死,违法在后。按照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原
则,为什么不是马赖或者法国首先理亏呢?请英、法、美、俄公使从北塘登陆进
京换约,是主人的安排,这也是一种 程序正义呀,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率领军舰进
攻大沽炮台?守军如果束手待毙,就是遵守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原则吗?美国公
使按照清政府安排从北塘登陆,顺利完成了中美《天津条约》的换约,如何来解
释所谓程序正义优先呢?


  其实,英国人、法国人从来没有以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原则来同中国打交道
。前已指出,他们不过是把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当作开战的借口罢了,而开
战是早已决定了的。又以大沽之战为例。当法国人知道清政府已经在大沽口设防
,仍然决定与英国公使乘炮舰从大沽口溯白河到天津。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报告法
国政府说,他们不但能应付困难,并且预先要激起某些困难,使自己处于更加有
利的地位。英国公使普鲁斯给英国政府报告说:“我们不得不在天津给予中国政
府另一次教训,……我一定要使清朝皇帝及其大臣相信:一旦我提出要求,就定
要把它索取到手,如不顺从我的要求,我已准备凭借武力威胁来索取。”普鲁斯
声称“定行接仗,不走北塘”,坚持经大沽口溯白河进北京。英法联军在充分准
备下(仅英国舰队就有战舰、巡洋舰、炮艇共十余艘,士兵2000人),1859年6月
25日下午向大沽炮台突然发动进攻。大沽守军进行了坚决回击,激战一昼夜,击
沉击毁英法兵船十多只,毙伤英国士兵464人,法军14人,英国舰队司令也受了重
伤,不得不狼狈撤走。英法军舰首先向大沽炮台开炮,大沽守军回击,完全是正
义的。不容置疑,大沽事件的责任完全在侵略者一方。一贯同情被侵略国家的无
产阶级革命领袖马克思在1859年9月13日评论道:“即使中国人应该让英国和平的
公使前往北京,那末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环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实际上,清政府已经同意在北京换约,并且安排了大臣到北塘迎接英法公使
,安排了沿途招待照料,在北京城内安排了公使住处。清政府从安全出发,指定
了公使进京的路线,规定可带随从,不准带武器。这些安排完全合乎当时国际关
系的准则。欧洲人制定的国际法没有规定可以携带武器到他国首都去交换条约批
准书!这些安排完全符合所谓程序正义的要求。可是在“现文”那里,恰恰又是
中方理亏!当大沽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的报纸反诬中国破坏条约,要
求英国政府对中国实行“报复”。英国《每日电讯》甚至狂叫:大不列颠应攻打
中国沿海各地并占领北京;应教训中国人,英人应该成为中国的主人;应该像领
有印度的加尔各答一样,把广州保留在自己的手里。马克思当时在评论大沽事件
时写道:“难道法国公使留住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法国公使以率领法国远征队强
行侵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既然天津条约中并无条文赋予英国人和法国人以
派遣舰队驶入白河的权利,那么非常明显,破坏条约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
而且,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向中国寻衅了。”“白
河冲突并非偶然发生的,相反地,是由额尔金勋爵预先准备好的。”马克思是研
究了英国公使和记者从中国发回的报道写下这些评论的。请读者对照一下,马克
思的立场与“现文”作者的立场相差多远!“现文”作者的屁股究竟坐在哪一边
,同情心究竟在哪一边,他的历史理解力和判断力如何低下,他对历史事实的掩
盖如何笨拙,不是很清楚了吗。


  资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遵守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原则,可以举
出很多例子。这里还是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举例。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因在澳门望厦村签订,又名《望厦条约
》),是中美之间缔结的一项商约。它的第34款规定:“合约已经议定,两国各
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
之处,应俟十二年 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
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这里非常明确地规定了
《望厦条约》“不得轻有更改”,中美两国“均应恪遵”,美利坚联邦各州(“
至合众国中各国”)不得派人前来对此另有异议。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在12年后“
稍有变通”呢?条件只是因为“至各口情形不一”(“现文”引用时恰恰把这几
个字删掉),涉及到贸易及海面各款时,可以稍加修订。这实际上指的只是细小
的修订。美国以及各国清楚这一点。中方也清楚这一点。1855年5月,美、英、法
三国公使先后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在北京修订《望厦条约》,为此清政府
指示说:“各夷议定条约,虽有12年后公平酌办之说,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过
稍为变通,其大段断无更改”,清政府的认识是合理合法的。按照所谓“程序正
义优先的法学原理”,英、法、美各国都没有提出大段修改条约的权利;即使稍
加修订,也需要通过外交途径,与清政府商议,“公平酌办”。如果清政府不同
意修订,只好等待。以武力逼迫签订的条约是无效的。马克思曾经援引前任香港
首席检察官致伦敦《晨星报》的声明,那份声明说:“无论这个条约是怎样的,
但既然英国政府及其官吏采取了强力行动,它早已失去了效力,因而大不列颠王
国至少已没有权力享受这个条约所赋予它的优先权利和特权。”这就是程序正义
优先。但是,如前所述,英、法、美、俄各国哪一国遵守了这个原则?“现文”
作者为什么不对此加以指责呢?至于“亚罗”号事件,英国人为它制造的各种舆
论都是虚假的,包括在香港登记、船长是英国人,亚罗号升上了英国旗,中方稽
查人员扯下了英国国旗等等,只是把事实的真相向中方隐瞒而已。这一方面,黄
宇和教授根据从英国获得的历史资料有详尽的研究,请参考黄宇和著作,此处不
赘述。
发表于 2006-5-30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


  1842-1860年间,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为标志
,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形成了束缚中国发展进步的不平等条约体
系。正是这个条约体系,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沉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完全形成了中国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20-30年代,当时的进步学者,特别是以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
经济各个层面论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毛泽
东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
重要著作中,肯定并总结了对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分析,并据此
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
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以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由
中国的革命政党推动的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组成了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这个革命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谋求民族独立;
反对封建主义专制,以谋求国家的民主进程。在基本上完成了这个任务后,在人
民掌握了国家的主权后,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这是积109年
及其后56年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凡是尊重历史的人,无不尊重这样的历史经
验。


  “现文”以“现代化”为题,主张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不要抵抗,否定近代中
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主题,抵抗侵略是犯了“大罪”,质问抵抗“是奉了什
么样的命令”,嘲笑这样的抵抗“能算是爱国英雄的义举吗?”等等,不一而足
。这样的例子,最鲜明的是对待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侵略上,令人难以理解。

“现文”攻击“教科书没有只字提及义和团敌视现代文明和盲目排斥外国人以及
外来文化的极端愚昧的行为”,说义和团犯了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这些罪
恶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国耻。“现文”特
别指出:“事件过后直至民国初年,朝野各界将这个组织定性为拳匪是有足够根
据的”。总之,义和团十恶不赦,似乎应该从地球上,从中国,从历史上开除出
去!


  在这里也要辩正一个历史事实。“现文”说:“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
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应修
改”。号称“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的作者,再次在这里暴露了对
历史事实的无知。小学生都知道,是先有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才使
得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北方各省农民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只得利用旧式的组
织形式,以农民可能采取的落后的方式,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
尽管这种运动带有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是后人需要吸取历史教训的。


  网友子乔通过大量事实的举证,证明“义和团开始广泛宣传拆毁铁路、电杆
,正是在列强以战争胁迫清政府镇压义和团的时候,而采取大规模实际行动,则
正是在清政府镇压期间和八国联军战争期间。”子乔在早前的评论中还指出,“
从1898年至1900年4月底,除山东高密县外,各地义和团和其他民众并没有大规模
的拆毁铁路、电杆的行为,连这类口号都较少;从1900年4月底至8月中旬,‘义
和团在京津地区和直隶、东北一些地方,广泛地掀起拆毁铁路、电杆和焚砸其它
洋物洋货的活动,还采用遍贴传单的形式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而第一次大规
模的实际行动,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为是从5月27日开始的。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不但义和团拆毁铁路,清政府也命令清军拆毁铁路以阻挡敌军;从1900年8月中
旬北京陷落到1902年各地义和团运动失败,‘拆毁铁路电杆的活动与宣传转入尾
声,而日趋销声匿迹’”,“即便是在运动的高潮中,义和团也没有‘逢洋必反
’”。已有的这些行动,基本上与敌视现代文明无关。据美国历史学家施达格在
1927年前的研究,在“1900年5月31日之前,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在中国的任何
地方,没有一个外国人是死在拳民手上的;唯一的一个就是卜克思先生在山东的
遇害”。1900年5月31日晚,英、俄、美、法、日、意六国士兵共356名自天津抵
达北京。6月3日,还有一批德国兵和奥匈兵到达。据马士统计,总共到达北京的
武装人员有451名,其中两名军官和41名卫兵保护西什库天主堂(即北堂),17名
军官和391名卫兵保护使馆。士兵携有机关枪和大炮。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各国
公使决定调兵的集会上说过“这些行动就是瓜分中国的开始”。洋兵入京,不仅
在克林德看来是瓜分中国的开始,在拳民看来也是瓜分中国的开始。义和团在北
京和各地杀传教士、焚毁教堂、破坏铁路和电线杆以及部分人的抢劫行为,都是
在这批外国士兵进京以后发生的。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使馆区也在这以后。洋兵入
京是事变变得更加复杂和动乱的根源。据施达格研究,1900年5月29-6月4日,发
生在雄县附近义和团与京保铁路洋工程师倭松(Ossent)的冲突,是义和团与武
装的欧洲人的第一次冲突,洋人先开枪,义和团从数百人聚集到万人,对洋人加
以追击,“将洋人追击上岸,未知存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义和团杀教士、
焚毁教堂、铁路等的具体原因。至于长期原因,则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有关,特别是《马关条约》以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有关
,与外国传教士长期以来在中国传教过程中的为非作歹有关。子乔说:“袁伟时
先生不提那些铁路被毁前清政府以之 运兵镇压义和团的史实,不提列强及其中国
帮凶在修路时对沿线居民的巨大伤害,如强购土地、擅掘坟墓、拆毁民房、糟踏
农田、破坏水系、拖欠补偿、调戏妇女、滥杀无辜等等,更不提由此引发的义和
团运动时期拆毁铁路的肇始“高密反筑路运动”,而只顾指责义和团“敌视现代
文明”。这属于严重的隐匿行为,已经对读者产生了误导”。这样的分析是有历
史根据的,我完全赞成。


  “现文”作者还对义和团围攻使馆和西什库教堂耿耿于怀,说没有材料证明
教堂是侵略者据点。我们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材料。据记载,西什库教堂内有“法
水师兵30人,意水师兵10人,法教士13人,女教士20人,华教民3200人”。义和
团于6月15日围攻教堂,由于教堂防卫坚固,始终未能攻下来。再看使馆。6月12日
,东交民巷一带已被西兵占据,不准中国人进入。试图靠近的拳民,往往被击毙
。据美使康格6月15日的电报,“我们仅仅力图保卫我们自己直到增援部队到来之
时,但是各使馆驻军早已枪杀了差不多一百个拳民”使馆以为西摩尔联军很快就
会赶到,有恃无恐,3天之内就枪杀了近百个拳民,这不是在义和团的仇外心情上
火上加油吗?围攻使馆固然违反国际法,但也是咎由自取。据记载,6月16日内阁
奉上谕:“近因民教寻仇,讹言四起,匪徒乘乱,烧抢迭出,所有各国使馆,理
应认真保护。著荣禄速派武卫中军得力队伍,即日前往东交民巷一带,将各使馆
实力保护,不得稍有疏虞”。显然,清政府保护使馆的措施是明确的。必须指出
,早在5月底,各国已在各自使馆驻扎重兵,把使馆变成设在北京城内的外国军事
据点。这是完全违背国际法的。据当时欧洲的国际法学家的意见:“使臣公署,
不得据之屯兵”,这是国际公法常识。大沽事件后,各国侵华战争宣告爆发,清
军和义和团攻击使馆,实际上是对这个外国军事堡垒的进攻,从国际法角度看,
不能说完全无理。外国教堂屯兵,更是违反国际法的。


  把义和团称为“拳匪”,清朝统治者、地主阶级文人和帝国主义者,都是异
口同声。连当时刚刚兴起中的幼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也都呼吁镇压
义和团。我要很遗憾地说,过了一百年,现在又看到“现文”作者把义和团称为
“匪”。义和团的历史地位,是“现文”作者大力加以挞伐的。“现文”作者把
义和团避免外国瓜分说斥为“诡辩”,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话只是个人意见
。这里需要指出,八国联军出兵以前,列强瓜分中国之说甚嚣尘上;八国联军出
兵引起义和团强烈抵抗之后,经过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辩论,瓜分中国说为保全
中国说所代替,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长达45年的英国人赫
德在当时写的文章中分析道:“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
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
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即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
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义和团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西方人很快就
看出来了,中国人也很快看出来了。最早看出这一点的中国人,是留日学生。1901年
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上,有作者著文,对义和团给与了崇高的评价,说“义
和团此举,实为中国民气之代表,排外之先声矣”,“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
从此振刷矣。”孙中山很快就转变了态度,高度评价义和团的历史功绩。1924年
孙中山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说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
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
不可消灭的”。


  国际无产阶级高度评价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俄国革命领袖列宁在1900年写
道:“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
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
1856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
难道不痛恨他们吗?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早就对中国实行这种掠夺政策了”。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发表题为《铁拳》的社论,
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
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比较一下中外人士


  在20世纪之初的这些评论,“现文”作者不觉得汗颜吗!和清朝统治者与帝
国主义一起把义和团称作“匪”的人,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还有几个呢!


  以农民为主体组成的松散组织义和团,其本身愚昧、落后,有许多缺点,没
有先进阶级的指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必须指出,义和团的笼统排
外主义实质上是农民阶级有历史局限性的民族革命思想,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
主义侵略的原始形式。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初期的共同特点,义和团运动
不过是它的典型代表和集中表现。因之,对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不应采取简单回
避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阶级分析和历史考察,对它作出合情
合理的解释。像“现文”作者那样,对于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历史主题加以否定
、蔑视的人,是很难认清历史进程的本质真实的。


  鸦片战争以后16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侵略与反侵略同在,压迫与反抗同
在,屈辱与辉煌同在。屈辱、觉醒、奋斗、牺牲、变革、进步,贯穿了整个中国
近现代史。总结160多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前109年和后56年。前109年,历史
的大关节,基本上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是
封建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人民起义和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是中国要
求追上世界资本主义的步伐、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反对
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所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思想文化的种种斗争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围绕这些历史的大关节进行的。经过社会先进人士无数次
的社会改良,经过新的社会阶级、政党发动的屡次革命,在坚持长期反帝反封建
斗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赢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由人民掌握政
权的新中国的诞生。后56年,历史发展虽然也很曲折,但其历史的大关节,基本
上是在人民取得政权的基础上,探索国家现代化并且取得巨大成绩的历史,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成功地摸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后
56年内特别是前期的某些失误,也与这种探索有着密切的关系。换一个说法,前
109年是争取国家独立的历史,后56年,是争取国家现代化和富强的历史。这样一
个简单的历史过程,大多数人都是明了的,特别是最近50年,同时代人作为这一
历史过程不同程度的参与者、见证者,都体验到了创造历史的艰辛与喜悦。怎么
可以说我们几代人都是“吃狼奶长大的”呢?
发表于 2006-5-30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续

    方 法 论


  人类的历史进程是客观存在,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进
程做出研究,正确地复原、描述并且解释历史,在尽可能准确地复原历史进程的
同时,总结历史过程的经验教训,给后来的人以必要的启迪。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研究和解读历史,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把研究和解读所得用通俗的文字介绍
给广大读者,更应该对社会、对读者抱着非常负责的态度。有人或许以为,历史
不过是过去的事情,可以随人俯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已。这种态度显
然是不对的。历史过程、历史规律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历史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
样,并不能由人作任意的解释,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同时,历史进程充
满矛盾的运动,复杂的事件是 有各种各样具体的事件组成的,我们在分析、研究
历史事件时不能把握尽可能多的史料,不能把事物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不能
抓住历史过程的本质方面,不能对历史现象做出阶级地、辩证地分析,我们就不
能从纷纭的历史现象中理出头绪,把握历史过程的基本规律。如果不尊重历史事
实,对历史事实、历史过程作任意的解释,那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流行一种说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者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或者人人
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有思想的人写出的,上述说法
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不是很服膺这种说法,因为从这种说法中可以嗅出唯心
史观的意味来。


  当代人研究、撰写历史,还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观
察历史现象,认清历史发展本质,指明历史发展的方向。如果写成人人心中的历
史,则言人人殊,失去历史的本来面目,如果拿这种历史去教育青年,就会贻误
青年。


  “现文”所表示的,就是作者这个当代人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他的历史观是
我心即我史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随手举几个例子。“现文”说“如果照双方的
协议办理,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的”。这是想当
然。列强侵略中国,什么时候都没有与中国“协议”过。历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条约文本或者是侵略者提供的,或者是侵略者强加的,中国谈判代表哪里有资
格置喙?唯一的协议,是关税协议,关税的制定是一国的主权,中国不能做主,
要与列强“协议”。


  “如果不打,不是对中国更有利吗”汪精卫在抗战初期组织低调俱乐部,讲
的也是类似这样的话。汪精卫之不齿于历史,已经难以改写了。我们只能这样回
答: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如果不抵抗,不打,中国早就成为一个完全的殖民地了
。中国还有今天吗?


  “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
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当代人俯视历史,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列强是强
势一方,封建的中国是弱势一方。但是,在鸦片战争的年代,有哪一个中国人认
识到中国是弱势一方呢。即使认识到是弱势的一方,难道弱势的一方面临外敌侵
略的时候,就不应该反抗吗?清政府被严格限制在不平等条约体系内,什么时候
都是严格遵守条约的,不遵守、不满足原有条约特权的,一向就是外国侵略者。



  “经过长期、复杂、反复的博奕过程,在国际关系中可以逐步建立比较合乎
多数人和多数国家长远利益的‘正义’秩序”。这句模棱两可的话,放在晚清,
放在近代中国,完全是无的放矢。国家不独立,人民不掌握政权,没有强大的国
力,靠清政府去博奕是可能的吗?就是在今天,中国综合国力相对比较强大的情
况下,我们可以在国际上“博奕”了,可以争取建立相对平等、互惠的国际秩序
了,但是建立合乎多数国家长远利益的“正义”秩序是可能的吗?


  “后发展国家和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改变不发达状况,改变被动局面
的唯一道路,是向西方列强学习,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这是“现文”
作者心目中的道路。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不是这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
地区,不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只是向西方列强学习,可以实现社会生活
的全面现代化吗?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找得到这样的先例吗?孙中山建立中国同
盟会,一心想振兴中华,向英国、美国、法国学习,建


  立起像美、法那样的共和制度,却完全得不到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可是
政权一旦转移到袁世凯手里,人家就宣布支持。孙中山经过几许磨难,终于明白
这一点:他的老师们的国家是不支持在中国建立像他们那样的资本主义强国的。
所以孙中山重新组建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决心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决心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并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一波一波地发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运动
,组织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掌握属于人民的武
装,才能够有今天中国的结果。中国今天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华民族
今天能够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靠学习西方列强得来的。西方人的历史发展
道路给了中国人以启迪,在比较中,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
道路,认清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一步一步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道路,摆脱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靠社会主义,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走到
了今天。这才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把这样的真实历史教给我们的下一代
,才能为培养现代公民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文”所叙述的历史,不是建立在研究大量、扎实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而
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拈出几条史料,随心所欲地作出历史评论,这样的历史
评论,脱离了史料基础,只是个人感想,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乍看吓人,
却是没有根基的,没有说服力的,经不起史料鉴证的。它轻率地指责中学历史教
科书错得一塌糊涂,自己的史料基础和史评更是错得一塌糊涂。它开给我们的药
方,是“学习西方列强,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这样一幅不对症的药方
,要把青年引导哪里去,不是很清楚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注释:

  1 参见J.Y. Wong,Deadly Dreams: Opium,Imperialism,and the‘Arrow’
War(1856-60)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参考丁名楠、余绳武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118页,人民出
版社,1961年第一版。
  3 W.C.Costi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p.187,转引自丁名
楠、余绳武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119页。
  4 W.C. Costi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p.195。
  5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英文本,第687页。

  6 见А.Л.Нарочницкий:Колониальная Пони
тика Капиташстических Держав на Дальн
ем Востоке 1860-1895,第71页,莫斯科,1956年,转引自中国近代史
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六册,第18页。
  7 H.Cordier: Histoire des Relations de La Chine aves les Puissances
Occidentales 1860-1900,第一卷,巴黎,1901年,第19页,转引自中国史学会
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六册,第54页,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9年版。
  8 H.Cordier: L’Expedition de Chine de 1857-1858,Paris,1905. 第51-52页
。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六册,第54页。
  9 参看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第106页,上海
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 参看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第114页。

  11 de Bourboulon to Walewski, May 1859,见Costin上引书,第290页,
转引自丁名楠、余绳武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147页。
  12 Bruce to Malmesburg, June 1859.见Correspondence with Mr.Bruce,
Her Majiesty’s Envoy Extraordinary and Minister Plenipotentiary in China
,第9-10页。转引自丁名楠、余绳武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148页

  13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第197页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4 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3页,人
民出版社,1972年版。
  15 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3、46页

  16 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编,第56页,三联书店,1957年第
一版。
  17 《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3卷,第14页。

  18 转引自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页

  19 见《帝国主义新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以及J.Y. Wong, Deadly Dreams: Opium, Imperialism, and the ‘Arrow’

  War (1856-60)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 http://64.1.25.169/showthread.php?t=27664
  注册日期: 2006-01-27,引自天涯社区关天茶舍。
  21 子乔:矫枉岂能过正——义和团运动史实述评,世纪中国系列论坛 ? www.ccforum.org.cn/archiver/
2005-10-13
  22 施达格George Nye Steiger:《中国与西方: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162页,1927年英文版,转引自牟安世著:《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第286-287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23 廷杰、廷雍等:《致裕禄电》,1900年6月2日,见《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
》第二辑,第148页。
  24 子乔:矫枉岂能过正——义和团运动史实述评,世纪中国系列论坛,www.ccforum.org.cn/archiver/
2005-10-13
  25 佐原笃介:《拳乱纪闻》,载《义和团》第一册,第168页。
  26 引自施达格书,见牟安世著:《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第338页。
  27 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4~145页。

  28 马尔顿Martens:《星轺指掌Laguide diplomatique》第2卷,第16页,1876年
同文馆版。
  29 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讲得很多。我在十多、二十多年前,写过两篇文章
,专门阐述如何看待义和团的排外主义及其历史地位,阐述义和团以及辛丑议和
中的国际法问题,现列出题目,谨供读者参考:一篇是《应当如何看待义和团的排
外主义》,另一篇是《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均收入张海鹏
著:《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30 吕浦、张振鹍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集》,第152-153页,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31 《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载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
集》,第

一卷,上册,第62页,三联书店,1960年版。
  32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孙中山选集》下卷,第724页。

  33 列宁:《中国的战争》,《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
,上册,第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发表于 2006-5-30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正所谓“奇文共赏”。袁的算“奇文”,张的则算“妙文”!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cforum.org.cn/archiver/?tid-40712.html

请各位朋友参考.
发表于 2006-5-30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需要的是真诚和负责任,浮躁、耐不住寂寞是做学问的大忌,在学术问题上“开黄腔”更是学人的耻辱。

看了关于袁教授相关的辩论,我觉得如何平衡政治良心和学术良心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代史离我们现在比较近,我们很难超脱现实来研究.即使个人努力去做,或许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和压力,但我们做研究,肯定得以学术立场来做。这就是我一开始强调,学术是求真的,史学尤其如此,所谓历史规律,所谓评价,往往是现实对历史的一种支配.这种工作有人来做,从另外立场来看,也是有必要做,但不应提倡学术家来做。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具体的讨论,欢迎各位到同道中人历史版来.
http://www.tongdaozhongren.com/bbs/ShowForum.asp?ForumID=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4-24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