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客栈

 找回密码
 加入客栈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相忘于江湖

《网络.文学.榕树下》的专题讨论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2-6-16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本的终结与文字的开始    雅克·德里达 卢德平译 (世纪中国)


    苏格拉底,他这人不写作。
                                                    ——尼采

    不管如何考虑这一课题,“语言问题”从来就不简单地是众多问
题中的一种。但它也从未象现在这样侵入到大部分形态各异的研究之
中,以及大多数异质的话语之中。也就是说,它在意向、方法,及意
识形态方面表现得形态各异和异质。“语言”一词本身的贬值,还有,
当它凌驾于我们之上时,所暴露出的松散的措辞,廉价的诱惑,对时
尚的被动屈从,以及先锋意识,换句话说,也即无知,都是这种效果
的明证。“语言”符号的这种膨胀,等于符号本身的膨胀,是一种绝
对的膨胀,是膨胀本身。不过,就其某一侧面或阴影而言,它本身仍
然是符号:这一危机也是一种征兆。尽管本身如此,但它似乎还表明,
某一历史- 形而上学时期,最终必然决定语言的全部有争议的领域。
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所有那些想摆脱语言功能的想法,最终发现仍然
束缚在这种作用之中,而且是因为,出于同一理由,语言本身面临着
生死存亡的威胁。它在无限度的淫威面前表现得孤立无援、随波逐流。
当界限似乎消失,不再自信时,当不再越过其无限所指而有所包容和
保证什幺时,又被拉回到自身的无限状态。
    纲要
    经过一种缓慢的运动,几乎难以觉察其必然性,至少几个世纪后,
才趋向于,并最终统括在语言这一名称之下;由此,这种东西开始让
自己转变成,或至少统扩在文字这一标题下。根据一种几乎感知不到
的必然性,看起来,文字的概念,不再指一般意义上的特殊、派生、
辅助的语言形式(无论理解成交际、关系、表达、意指、意义,还是
思想的构成形式等等);也不再指外表,以及主要能指成分的无关紧
要的重合物,即能指的能指。它由此才超越语言的范围。就这一词的
所有意义而言,文字包括语言。不是说,“文字”这个词不再指能指
的能指,而是说,看起来奇怪的是,“能指的能指”不再用于界定偶
然的重合,以及等而下之的二级性;相反,“能指的能指”描述了语
言的运动:可以肯定,就原始的形态而言,确实如此。但人们对此已
经表示了这样的怀疑:其结构可以表达成“能指的能指”的原始状态,
而在生成的过程中,掩盖和消除了自己。那幺,所指总是作为能指而
发挥作用。看起来,可以归咎于文字的二级性本身,它一般影响到全
部所指,而且是在一进入角色时,就已经对它施加了影响。没有一个
所指能逃避,哪怕会重新捕获,构成语言主体的那种意指功能。与文
字的到来同步的,是这种功能的来临。今天,这样的功能正得到承认。
它消除了人们由此认为能调节符号的能指过程的那种界限。同时,引
申出全部令人信任的所指。它削弱了所有堡垒,所有监管着语言领域,
却超出其范围的屏障。严格讲,这相当于破坏“符号”这一概念,及
其整体的逻辑性。无疑,并非偶然的是,当语言概念的延伸模糊了界
限时,大有席卷一切之势。我们将看到,这种席卷之势和模糊之举,
具有同样的意义,属于同一现象。似乎是,西方的语言观,在今天,
体现为原始文字的伪装或掩饰。超越其暧昧性,超越言语和语言僵化、
有争议的对立,就以下情况而言,确实如此。也即归因于语音或词汇
的产生过程,归因于语言、语音、听觉,归因于声音和气流,归因于
言语的种种因素。这样的认识,较之在转变成这样的认识之前,视文
字为“口头词汇的简单的替代物”(卢梭)的观点,显得更触及到问
题的本质。文字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替代物”,也没有必要马上就建
立一种有关这一“替代物”的新的逻辑。不过,这种迫切性,将进一
步引导我们读解卢梭。
    这些伪装,并不是人们或钦佩或感到遗憾的历史偶然性。它们的
变动绝对是必然的,其必然性不能通过任何其它的陪审团来判决。语
言ii的优势不取决于什幺可以回避的选择。它对应于经济的时机(不
妨说到“历史”和“生命”或“自我关联”)。通过语音的物质载体,
来“听(理解)自己说话”这一体系,必然在整个时间长河中支配着
世界史,甚至孵化出世界观,也即世界起源说。它来自于世俗与非世
俗、外部与内部、观念性与非观念性、普遍性与非普遍性、超验与经
验等等之间的差异。2 上述语音物质载体本身,体现为非外部、非通
常的,因此是非经验、非偶然的能指。
    伴随着某种不正常或根本上靠不住的成功,这种运动,就其最终
目标而言,趋于将文字局限在次要或辅助的功能上:完全呈现(向自
己呈现,向所指呈现,向另一面呈现,是一般呈现主题的状况)的通
篇发言的译者、语言服务的技术师、发言人、发言原稿的译者,都尽
量免于翻译。
    语言服务上的技术:我不是在乞灵于一般的技术精华。它不仅是
我们所熟知的,而且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范围狭窄,在历史上确定了的
典型文字观。相反,我相信,有关文字的意义和起源的质疑,先于,
或至少跟有关技术的意义和起源的质疑,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幺
技术概念从来就无法简单地用来阐明文字概念的原因所在。
    因此,似乎是,我们称作语言的东西,其起源和起点都不过是一
个瞬间,一种基本而又确定的方式,一种现象,一个侧面,一种文字。
好像它成功地使我们在历险(就冒险本身而言)的过程里忘记这一点,
甚至故意迷惑我们。从各方面说,这是一段相当短暂的冒险。它和这
样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这一历史几乎三千年来都与技术和以语词为中
心的形而上学相联系。看起来,它正接近于自身的衰竭,处于书籍文
明衰亡的背景之下。这不过是众多事例之一,对此已有很多论述。它
尤其是通过图书馆的痉挛性扩张而体现出来的。表面上看起来相反,
书籍的这一衰亡无疑宣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宣布)言语(所
谓完美言语)的死亡,以及文字史,也即作为文字的历史所发生的新
变化。不过,是距几个世纪之遥宣布这一点的。我们必须根据那样的
尺度来进行估算,同时要注意,切勿忽视相当异质的历史延续性所具
有的属性:加速过程如此,其确定性的意义也如此。因此,在根据以
往的节奏加以仔细的评价时,人们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言语的死
亡”,在这里当然是一种隐喻说法。在谈到某种东西消失前,我们必
须考虑到言语的新状况,也即在某一结构中所处的从属地位,而不复
是君临者。
    这样断言,文字概念超过,并且包容语言概念,当然蕴涵着有关
语言和文字的定义。如果我们不打算证明这一点,那幺就会屈从于刚
刚提到的膨胀运动。它接受了“文字”这一词,不过不是偶然的。事
实上,在一定时间内,处处借助于手势,出于深层次的必要动机,而
说到语言时,人们以此表达行为、运动、思想、反思、意识、无意识、
经验、情绪等等。这里,动机的退化,与其说暴露其来源,不如说,
更容易遭到人们的责备。现在,我们谈到“文字”时,倾向于表达较
此更多的内容:不仅指字面上的象形或表意文字的物质形态,而且指
使之成立的整体特征。而且,超越能指表面,还指所指这一侧面本身。
因此,我们说到“文字”时,是指一般意义上文字形成的全部要素,
而不管它是否属于字面的意义。哪怕它在空间里的分布对语言的规则
而言隔隔不入,也是如此。比如电影、编舞,当然还有图形、音乐、
雕塑这样的“文字”。iii 人们可以说到体育文字,还可以更有把握
地说到军事或政治文字,当然这是考虑到今日支配着这些领域的技巧
而言的。所有这些描述,不仅是与这些活动相关的二级标注系统,而
且包括这些活动本身的实质和内容。也正是在当代,生物学家们联系
生物细胞内最基本的信息过程,来谈及文字和程序。最后一点,不管
有没有基本的界限,遗传程序所涵括的整个领域,将属于文字领域。
如果遗传学理论本身要摒弃所有形而上学概念,那幺它必须保存文字、
痕迹、字符(墨迹),或形符的概念,直至本身的历史形而上学特点
暴露出来为止。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概念,包括有关灵魂、生命、价
值、记忆的观念,直到最近,这些都是机器和人赖以分开的标志。甚
至在确定为人或非人之前,字符或形符就如此称谓这样的要素,即一
种不能简单划一的要素。这里,“人”是指伴随着所有归于人的区别
特征,及其蕴涵的整个意指系统。不管理解成媒介,还是不可还原的
原子,这种元素都是一般意义上主要综合的对象,是人们告诫自己不
要在形式而上学的对立系统之内加以界定的成分,是人们因此不应称
作一般经验的现象,也就是说,是一般意义上的意义来源。
    这种状况已经明确宣布。为什幺今天它仍然处于被人如此理解,
并当作事实的模仿这样的阶段呢?这一问题会导致无穷无尽的分析。
让我们简单地选择若干出发点,引入一些有限的评论。我将集中精力
于此。我提到过理论数学。它的文字从来没有和语言产品有绝对的联
系。这样的文字不管理解成可感的图形[书写的方式](而且已经预
设着形式的某种同一性,也即某种观念性,它使如此容易得到承认的
“可感能指”观原则上变得荒谬),还是理解成所指的理想综合,或
在另一平面上的运作印迹;或者说,不管它是否更深入地理解成从一
个平面向另一个平面的过渡,都可作如是观。在实行所谓的表音文字
的文化里,数学不复是一块飞地。关于这一点,所有研究文字的历史
学家都有提及。他们同时还考虑到字母文字的不完备,但这种文字经
历的时间如此之长,以至成为最方便,“最富有智能”4 的文字。这
块飞地还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科学的语言实践,内在地,越来越
深刻地挑战表音文字的理想,及其暗指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本身),
尤其是,有关“知识”v 和“历史”vi的哲学观念。这是一种与此有
深刻联系的概念。不过,在它们共同发展的某一阶段,分离特征或对
立关系将它们彼此区别开来。历史和知识总是被确定成(不仅在词源
上或哲学上)为重新露面而经过的迂回路线。
    但是,超过了理论数学,情报检索的“实用方法”的发展,大量
拓宽了“信息”的可能性,以至它不再是语言的“书面”翻译,而是
某种可以完整地保留在口头上的所指的移植。它与留声机的普及,以
及其它保存口头语言的手段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其它手段,是指在
没有说话主体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发挥功能的那些手段。这种发展,
与人类学和文字史的发展相配合。它告诉我们,表音文字,尽管是西
方世界的形而上学、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奇迹的伟大媒体,也在空
间和时间上受到局限。甚至当我们将其规则强加于避开不用这种办法
的文化区域时,也表现出自身的局限。但是,控制论与文字的“人文
科学”这种并非偶然的结合,引起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
    能指与真理
    “合理性”这一词,由于本句末尾所要提出的理由,应予抛弃。
它支配着文字,被如此夸大和推向极端,表明文字已不再发源于逻各
斯。进而言之,它引发了对所有起源于逻各斯的意指方式的破除,不
过,不是拆除,而是疏浚。特别是有关真理的意指方式。关于真理的
所有形而上学论断,甚至包括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注意的那种超越形而
上学本体论的论断,与逻各斯的实例,或者说,与逻各斯谱系内的理
性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密切不可分割。不管是在哪种意义上进行理解,
都是这样:在前苏格拉底或哲学的意义上,在对上帝的无限理解这一
意义上,或者说,在人类学的意义上,在前黑格尔或后黑格尔意义上。
    在逻各斯内部,与语音的原初、基本的联系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这一点容易证明,我在下文也要尝试作这样的证明。正如多少含蓄地
确定的那样,语音的本质与思想内部的精神因素密切相关。这种要素
作为逻各斯,与“意义”相关,并且产生、接受、言说、“构成”意
义。如果对亚里士多德来讲,“说出的词是心理经验的符号,而书写
的词是说出的词的符号”(《解释论》1 ,16a ,3 ),那幺,这是
因为声音,即第一种符号的生产者,与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直
接的邻近性。
    第一种能指,并不简单地是许多能指中的一种。它指谓“心理经
验”,而“心理经验”又借助自然的相似性,去反映或映照事物。在
存在与心理,事物与情感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转译关系,或自然的
指谓形式。第一种规范,与自然、普遍的意指秩序直接相关,并且是
作为口头语言而产生出来的。书面语言会确立这些规范,同时将它们
和其它规范连接起来。
    虽然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使用同样的文字,所有的人也不拥有相
同的言语声音,但语音作为基本符号(semeiaproto )所表示的心理
经验,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这正象我们的经验充当事物的影象那
样。(《解释论》1 ,16a ,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能自然而然地表达
事物的心理情绪,构成了一种普遍的语言,它还能自我消除。正是在
明朗化的阶段,亚里士多德才将它不带风险地省略掉。5 在每一种情
况下,声音都最接近于所指,而不管它被严格确定为含义(思想或生
命),或比较宽泛地确定为事物。所有能指,当然首先是书面能指,
涉及到将声音与心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情况;或者说,涉及到所指
含义的思想,并且确实也涉及到事物本身,不过,这些都是派生性的。
不管是以我们刚才提到的亚里士多德方式,还是以中世纪神学的方式,
也即将“res ”确定为源于“eidos ”,那幺,逻各斯里所包含的有
关意义的思考,或关于上帝的无限理解vii ,都可以作这样的认识。
书面能指总是技术性和代表性的。它没有任何独断的意义。这一派生
过程正是能指概念的起源所在。符号的概念,总是在自身内部蕴涵着
能指和所指的区别,即或象索绪尔所主张的,它们被简单地区分为同
一页纸的两面。这种观念仍然保留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之内。这
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也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声音与存在,声音与存
在的意义,声音与意义的观念之间存在着绝对的邻接性。黑格尔很明
确地证明了,声音在理念化过程、概念的产生,以及主体的自我呈现
时,所表现的奇特优势。
    这是一种理想的运动。这里,通过声音,那种貌似简单的主体性,
有形事物的灵魂,才得以表达出来。正如眼睛感知事物的形状和色彩
那样,耳朵也在一种理论的方式上接受东西,并由此允许客体的内在
性转变为内在性本身(《美学》第3 卷,法文本,第16页)……相反,
耳朵,由于感知物质的内部振动的结果,因此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和客
体的实际关系之中。结果,客体不再是安眠着的物质形式,而是能体
现出灵魂本身的首要和更加理想的活动。(第296 页)对声音所作的
一般论述,对语音(phoné)更加有效。通过语音,也就是,通过聆
听(即理解)自己说话这样一种不易分析的系统,主体才可以影响自
身,并在概念性的成分上与自己发生联系。
    我们已经有一种预感:语音中心主义与这样的历史决定论相融合,
也即视存在的音义为一种呈现。同时,与根据这种普通的方式,在内
部架构体系,从而形成历史序列的所有下位决定论,也结合在一起。
这里,事物作为“eidos ”呈现于视觉,作为物质/ 本质存在而呈现,
作为现在或此刻的时点而在时间上呈现。它是我思故我在,意识、主
体性的自我呈现,是他物与自身的共同呈现。它是自我的意向现象的
主体间性。如此等等。因此,逻各斯中心主义佐证了将实体的存在确
定为呈现的观点。这样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海德格尔的思想里,并
非完全付诸阙如。就此程度而言,在本体论神学的时代,在呈现的哲
学内部,也就是说,在哲学本身的范围内,它仍然容纳那种思想。这
大概意味着,人们并未离开能描述其结局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而言,
要作出确切的判断,既属于,也不属于这一时代的运动。这显得过于
微妙,并且这方面的幻觉也显得太容易了。
    逻各斯时代将文字如此降格,把它看作中介的中介,并认为它处
于意义的边缘。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就属于这一时代。这种将其“平行
性”分离开来的做法,还有,不管程度怎样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的
外在性,也属于这一时期。这一附属物是在历史上建构起来的,并且
受到分级处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区别,以深刻、含蓄的方式,归属
于形而上学所包括的整个时代。同时,以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的表述
方式,归属于基督创始说和基督无限论盛行的狭隘时期。当这些学说
将希腊观念体系的资源据为己有时,明显表现得这样。这样的附属特
征,是基本的,不可还原的。如果不将其形而上学的学术来源连根拔
起,人们就无法保留斯多葛学派的便利或“科学真理”,以及此后中
世纪有关能指物(signans )和所指物(signatum)viii的区别。遵
循这一根源的,不仅近是可感和可知之间的区别,这一点已充分说明。
同时,还包括所有发生制约关系的成分,即整个形而上学。最谨慎的
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都将这一区别普遍视为不证自明的真理。甚至
那些相信其著作的科学性诞生于形而上学寿终正寝之时的人,也这样
认为。
    例如,正如现代结构主义思想明确认识到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系
统,而语言学属于符号科学或符号学(semiotics )(即索绪尔所说
的s émiologie)的一个重部分。中世纪有关符号的定义——“aliquidstatproaliquo”
——又被复活,而且是作为依然有效和能产的定义提出来的。因此,
一般符号的构成性特征,以及特殊的语言学符号的标志,就在于所具
有的这种双面特性:每种语言符号都可以二分,而且包括两个侧面,
即可感和可知的;或者换句话说,即“能指”(signans )(索绪尔
所说的signifiant)和“所指”(signatum)(索绪尔所说的signifi
é)。语言符号(以及一般符号)的这两种成分必然相互预设和规定。
    但是,其它许多暗藏的积淀物,也依附于这种形而上学- 神学根
源。符号学,或者更专门地讲,“语言科学”,如果不考虑到可感与
可知之间的差异,就不能由此保持能指和所指的区别这样的符号观。
同样,如果不更加深刻,更加含蓄地借助同一标记,保持对所指的参
照,就无法维系能指和所指间的区别。这里,所指在“降格”之前,
在放浪于下文所说的可感物的外在性之前,能“出现”于悟性的范围。
作为纯粹悟性的外表,它涉及到直接关联的绝对逻各斯。这种绝对的
逻各斯,在中世纪的神学里,表现为无限的创造主体性:符号的可知
外表仍然面向词,面向神的面部。
    当然,这不属于要对这些概念加以“驳斥”的问题:这些概念是
必要的。至少现在,没有这些概念,任何东西都无法想象。它首先可
以证明,思维的观念和形态表现出系统化的历史一致性。而人们常常
相信可以把它分割开来。符号与上苍诞生的地点和时间相同。符号的
纪年基本上是神学的。大概它永远不会终止。不过,其历史的完结已
经被勾画出来。
    因为这些概念对于解开其所属的传统不可或缺,所以我们不应该
倾向于放弃它们。在完结阶段,通过间接、危险的运动,这些概念时
常冒险倒退回所解释之物。有必要围绕这些批评性的概念设置一些审
慎、深入的话语,用以标明其有效性的条件、媒介及局限,从而严格
指谓与机器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里,机器的解体,是它们所容许的。
在同一过程里,还可指谓那一裂口,由此越过完结阶段,窥见那无法
名状的微弱之光。符号的概念在这里是典型的。我们刚刚标明其形而
上学的属性。不过,我们知道,有关符号主题的学说,大约一个世纪
之久,都是一种传统的痛苦劳作。它声称要把意义、真理、呈现、存
在等等从指谓的活动中撤除出去。正如我刚才所做的,如果认为所指
和能指之间的区别,或一般的符号观念值得怀疑,那幺必须明确说明;
无论它先于、外在于,还是高于符号,这都不是根据现有真理的例子
去这样做的问题;也不是根据涂抹掉的差异来这样做的问题。完全相
反。我们被这样的事实弄得无所适从。在符号的概念里,在现成的哲
学史之外,存在或发挥作用的现象,仍然由那一历史从系统和谱系的
角度所决定。也就是在那里,概念,还有,首先其解构的作品,也即
其“风格”,本质上仍然面临着误解,得不到认可。能指的外在性,
就是一般意义上文字的外在性。我在下文要尽量表明,在文字以前,
不存在任何语言符号。ix没有那种外在性,符号的概念就会沦于衰亡。
因为我们的整个世界和语言会与之一道崩溃,也因为其证据和价值,
在一定的派生阶段,维系着不可分解的一致性,所以说,就某一时期
断言有必要“过渡到他物”,甚至于
    处理掉符号,处理掉这一术语和概念,会显得多幺愚不可及。要
能适当地理解我们这里所描述的状态,人们就必须以崭新的方式来理
解“时期”、“时代的终结”、历史谱系学“之类的说法,而且必须
把它们清除出所有的相对主义。因此,在这一时期内,阅读和书写,
即符号的生产和译解,也就是,通常作为符号编织物的文本,把自己
局限在次要的等级里。它们以真理为先导,或者说,在内部,由逻各
斯的要素所形成的意义,已经位居前面。甚至当事物,即”所指物
“,与造物主上帝的逻各斯不直接关联的时候,所指在任何程度上,
都和一般所说的逻各斯(无论有限还是无限)直接相关,而与能指,
也就是,文字的外在性间接相关。这里,所指物是以所说/ 所思的意
义立论的。当事情向另一方向发展时,则是因为某种隐喻的中介悄悄
进入这一关系,模拟了直接性。费罗留斯(278a)x 区别开体现灵魂
或真理的文字与所谓低劣的文字(字面意义和日常意义上的文字,也
即”空间“里的可感文字),还特别提到中世纪的自然之书和上帝的
文字。在这些论述里,所有那些充当隐喻的成分,都证实了逻各斯的
优先性,并因此奠定了文字的”字面“意义:指称能指的符号本身,
同时也指称一种永恒的真理,也即在接近当下的逻各斯时永远具有所
论述的真理。必须注意的矛盾现象是,自然和普遍的文字,可理解和
非时间的文字,是借助隐喻来命名的。可感、有限的文字被说成字面
意义上的文字。这样认为,是立足于文化技艺、神工鬼斧的侧面。它
是人为的程序,是偶尔具现的诡计,或者说,是由有限的生物之灵施
行的策略。当然,这一隐喻仍然难以理解,在这里,文字的”字面
“意义被当作第一隐喻。”字面“意义,是这种学说的坚持者所没有
考虑到的。因此说,这不是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颠倒过来的问题,
而是将文字的”字面“意义确定为隐喻本身的问题。
    在《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一书的精彩章节“书籍的象征”之
中,E ·R.柯尔求斯运用大量的例子,描述了从费多留斯到卡尔德隆
的发展、变化过程,甚至提到由于“书籍新获得的地位”(法译本第
347 页)而导致的“完全相反”(第372 页)的情况。但是,看起来,
不管这种修正事实上显得如何重要,却掩盖着其间一条根本的延续性。
正如反映柏拉图有关灵魂的真理的文字那样,在中世纪,它也是在比
喻意义上理解的文字,也就是说,是一种自然、永恒、普遍的文字。
它体现为:所指的真理体系,因其尊严而得到承认。在费多留斯那里,
有一种衰落的文字一直与此对立。这种比喻的历史有待编写。这种比
喻将一种天意或自然的文字,与人为、劳作、有限、人工的文字,系
统地对比起来。正如下面的引文所表明的那样,仍然需要对这一历史
过程的各个阶段作严格的表述。同时,仍需要通过各种修正,来遵循
上帝之书的主题(自然或法则,确切而言,是自然之法)。
    拉比·埃利泽说:“如果所有的大海都盛满墨水,所有的池塘都
栽满芦苇;如果天空和大地都是羊皮纸;如果所有的人都在实践书写
的艺术,那也不会穷尽我所掌握的‘摩西五书’。差不多就象在大海
里蘸上一笔,只会弄出一点儿水,上面的做法不会使摩西五书减少什
幺。7 加利略:”它(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在休谟的《人类理解论》一书里,德米亚以自然宗教的名义,这
样说道:“这一卷有关自然的论述,包含着大量无法解释之谜,它远
远超过可理解的论证或思辩。”
    邦涅:“对我来讲,可以假定,地球是上帝赋予的理智的一部分。
它远远高于我们的作品,供我们阅读。这里,人们可以深入钻研能显
现上帝超人智能的各种名目繁多的事物。这看起来更富有哲学意味。”
    G.H.冯·舒伯特:“这是由图形和象形文字构成的语言。它是至
高无上的智慧之神启示人类时使用的语言。它在诗歌的粗俗语言里也
可以发现。在最卑微和最不完备的方面,与其说它是催眠的散文,不
如说是更象梦的隐喻说法。我们不明白,这样的语言是否属于上流地
区的真正催眠的语言,我们也不懂,当我们以为自己醒着的时候,是
否陷于千年的沉睡,或至少可以说,是否置身于梦之回声。这里,我
们仅仅感觉到神之语言的几个孤立、模糊的单词,就象一个睡觉的人,
隐约感到周围的谈话声那样。”
    雅斯贝尔斯:“世界是他物的手稿,无法进行普遍的解读,而只
有存在本身能够破译。”
    首先,请勿忽视,在有关同一隐喻的种种论述之间,存在着深层
次的差异。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的历史上,最具决定性作用的
分水岭是这样的时候:与自然科学同步,绝对的呈现被当作自我呈现,
被当作主体性。它处于17世纪伟大的唯理主义盛行之时。自那时起,
对衰落、有限的文字的谴责,采取了另一形式。这正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形式:将受到斥责的非自我呈现。因此,“卢梭时代”的典型性,
开始被人解释,这一点我们下文还要论及。卢梭提到了另一种呈现模
式,因而重复了柏拉图的做法。这是在多种意义上,在可以感知的我
思故我在的状态里的自我呈示。同时,它身上还记载着表达天意法则
的铭文。一方面,有代表性的,衰落的,次要的,设定好的文字,就
是字面意义和严格意义上文字,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里遭到责难。
(它“消磨”言语。从书本上来“判断天才”,就象“从尸体上临摹
人物画像”,等等。)xi一般意义上的文字是死的字母。它是死亡的
载体,消耗了生命。另一方面,在同一命题的另一侧面,也即比喻意
义上的文字,则是自然的,天意的,有生命的文字,受到人们的尊敬。
它高贵地等同于价值的起源。作为天意法则的良心之声,它相当于心
灵、情感,等等。
    《圣经》是所有书籍中最崇高者,但它毕竟是一部书。不是在零
零星星的几页文字里,人们就会找到上帝的法则,而是在人类的心灵
里才能找到。这里,是神之玉手在屈尊写作。(《威尼士书简》)。
    如果自然法则仅仅刻写在人类的理性之中,那幺它无法指导我们
的多数行动。它是以涂抹不掉的文字雕刻于人的心灵………………它
在那里向人呼吁(《战争的状况》)自然的文字和声音,与呼吸直接
联系在一起。其本质不是书写学或神灵术。它是神圣的,非常接近于
信仰表白的内在神圣之音,也近似于人们返回自我时聆听到的声音。
这里,天籁完全、真实地诉诸我们的内在感觉。“我越是返回自我,
越是向自己咨询,就越发能读懂写在自我灵魂中的这些词。这是合情
合理的,人们也会由此觉得幸运。我不是从更高的哲学原理出发来推
导这些规则。我是在心灵的深处发现这些词的。它们是自然用文字书
写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涂抹掉。”声音和文字的先验一致性是预先规
定的,对此,我们有很多话要说。言语的主要部分是文字,原因在于
它是一种法则,一种自然法则。在自我呈现的比邻关系里,最初的词
被理解成他物的声音和戒律。
    因此,存在着一种既好又坏的文字:刻写于内心和灵魂深处的神
意铭文,既完美又自然。背理和诡谲的方面是技巧,被流放于身体的
外部。在柏拉图的模式里,这一点得到很好的修正:文字既是灵魂的,
又是身体的;既是内部的,又是外在的;既是良知的,又是激情的。
原因在于,既有一种灵魂的声音,也有一种身体的声音。“良知是灵
魂之音,激情则是躯体之音”。人们必须经常返回“自然之声”,即
“自然的神圣之音”。它与上天的铭文和规范融合在一起。在这里,
人们一定会遇见自己,并在符号的内部展开对话。他在纸面上讲述和
回答自己。
    仿佛是,自然已经在我们面前展示其壮观,并且为我们提供了思
考的文本……因此我把所有的书都合上。只有一本书在我们面前打开。
它就是自然之书。从这本伟大而又崇高的书里,我学会了怎样迎合和
崇拜它的作者。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2-6-16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本的终结与文字的开始(二)
好的文字总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被理解,是因为不得不理解它。
在自然或自然法则里,不管是不是创造物,都首先是在永恒的呈现中
被人们思考的。因此可以说,是从整体的角度理解的,也即把它看作
包含在一卷书或一本书之内。书的观念,就是有关整体性的观念。除
非由所指构成的整体性先于能指,并且统辖其书写形式和符号,进而
在观念的形成上表现出独立性,否则,能指的整体性就不算是整体性。
书的概念一味指涉整体性,但与文字的含义风马牛不相及。这是神学
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施行的百科全书式的保护法。其目的在于防止文
字上的混乱,减轻格言式的能量;还有,正如我下文准备界定的,是
为了消除一般意义上的差异。如果把文本和书分开的话,那幺我想说
的就是:正如目前在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情况那样,书的解体,剥去了
文本的表层。这种必然的暴行,相应于几乎同样显得必然的乖戾之举。
    书写的存在与存在的书写
    形成西方传统,并使之延续下去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叙述如
下。所指的秩序与能指的秩序从来就不属于同一个时代,而充其量是
一种暴露出细微差异的逆反或平行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差异,在时间
上是短暂的。符号必定是异质的统一体,因为所指9 (感觉或事物,
直觉或现实)本身不是能指,而是痕迹:无论如何,就痕迹一词的意
义而言,不是指,通过与潜在的痕迹发生联系而形成的那种状况。所
指的真正本质是“显示”。它具有接近于作为语音(phoné)的逻各
斯这一优势,而这一优势是显示的优势。当人们问道“符号是什幺”
时,这就是不可避免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人们质疑符号的本质时,
就是这种反应。符号的“真正本质”只有根据显示才能确定。人们绕
不过这种反应,除非对问题的形式本身提出挑战,并开始认为,符号
是那种名称欠妥的现象,但也是唯一能回避哲学上的一条由来已久的
问题的现象:“……是什幺?”
    尼采将解释、视点、评价、差异之类的概念推向极端;对于在西
方历史上一直困扰着哲学的所有“经验”,或非哲学的主题,也作同
样的处理。他并且认为,这些因素不过是哲学领域所出现的一些不可
避免的弱点。尼采远远不是简单地(正象海德格尔所期望的那样,与
黑格尔一道)停留于形而上学内部,而是将能指从依存性或衍生过程
里解放出来。这是相对于逻各斯,及其相关的真理概念而言的,而不
管它是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的基本所指。对尼采来讲,阅读,进而书写
有关文本,是“原始”的操作(我把这一词放在括号里,是出于下文
将出现的理由)。它们并不是首先转写或发现什幺;就这一意义而言,
上述现象才能成立。因此,它们不属于逻各斯的原始要素和呈现形式
里有关所指的真理。这里的真理,表现为toposnoetos ,神意的悟性,
或理所当然的必然结构。为了把尼采从海德格尔式的阅读中拯救出来,
看起来,我们首先没有必要一味恢复或阐明那些尚不算幼稚的“本体
论”。这里所说的“本体论”,是由深层次的本体论直觉构成的。它
们与一种原初的真理,即隐藏在经验主义,或形而上学文本的外表下
面的所有的基本特性,相一致。对尼采思想的致命之处,不能误解太
多。相反,人们必须强调某种实际上的“幼稚性”。它不越形而上学
一步;如果不做以下工作,也无法从根本上批判形而上学。也就是说,
以某种方式,在文本的一定类型或风格上,来利用这样的命题:它们
是放在哲学资料之内阅读的;换句话说,根据尼采的误读或未读方法,
这样做,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天真之举”;它是表达某种绝对
附属物的非连贯性符号。因此,与其让尼采免除海德格尔式的阅读,
倒不如听凭他遭受这样的误解,并毫无保留地认可这样的误解。以一
定的方式,在这样的程度上,尼采式的言论,其内容因存在方面的问
题而丧失;这时候,其形式才重新获得绝对的奇特性。也正是在这里,
其文本最终乞灵于不同类型的读解,也即更忠实于书写类型的读解。
尼采写了他所写的东西。尼采写下了那样的文字,并且首先是他自己
的文字。这些文字起初并不隶属于逻各斯和真理,而是出现于我们必
须解构其意义的时期。在这一方向上,海德格尔的思想才能恢复,而
不是放弃逻各斯和真理。这两种东西都是典型的“基本所指物”。也
只有在这一点上,由于不同的读解,尼采的排除一切之举,才显得武
断;并且,象所有相反的情况那样,变成声称要推翻的那座形而上学
大厦的俘虏。这里的“超验”所指(一定意义上的“超验”,正如中
世纪的超验成分ens ,unum,verum ,bonumxii,据说属于“基本所
指物”),由所有的范畴或既定的指称方式所蕴涵。它也是由所有的
词汇和句法成分所蕴涵的,因此可看作包含在所有的语言学能指成分
之中;当然,不能把它们与其中任一能指等同起来。只有通过每一能
指成分,才可事先理解它。同时,不能将其还原为如此规范它的所有
划时代的决定。因此,可以说,它翻开了逻各斯的历史,本身却只有
通过逻各斯才得以成立。也就是说,在逻各斯之前、之外,它什幺也
不是。存在的逻各斯,即“依从存在之音的思想”,是符号最初,也
是最后的手段;它反映了能指物(signans )和所指物(signatum)
之间的差异。应该用一种超验的所指去表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某种场合,是绝对和不可还原的。关于存在的思考,即作
为对超验所指的思考,首先体现于语音,体现于语词性语言之中,而
这一点绝不是偶然的。声音是听到的(理解的),这无疑是称作良心
的因素,因绝对抹檫所指,而最接近于自我。纯粹的自然作用必然具
有时间的形式。它不从自身之外,即从客观世界或“现实”中,借用
任何辅助的能指,也即任何外在于其自发性的表达实体。所指从自身
内部自发产生,但作为所指的概念,则产生于观念性或普遍性的要素;
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经验。表达实体的这种非世俗特性有助于形成这
一观念性。在声音中抹檫能指这样的经验,不单纯是许多幻觉中的一
种,实际上是有关真理的观念能否成立的条件所在。不过,我拟在其
它地方加以阐明,它在哪些方面显得自欺欺人。这种幻觉表现为真理
的历史,不可能这样快地消失。在这种经验的终结处,词(mot )是
作为所指与声音,概念与透明的表达实体赖以形成的基础,以及不可
分解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就其最大限度的纯粹性而言,同时从其可能
性的条件着眼,这种经验可视为“存在的经验”。“存在”这个词,
或在任何程度上,不同语言里指示存在意义的单词,与其它词一起,
都属于“基础词”(Urwort),也就是说,是保证存在类的词能相对
于其它所有单词的超验词。在所有语言里,它都是事先这样理解的,
这也恰恰是《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开卷部分所言。只有这种事先的理
解,才可能超越所有局部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从而将一般有关存在
意义的问题置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这是向哲学提出来(例如,在《诡
辩学派》xiii那里),并得到哲学接受的问题。海德格尔让形而上学
史面对这一问题,并对它反复进行申述。海德格尔常常提醒我们,存
在的含义既不在于“存在”这一词,也不在于存在这一概念。不过,
那一含义不是语言,更确切地说,不是有声语言之外的什幺东西。如
果不能说与某一特定的词或特殊的语言系统结合在一起,但至少也与
一般意义上的语词潜力相关联;换句话说,与不可还原的简明性这样
可能的状况相联系。因此可以认为,只能在两种可能性之间进行权衡。
(1 )现代语言学,即关于意指方式的科学,尽管打破了词汇的统一
性,并与所谓的不可还原性相决裂,仍然能够处理“语言”问题吗?
海德格尔对此大概存有疑虑。(2 )相反,难道不是所有那些成分,
作为思维,在深层次上发挥中介作用吗?或者说,在有关词汇研究的
传统语言学里,涵括了关于存在的问题,而人们不正是这样悄然行事
吗?之所以默默无闻,是因为这样一门语言学,不管是自发性的,还
是系统性的,总是有必要共享形而上学的前提。两种东西依据于同一
基础。
    勿容赘言,权衡不可能如此简单。
    一方面,如果现代语言学依然完全局限在古典观念论的范围之内,
如果说它特别幼稚地使用存在这一词,及其所预设的全部意义,那幺,
在这样一门语言学里,打破一般所说的词汇统一性的因素,就不再能
界定为本体论科学或局部的本体论。按照海德格尔的问题模式,它从
《存在与时间》的开头部分起,就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有关存在的
问题与有关存在这一词的预先理解,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前
者不能还原为后者。由于这一点,致力于分解该词内在统一性的语言
学,事实或原则上,只需要提出有关存在的问题,以界定其领域和依
托的秩序。
    不仅仅其领域不复简单地是本体论的,而且对应于此,本体论的
疆界也不再是局部性的。我在这里对语言学阐述了一些观点,或至少
对语言学内部所展开的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正由于这样一门学科,
对所有研究,难道不都可以作如是观吗?这样说,是出于这样的理由,
并严格基于以下的意义;语言学最终会特别有利于解开关于本体伦,
也即关于存在的基础概念词。在语言学领域之外,也即在心理分析的
研究里,这种突破,目前看起来最有可能得到推广。
    在这一突破严格限定的空间内,这些“科学”不再由超验现象学
或基础本体论的问题所支配。大概可以说,根据《存在与时间》一书
中所提问题的次序,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推向极端,那幺,这种突破不
属于科学本身。同时,看起来,在本体论领域,或局部本体论内产生
的东西,公正地讲,也不属于这些领域,相反,会返回到有关存在的
问题本身。
    海德格尔向形而上学提出的正是有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
有关于真理、意义及逻各斯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思索,尚未恢
复自信。相反,它转移了对自身深度的信心。作为有关存在的意义的
问题,这一点比常常所相信的更加困难。当我们面对有关存在的全部
决定,来考察这一状况时,当我们破除了本体论的安全性时,这样的
思索,如同大部分当代语言学,有助于打乱存在意义的统一性,换句
话讲,也即词汇的统一性。
    因此,在唤起“存在之声”后,海德格尔回想起,它是缄默、无
声,不谐和、不成词的,原本就是不成音的!猧eGewahtderIautlosen
StimmeverborgemQuellem)。
xiv 原始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在有关存在的原初意义与词之间,在意
义和声音之间,在“存在之声”和“语音”之间,在“存在的呐喊”
和分节明确的语音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这样一种断裂,同时证实
了一条基本的隐喻,并通过加重其隐喻性的分歧,而使之变得可疑。
它诠释了海德格尔对于显现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模糊认识。
它既包容在这里面,又超出其范围。但不可能将二者分割开来。超范
围之举,常常又由于不够限度而畏缩不前。与我上文所建议的情况相
反,务请记住,对海德格尔来讲,有关存在的含义从来就不简单和严
格地是“所指”。这一词未经使用,也绝非偶然。这意味着,存在避
开了符号的运动,这一命题可以作为古典传统的重复,而得到同样充
分的理解,并可视为对专门的或形而上学的意指理论的警告。另一方
面,无论是在经院学派、康德,还是黑格尔所说的意义上,有关存在
的含义,在字面上,既不是“原初的”,也不是“基本的”,更不是
“超验的”。将存在还原为“超出”实体范畴,开辟了基础本体论,
但这不过是必然而又暂时的片刻。从《形而上学导论》开始,海德格
尔就自动放弃了本体论计划,乃至这一词。对存在的意义的必然、原
初和不可简化的掩饰,在“显现”的盛行期间,显得神秘化;舍此则
无存在之历史的退缩。当然,这里所说的存在的历史,是地地道道的
历史和存在的历史。海德格尔所坚持强调的存在,只有通过逻各斯才
能产生,在逻各斯之外什幺也不是;还有,存在和实体之间的差异—
—所有这些都说明:根本上没有任何东西能避开能指的运动,说到底,
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差异什幺也不是。有关超范围之举这一命题,不过
没有综合到周密的论述里面,它冒着阐明畏缩之举本身的风险。因此,
人们必须依据有关存在的问题而行事,正如海德格尔本人所指明的那
样。同时,还要立足并超越本体论神学,以便对那种奇怪的无所谓状
态进行严谨的思考,从而对它作出准确的定位。海德格尔偶尔提醒我
们,在语言学和西方哲学史上,以一般的句法和词汇形式确定下来的
“存在”,并不是基本和绝对不可简化的所指;它依然植根于语言系
统和在历史上确定的“意指方式”。不过,人们奇特地把它尊奉为具
有显露和掩饰的双重品性。当他请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直陈式的单数
第三人称”和“不定式”的“优势”时,尤其如此。西方形而上学,
由于把有关存在的含义局限在显现领域,因而是作为语言形式的支配
物而产生的。12质疑这一支配物的来源,并不等于将某种超验所指具
象化,而是相当于,对构成我们的历史,并产生超验性现象本身的因
素提出质疑。海德格尔还在《论存在》xv一书里提出过这一问题。在
那里,他出于同样理由,认为“存在”一词只有打上叉号才能解读
(KreuzweiseDurchstreichung )。这个删除符号“不仅仅是表示否
定的符号”(第31页),而且这一删除是标志着一个时期终结的文字。
随着它的笔画,某种超验所指物,其显现状态被抹檫了,但依然清晰
可读。涂抹掉仍然可读,毁弃掉仍然可见的,就是有关符号的观念。
由于它界定了本体论神学,即有关显现状态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
上学,所以,这最后的文字也是最初的文字。
    不是在海德格尔迈过的条条道路上,而是在其地平线上,才可以
说,存在的意义不是一种超验或跨时期的所指(纵然它总是掩盖在有
关时期里),而在真正听不到这一含义上,已经是一种既定的能指痕
迹。认识到这一点,就等于肯定,在存在- 本体论差异这一决定性的
概念里面,所有没有想到的东西一下子都消失了。“实体与存在”,
“存在的和本体的”,“存在- 本体论的”,在原初的风格上,就差
异而言,都是派生性的。至于我后面准备称做差异的东西,则是一条
经济学概念,它指区别/ 延滞方式的产生过程。存在- 本体论差异,
及其立足于“Dasein的超验性”的依据(Grund )(VomWesendesGrundes,
第16页)xvi ,绝对不是原初性的。差异本身可能更“原始”,但人
们不再称之为“起源”或“根据”。这些概念基本上属于本体论神学
史,属于行使抹檫差异功能的系统。不过,只有在一种条件下,在最
贴近自身的时候,才能这样认为。也即人们在取消有关决定之前,一
开始就将其确定为存在- 本体论差异。体验那种取消的决定,其必要
性;施行文字的诡计,其必要性,都是不能简化的。一种没有得到强
调的艰苦思维,由于大量感受不到的沉思,必须肩负起我们所提的问
题的全部重负。这样的问题,我拟暂时称之为历史的。有了它的帮助,
我们此后就能试图把差异和文字联系起来。
    这些思想(这里指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的迟疑不决,并不是
一种“不连贯性”。这样的摇摆,适用于所有后黑格尔学派的尝试,
以及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解构的运动不是从外部摧毁结构。除非栖
居于那些结构,否则这样的解构运动既无可能,也不会奏效,更不会
有确切的目标。可以说,是以一定方式栖居,因为人们总是有所栖居。
进而言之,当人们不再怀疑这一点时,才算得上这样。必然从内部操
作,从旧的结构里借用所有的策略和经济上的颠覆手段,即从结构上
借用它们,也就是说,不能把它们的因素和原子孤立开来。正因为如
此,解构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受到自身工作的束缚。这就是在
同一栖居处的另一领域里着手相同工作的人满怀热情指出的情况。在
今天,没有什幺做法比这范围更宽。人们应该可以将其规则形式化。
    黑格尔已经纠缠在这种游戏里。一方面,他无疑概括了整个逻各
斯哲学。他把本体论确定为一种绝对的逻辑学。他把关于哲学的全部
界定都归拢为显现。他赋予显现以现时末世论,即以无限主体性的自
我接近为特征的末世论。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不得不贬低文字,或将
其降格。当他批评莱布尼兹式的特点,即悟性的形式主义和数学的象
征主义的时候,他作的是同一姿态。他以合理或明智的抽象性,谴责
逻各斯为游离于自身之外的东西。文字是对自我的遗忘。正是这种外
在化,即内在记忆的反面,或者说,“回忆”(Erinnerung)xvii的
反面,掀开了精神史的一页。正因为这一点,费多留斯说,文字既是
记忆术,同时也是遗忘之力。自然,黑格尔对文字的批评仍然停留于
字母上。作为表音文字,字母同时更缺乏独立性,更令人不屑一顾,
更显得次要(“字母文字本身就是符号的声音。”)因此,它由符号
之符号构成,但它又是最好的文字,即思想的文字。它在语音之前实
行过抹檫,正由于此,它推崇语音能指的理想内在性;借助于所有这
些因素,它把空间和视觉成分加以升华;由于所有这些情况,它才成
为历史的文字,成为在其话语和文化里与自身相关的无限精神的文字:
因此,学会阅读和书写文字,应看作是掌握无限的文化的一种手段,
而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这样一来,将自己从具体的可感物
疏离开来的心理,就把注意力转向更具形式特点的时刻,即华丽的辞
藻及其抽象成分,从而从根本上有助于奠定并净化主体的内在性基础。
    在这一点上,它就是其它类型的文字的Aufhebungxviii,尤其是
象形文字,以及前面以同一姿态批评过的莱布尼兹式的文字。(Aufhebung,
或多或少含蓄地,几乎算作是所有文字史的主要概念,甚至今日亦然。
它是有关历史和目的论的概念。)事实上,黑格尔继续写道:“后天
养成的习惯压抑了字母文字的专门性。这一点体现为:由于视觉的缘
故,它似乎是从听觉到达表现方式的一条迂回路线,并使之成为服务
于我们的象形文字;当我们运用它时,无须有意识地思考声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才赞成莱布尼兹对非表音文字的赞扬。
莱布尼兹曾经说过,这种文字甚至能让聋哑人去写。
    黑格尔还说:将字母文字转变成象形文字;通过这种实践,并且
只有通过这种做法,才能保存xix 由此获得的抽象天赋。除了这一事
实,对象形文字的解读本身,则是聋子式的阅读和哑巴式的书写。可
听的或时间的,可视的或空间的,每一种都有其合适的基础,而且首
先具有同等的价值。但在字母文字里,只有一种基础;它遵循特殊的
关系,也即可视的语言只有作为符号才与可听的语言相联系。理智通
过语言直接、无条件地表达自己。(出处同上)文字本身,在不表音
的时候,所暴露的是生命。它同时威胁到呼吸、精神,以及与之在精
神上相关的历史。它是这些东西的终端、限度,是其麻痹的状态。在
字母的重复中,它使呼吸变得急促;它阉割或僵化了精神的创造性;
在评论或注释方面,它局促和狭小的空间,为少数势力所保留。在存
在的形成过程里,它是死亡和差异的原则。它之于言语,就象中国之
于欧洲一样。“象形文字只适用于有关中国精神文化的诠释之学。此
外,这种文字只由极少数人维持,这些人垄断了精神文化领域……
就象中国文化一般表现出的那样,象形文字需要哲学来作诠释。”
(出处同上)如果不表音的时刻威胁到自我在呼吸中所显示的精神历
史和生命的话,那幺这是因为,它威胁到实在性,也即关于显现和存
在(ousia )xx的另一形而上学名称。首先以实体词的形式,非表音
文字将名词区分开。它描述的是关系,而非名称。名词和词,也即呼
吸和概念的统一性,在纯粹的文字里被抹檫掉了。在这方面,莱布尼
兹的学说,象中文在欧洲一样,让人困惑不安:“这种状况,即对象
形文字的表现方式的诠释,使得莱布尼兹错误地选择这种文字,而非
字母文字;这就和一般所说的语言的关键之处,即名词,发生了相当
的矛盾……分析上的这些差异,还会导致另一种书面上的实体词。”
    绝对知识的地平线,在于涂抹逻各斯里的文字,恢复存在的痕迹,
重新拥有差异,从而实现我在别处14称作适度形而上学的东西。
    不过,黑格尔以这一视野思考的全部内容,除了末世纪,都可重
新读解为对文字的思索。黑格尔还考虑到不可简化的差异。他把思想
恢复为关于符号的有效记忆。正如我在别处想说明的,他在哲学,即
苏格拉底式的思辩中,又引入了书写痕迹的根本必要性,而对此,人
们总是认为没有也行。书本的最后一位哲人,同时也是文字的第一位
思想家。
    注释:1 ,说到基本的文字,在这里不等于肯定事实的年代优先
性。那种争论众所周知:正如米切尼诺夫·马尔,以及此后洛科特卡
所断言的,文字“先于表音语言”吗?(《苏维埃大百科全书》第一
版所提出的结论,此后遭到斯大林的驳斥。
    2 ,关于这一论争,参见V.伊斯特林的“语言和文字”,《语言
学》第35期,第60页。这一争论也是围绕P.凡·金涅根所提的论点而
形成的。
    3 ,有关这些命题的讨论,参见詹姆斯·佛伍里埃《文字的历史》
第5 页及以后章节)。我拟在下面阐明这一争论的术语和前提何以可
疑的原因。
    4 ,我要在《声音与现象》(巴黎,1967)一书里更直接地论述
这一问题。(大卫·阿里森英译本,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
    5 ,例如,维纳在抛弃“语义学”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对立,并
认为它们过于粗俗、过于一般的同时,仍然继续使用象“感觉器官”、
“动力器官”之类的说法,以修饰机器的有关部件。
    6 ,例如,参见《文字与人类心理》第126 页,第148 页,第355
页等。从另一角度,请参考罗曼·雅可布逊《普通语言学论集》(尼
古拉·鲁威法译本,巴黎,1963,第116 页)。
    7 ,这是由皮埃尔·奥本克阐明的(《亚里斯多德著作中的存在
问题》(巴黎,1966,第106 页以后)。在某种挑战性的分析过程里,
对此我很感激,奥本克评论道:“在其它著作中,可以肯定,亚里斯
多德把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成符号。‘我们不可能讨论事物本身,
但我们可以取而代之,将其名称用做符号。’由心理经验构成的中介,
在这里受到压抑,或至少被忽视,但这种压抑是合理合法的,这是因
为心理经验在功能上如同事物,事物也可直接用来替代它们。另一方
面,人们无论如何不能用名称替代事物。”(第107-108 页)罗曼·
雅科布逊:《普通语言学论集》,法译本,第162 页。关于这一问题,
也即关于符号概念的传统,以及在这一发展过程里索绪尔的创造性贡
献,参见埃德蒙·奥梯格《话语与符号》(奥比埃出版社,1962),
第54页之后。
    8 ,系埃谬尔·勒维纳斯在《艰难的自由》一书中所引用(巴黎,
1963),第44页。
    9 ,我想在别处展开这一论点。〈《言语和现象》〉通过简单地
颠倒过来,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能指是基本或原初的。能指的“原初性”
或“优先性”可能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说法;它旨在逻辑里面非逻辑地
建立起合情合理毁坏掉的东西。能指按理讲,从来不会先于所指。在
这种情况下,它不再是能指,而“指称的”能指也不再拥有可能的所
指。用这种毫无可能的方法宣布的思想,并没有成功地将后者涵括其
中,因此应该以另一种方式来加以陈述。如果不把符号的观念置于可
疑的状态,显然就不可能这样做。“关于……符号”也总是隶属于这
里所讨论的情况。因此,在临界处,这种思想可能会摧毁围绕符号的
概念组织起来的整个系统(能指和所指,表达和内容等等)。
    10、《什幺是形而上学?》后记(法兰克福,1960),第46页。
(大卫·克雷尔英译本,收于“基础文丛”(纽约,哈勃和罗威出版
社,1977)。对声音的坚持支配着《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有关“良心”
(Gewissen)一词的分析(第267 页以后)。11、参见“语言的本质”
和“语词”,收于《通向语言之路》(普林根,1959),彼特·赫兹
英译本(纽约:哈勒和罗威出版社,1971)。
    12,《形而上学导论》法译本,第103 页。所有这些都指向在定
性有关存在的希腊文经验及解释时所面临的情况。如果保留关于存在
的惯常解释,那幺“存在”一词就是从引导我们悟性的视线的统一性
和确定性中获得意义。简而言之,我们是通过不定式来理解实体词
“Sein”的,它又依次与“is”和我们所描述的多样性相联系。有定
和特殊的动词形式“is”,即现在直陈式单数第三人称,在这里,有
着优异的品位。我们理解“存在”,不是参照“你是”(thouart ,
youare),“我是”(Iam )或“他们可能是”(theywouldbe ),
尽管所有这些成分,如同“is”,代表着“tobe”的动词屈折形式……
不知不觉地,仿佛不可能有任何别的东西,我们仅仅是通过“is”向
自己解释不定式“tobe”的。
    13,“因此,‘存在’具有上文所指的意义,让人想起希腊语里
有关存在本质的观点,因而也让人联想到某种确定性;它不是从某处
偶然降临我们身上的,而是自古代就支配着我们的历史存在。对于
‘存在’一词意义的界定,使得我们的追寻一下子变得明朗化了,也
就是说,反映了我们隐藏着的历史来源。”当然我应该引用在结论处
包含这些话的整个分析过程demStatarischen ,古德语词。迄今为止,
人们动辄将它翻译成“不动的”或“静止的”。参见让·吉勃林《宗
教哲学讲义》法译本(巴黎,1959)第255-257 页。
    14、“呼吸的言语”,参见《文字与差异》(阿兰·巴斯英译本,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8)。
 楼主| 发表于 2002-6-16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墙”的隐喻    songhualin()

    “墙,垣蔽也”. 墙标示出了我们所能达致的空间范围,它把都
市和乡村,把“城里人”和“乡里人”分割开来。古代的城墙,不仅
是一道自然存在的和人们心理上的屏障和依赖,还具有更多符号学上
的意义。它不仅是控制人们自由流动交往的工具,还是一种国家威权
的隐喻和象征。《三国演义》中关羽关云长之所以要“过五关斩六将”,
就在于有关口,有城墙它无法通过;京剧中伍子胥过昭关为什么急得
一夜白了少年头,就在于昭关是“关”,有城墙有城门有人把守。所
以古人描述战争失败常常说“城破”两个字,实在是传神之笔。自己
曾经在有“石头城”美称的南京生活了七年,那有“聚宝盆”之称的
世界上最大的城门中华门,那雄浑伟岸的紫金山天堡城,还有如缎带
般包裹着南京城的蜿蜒曲折的星罗棋布的城墙,每每让人领略到历史
的苍凉和凝重。而南京的城墙,依然没有能够抵挡住来自墙外的攻击,
东晋灭吴,王睿水师挺进,于是“千垂锁链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厚重的城墙,没有能够阻止天京的沦陷和曾国藩的进扎;更没有能够
阻止六十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城墙,真的象它看上去那么有
用吗?
    在乡土中国,在“初民的社会”可以说是没有墙的;直到今天,
中国的许多乡村特别是北方乡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制度,村子
里依然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依然有一个个大的或小的院落,茶余饭后
会有老汉悠闲的抽着旱烟,年轻和不年轻的妇女说着家常里短。这里
不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是所有的乡土新闻、闲散碎语,
都会如生了飞毛腿般的速度传遍整个村落。在这里,人们缺少受保护
的隐秘的独立的个人空间。而且人们常常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
约束人们的不是法律不是正式的制度,更多时候是一种相互间的默契
和认同,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对方就在这里,“他跑不掉的”,
对方要是违约“以后就没法在这里混了”. 用时下流行的经济学术语
说,双方不是“一揽子买卖”,而是“重复博弈”,这就保障和促成
了双方之间的信誉机制。
    随着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当城市产生之后,同一座城
市的人事实上就成了“同城兄弟”,成了一个共同体,一个共同的
“圈子”,它们要阻止来自墙外的危险、欺压和侵略。中国古语说
“兄弟于墙而外御于侮”,尽管墙内注定不是“铁板一块”,但是面
对“外来人”侵略的时候,还是更多时候表现出惊人的团结一致和同
仇敌忾的。所以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筑城墙,河北邯郸有赵王
城,易县有燕国故城,山东临淄有齐故城等;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后
来历代修缮完善,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穿行在北中国的崇山峻岭间,
试图以屏蔽当时的匈奴,后来的鲜卑、突厥、鞑靼等族的进攻。在欧
洲的中世纪,德意志、法兰西领土上分立的公国和领主,也使得他们
在城池上筑起了一道道高墙。
    今天的我们更多面对的是工业化时代和都市生活,生活在上海,
每每望见的都市的五颜六色的霓虹,是林立的高层建筑;上下班每每
要么忍受那缓慢如蜗牛的公共汽车车速,要么要骑着自行车在车辆的
洪流中巧妙的闪转腾挪迂回前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熟人社
会进入陌生人社会,都市里不再有有形的墙,但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
无意的建构无形的心灵之“墙”,我们对待人会更谦虚更彬彬有礼,
却也更不“实在”;我们会面对更多不速之客,面对更多素昧平生的
竞争对手、商业伙伴,我们会一面微笑着倾听对方的长篇大论,一面
心里却在想“根本不是这么回儿事”;我们无法对他们抱以“同情的
理解”,而是加以更多审慎的怀疑和反诘。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筑墙,尽管都市那每一扇窗每一盏灯下都在演
绎一段美丽的家的故事,尽管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伊妹儿”使得天涯
变咫尺,但更多时候咫尺却成了天涯,在同一片屋檐下比邻而居的邻
里,住了几年依然形同陌路;你可能可以娓娓讲述美国总统大选亚洲
金融风暴的始末缘由,苦思冥想还是记不起对门芳邻的姓氏。单元楼、
防盗门、保险锁和可以从内向外窥视的“猫眼”,保障了个人和家庭
的安全和幸福,却筑起了心灵上和实体上的一道高墙。
    但我要说的是,“筑墙”折射出来的恰恰是社会文明结构的演进,
人类可以更理性的把握认识自己。电视剧中常常把上海的老百姓塑造
成多少有点贬义的“小市民”形象,批评他们喜欢筑墙,喜欢精打细
算,“门槛精”,“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但换个角
度思考,这何尝不是社会的进步。西谚“好篱笆带来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中国的《诗经·郑风》中则说“无
逾我墙”  ,这都说明通过“筑墙”可以实现产权明晰界定,让我们
明了权利的范围与边界,促使我们不仅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更要
尊重他人的权利。这背后隐现的正是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苏醒和“公
民社会”(civil society )的勃兴。
    同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许多奇怪的悖论。我们之所以筑墙,
就在于我们害怕自己的权利被无端的侵害,我们于是给自己套上许多
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和约束,但“人生活在枷锁中,而无时不向往自由”,
我们依然渴望真诚渴望沟通交流,但我们又害怕伤害。我们在筑墙的
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拆墙。虚拟网络社区之所以火爆,论坛、聊天室,
这些一度被认为不入大雅之堂的词汇逐渐走入字典走入人们的生活,
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可以绕过防盗门保险锁,飞越万水千山,走入千家
万户,为我们提供最为快捷直观的即时性、互动性交流,而它作为文
本化的文字和符号的交流,它一般不会给你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带来
的更多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互联网络成为拆除心灵之墙的一种经济的
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诚如舒国滢先生所言,筑墙或拆墙,影响着法律和制度的风格和
式样。我们要警惕“墙”的“作茧自缚”和“自我强化”(self-enforcing)
的效应,它屏蔽了你的视线,让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让你留
连墙内的风景,却对墙外的世界置若罔闻。中国人每每以龙的传人而
自豪,正如电视剧《永不瞑目》主人公肖童常常提起的那句话“上下
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国人有着浓重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自豪感。
故而中国人每每喜欢从古典的经史子集中去寻求论证当下制度的合法
性,就连“戊戌变法”也是“托古改制”. 但制度究竟是从“老祖宗”
那里传来的,还是从“洋人”那里舶来的,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实
效。这时我们所能做的,更多是拆除这心灵之墙,“放宽历史的视界”,
实现一种开放式的阅读,阅读墙外的风景,阅读秩序,阅读传统,建
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02-6-16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章国锋 王逢振 主编( )

编者序

    ……所谓“文化研究”或“文化科学”。这种研究方向从人类文
化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一种文化的整体看作一个“大文本”,
强调其“可读性”。这个文化文本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意义载
体”,每时每刻都通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遗产和现实写作、人际交
往和各种传播媒体,发出相互关联却又彼此差异甚至对立的“意义信
码”,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通过“事实的
虚构化”(即现实作为素材进入各种文本,特别是文学艺术文本的写
作)和“虚构的事实化”(即各类文本对于现实的观察、解释和思考,
包括文学文本的虚构,渐渐成为生活现实)生产着一种文化类型的存
在历史和现实。……文学艺术不再是孤立的研究对象,而被放到社会
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被看作一种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以及诸多
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文化现象中的一种。文艺研究已演变成“文化
理论”。这应当看作西方文论当代转型的一种重要标志。

    ……20世纪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
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和信息科技
的迅猛发展,一种以大众消费为目的,以科技为其生长和传播手段的
“后工业文化”、“后审美文化”急剧膨胀和扩张,而以“文字文化”
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收到严重挤压。各种各样以新兴传播媒介……为载
体的“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消遣艺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高
雅艺术形式……成为当前社会文化结构的基本成分和大众文化消费的
主体,可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取消了建筑在“原作”之上的艺
术作品的“一次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怎样认识这一文化现象,
如何看到严肃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评价并解决二者之间的对立与
冲突,成了当今文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许多人开始探索当今文化
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新兴高科技媒介的引入对文学艺术产生的影
响,一些文论思潮如文化社会学(布尔迪厄)、文艺媒体学(卢曼、
施密特、基特勒等)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P1~4
 楼主| 发表于 2002-6-16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悟空今何在 今何在访谈录   张翼轸()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
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随着《第一次亲密接触》在
大陆的火热,越来越多的网恋小说的诞生,网络文学简直成为了网恋
小说的代名词。知道笔者看到了这句话,看到了这篇小说,笔者才相
信网络文学继《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的第二部经典性的作品终于诞
生了。如果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经典性更多的在于它的历史开创
性的话,那么《悟空传》的经典性则完完全全来自于小说的本身,在
于它对于网络小说题材的开拓。……
    一、关于您本人。
    问:请问您的真实姓名,年龄,如果您愿意告诉读者的话答:我
是77年生的。真实姓名不重要,公司里也都是喊网名。
    问:您的笔名——今何在的来源,是否有什么典故答:随手翻书
找的词,来自滕王阁序。
    问:据我所知,您现在在一家游戏公司供职,能否简单谈一下是
哪家公司,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
    答:现在在卓越数码公司担任游戏策划,所参与制作的图形MUD
《不灭传说》很快将面市了。
    二、关于《悟空传》问:《悟空传》中的很多东西(特别是人物
设定)和《大话西游》中十分类似,当时写作的时候是否有所参考,
对于《大话西游》您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答: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一种西游,那时还没有看过大话,但上
网时大话西游已经很流行了,所以没法不受影响,干脆连女主角的名
字也用的和大话一样了。
    问:当初是怎么会想到写《悟空传》的,最初时的构思是否和现
在我们看到的作品一致。
    答:最初根本就没有成形的构思。是看了央视的新西游之后觉得
失望,西游仅仅是一个打斗的闹剧么?一时兴起就写了点发在网上,
当初没想过更多,就是好玩,但很多朋友让我写下去,就有一搭没一
搭的这么写下来了,乱是难免的,因为从来也没打过草稿,都是现打
现编的。
    问:《悟空传》在中间曾经重新写过,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有许
多人更喜欢改写前的版本,作为作者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答:写到中
间的时候因为很随意的缘故,所以根本也不知道后面会写些什么,但
那时网上已经越来越多朋友关注了,他们不满意我这样草率,于是我
又把中间悟空与紫霞那一段重写,但有人喜欢改之前的,有人喜欢改
之后的,这也正常。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写出一个紫霞,
其实我是反感让孙悟空谈恋爱的那一类人,可能是因为网上有个紫霞,
可能是因为大话的影响太大,一时好玩就写了,总之也能看出当时写
的太随意了。
    问:《悟空传》被称为《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网络文学的又一经
典作品,那么对于《第一次亲密接触》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答:不敢妄称什么经典,其实我从前是很狂的一个人,越是称经
典的东西越是什么网络名家越不放眼里,正所谓我是文盲我怕谁?但
现在大家对悟空传这么捧场,我反而有些底气不足了:)在网上也不
敢见谁拍谁了,就好像孙悟空本是一妖精,突然发现自己有成佛的希
望,难免就没有战斗精神了。所以也就不给痞子蔡下狠手了,我觉得
《第一次》和《悟空传》写的一样烂:PPP 都是网上的即兴之作,一
时灵感大发作自己也不知咋回事就写出来了,但如果这人认真去为写
作为名利而去写,可能反而就失去灵气了。其实我说的是我自己,不
过痞子蔡好像也有这危险,《雨衣》我看了开头感觉他在模仿从前的
那个他但已经力不从心了。
    问:悟空传》是否有考虑过出书,如果有这个计划,那么大致会
在什么时候呢?
    答:我知道网上看着不错的东西一旦印成铅字就感觉不对了,就
好像现实中的某些大作到了网上却没人搭理一样,网上网下的阅读心
理是不不同的,一个追求第一句话就吸引读者的眼球,每五百字就来
一悬念;而另一个要求耐读耐把玩,最好不要把文字整的太容易明白。
但我还抵挡不住出书的诱惑的,不出意外《悟空传》会由光明日报出
版社出版,大概一月份就出来了。我没做多少修改,基本保持网上原
貌,大家可以拿去解剖拍砖全随便吧。
    问:在就悟空传的之后,您还有什么新的作品吗?如果有,在那
里可以找到?
    答:报歉,目前还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我写东西都很随意,
有不少构思都没有认真去写。因为业余写时间也不是很足。在龙之天
空等地儿有专栏,但里面没什么货色。
    问:  这次参加第二届榕树下的网络文学比赛,您有何感想?
    答:我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亲身经历一下这种网络与现实撞击的时
刻,看看普通网民和专业作家合作评文学最终能产生什么。能有这样
机会见到许多平时难以得见的网友真是好,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感谢
榕树下把大家聚到了一起。虽然我拿了奖,但我想奖项不能证明什么
高低。
    目前网络文学还处在一种尴尬的状态。什么样的文学才叫网络文
学呢?连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把网络文学单独拿出来设个奖,意味
着设立了另一种标准。网络文学的意义应在于对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
冲击,在于它无拘无束,藐视一切的破坏力,但目前网络文学的评奖
和文学爱好者大奖赛并无多大差别,不能体现网络的自有的观念。尽
管有人在很努力的促进网上写手与现实的融合。但在传统的价值观来
说,还没有能让传统作家评委们真正震动的作品。
    在网络的价值观来说,没有新的能冲击现有文学格局的东西。一
个字,都还太嫩(这是一个字嘛?)。我们都太年轻。希望将来没有
网络文学这种叫法,因为那时任何文学传播都已离不开网络,你只在
网下写作就好比抽屉文学:)不再有专为网络设的大奖赛,也再没有
什么网络作家(颁奖晚会上的一个小品生动表现了网络作家们在现实
作家们前的心虚)。现在网络作家这个词和当年弼马温这个词是同样
极有创意的。它是个几品官呢?要么做齐天大圣,明正言顺去当作家,
要么就回网上做个自在的妖精,只图自在快活,不想成佛成仙。这是
网上写手的两条路,现在许多人正在网络与现实的分岔口徘徊,要成
仙就不能再在网上见佛杀佛,见祖灭祖的任意胡为。可若离开了网络
和网民的支持他们往往就失去了原本的力量源泉,那力量之源是自由
不羁的心态。网络时代真正到来时,不再有文学圈,人人都有话语权
(也就是人人都没有),你可以写作为生,但不再有作家称号来区分
码字的贵族与平民,大众决定一部作品的生存与传播,那是文学回到
老百姓手中的时刻。
    三、关于未来问:您今后是否还会写类似《悟空传》的小说,甚
至把写作作为您的职业取向呢?
    答:我想以写作为职业是很累的,太功利性了,我现在除了帮公
司写写游戏脚本外,业余写东西只是图自己好玩,不会给自己定一个
标准比如要发表要文以载道什么的。所以水平也时好时烂全看当时的
天气了。
    问:对于您现在的工作,您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答:我很喜欢能发挥创造力的工作,做游戏策划就是这样一个工
作,我现在最想的是多学点,多赚点经验级,然后升级……怎么说着
说着又玩起游戏来了:0
    问:既然您在公司中担任的是游戏策划的工作,那么是否考虑过
把《悟空传》改编成一个游戏呢?
    答:有人和我提起过,这关系到一个游戏这种形式究竟能不能很
好的传达文字作品的内涵的问题。很多由武侠小说改编的游戏只剩了
一个情节的外壳而已,不能再重现人看小说时的感受。目前还没有这
样的计划。不过如果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会尝试的。
    问:作为一名游戏策划人,对于《仙剑奇侠传》这样的经典游戏
您是如何评价的呢?
    答:仙剑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经典的RPG 的模式,到现在都
很难超越。但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它创造了一种仙剑的文化。一个成功的游戏就应该是有着文化内涵的。
让人在游戏之外还能去讨论它。
 楼主| 发表于 2002-6-16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榕树下:把所有利润吃透    张翼轸()

    “做到最好的,然后逐步渗透扩张到所在行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把整个行业的利润吃透”,这是笔者在和榕树下的总裁朱威廉交流了
半个小时之后对于榕树下经营理念的一种感悟。最初之所以要采访朱
威廉,是因为榕树下最近以六位数美金的价格收购了面向高校的门户
网站“下课了”(Classover ),但是当被告知榕树下自创立之后总
共投入了117 万美金,而如今每个月的收入达到400 万人民币,今年
的总收入预计将达到4000万,明年的总收入将超过一个亿的时候,笔
者发现,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榕树下的此次并购活动的话,那么
未免太过于短视了,所以笔者临时将采访的内容改变成对于榕树下这
个文化品牌经营企业(而不仅仅是一个网站)的经营及获利思路的剖
析。
    ——题记在一个多月之前,笔者曾经以《刀剖榕树下》为题写过
一篇分析榕树下经营的文章,当时笔者以为已经很大胆的把榕树下的
经营思路勾勒清楚了,但是在深入地和朱威廉交流之后,笔者发现自
己还是低估了朱威廉和他的榕树下。笔者在《刀剖榕树下》中很大胆
的预测过,榕树下将要比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提前盈利,但
是笔者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榕树下已经盈利了,而且收回所有的投资
也在可预期的短时间实现。笔者在《刀剖榕树下》中将榕树下的业务
划分成了五块,但是笔者发现自己又错了,把业务平行的划分为五块
的确可以大致的描述出榕树下的大概来,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却是无法
真正的道出榕树下的经营理念来,原因很简单,榕树下的运营并不是
一个平行的结构,而是由一个核心因素不断递归的衍生出新业务的网
状结构,那张网才是榕树下经营思路的精髓。而用文字尽量真实的再
现那张网,正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
    网的核心:网络文学在上文中,笔者曾经说过,那是一张由一个
核心因素不断递归的衍生出新业务的网,而那个核心业务就是榕树下
的网络文学(用朱威廉的话来说,应该称之为文学在网络)库,或者
说是一个文学类的垂直门户。虽然依靠这独特的投稿制度,依靠着作
者无偿让度作品的代理权和发表权,榕树下不需要像其他的门户那样
为自己的内容的获得付出不菲的代价,但是和所有的门户网站一样,
纯粹的这块业务是不能获得收益,特别是在整个榕树下网站没有任何
商业广告的情况下,但是这确实整个榕树下事业的基石。没有这个部
分,朱威廉也许仍旧能够靠着他的脑子赚到钱,但是却绝对不会有今
天的榕树下,因为榕树下最初的以及最主要的所有盈利业务都是在这
个网络文学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分支一:出版发行图书出版是榕树下未来几年中利润来源的一个
重要来源,也是这张经营网中的一个分支,不仅仅重要,而且是最漫
长的一个分支。对于这一块的获利,朱威廉没有丝毫的回避。图书出
版的收益今年将占到榕树下所有收入中的40% 即1600万,明年将继续
成长,占到总收入的50%-60%.图书出版的确是一个拥有丰厚利润的行
业,但是榕树下出版的那些书籍真的能够赚那么多么吗?这是笔者很
自然的一个疑问。朱威廉用两组数据打消了笔者的疑问:第一、榕树
下现在的书籍出版和出版社已经有了约定成俗的规矩,那就是所有的
图书印刷量最低就是2 万册。市场中那种1 万甚至5000册试探性的出
版榕树下是不会接受也从来不考虑的。第二、榕树下的优秀作品选已
经先后出了三辑,第一辑已经再版了8 次,第二辑也已经再版了3 次。
    虽然有着相当不错的现状,但是朱威廉还是很清醒的意识到了榕
树下图书出版这一块有着三个重要的隐患。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隐
患便是榕树下出版的书籍题材上的单一,虽然榕树下已经是全球最大
的中文原创作品网站了,但是目前推出的图书题材还是受到网络文学
的影响,局限在网恋小说和普通的现代生活作品中。这类题材固然现
在很受欢迎,但是读者总有看厌的一天。为了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影响
到榕树下的图书出版业务,朱威廉和他的榕树下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拓
展出版的题材,根据朱威廉的透露,在两个月之内,由榕树下出版的
品种众多的口袋书将大规模上市,图书的题材从现代言情、侦探推理、
科幻武侠甚至时下最红火的漫画无所不包。对于这次题材上的开拓,
无疑朱威廉是十分得意的,“你知道吗?就连上海最好的一批漫画作
家都是我们榕树下的签约作者”,朱威廉的确可以得意,因为至少从
行动上来看,榕树下的图书出版已经由纯文字进军到在大陆方兴未艾
潜力无限的漫画市场,这一步跨的的确够快够大。至于行动是否能够
转化为最后的结果,这就完全有赖于出版人员的眼光了。榕树下的出
版一直比较顺利这很大程度上和出版的书籍较少,每一本都花了较长
时间的策划不无关系。一旦大规模推出书籍之后,是否依然能够保证
出版的书籍都是佳作至少不是庸品呢?一旦出现重大恶俗的图书出版
(这在爱情、武侠科幻类图书中很容易出现,而且已经成为了社会媒
体关注的现象),短期的市场损失倒是小事,但是做坏了榕树下的品
牌,那对于榕树下今后的出版事业就是重大的影响了。  至于另外的
两个隐患:没有自己的出版社以及还没有囊括最优秀的作品同样也没
有难倒朱威廉,反而为榕树下的图书出版业务衍生出了两个新的子业
务。  榕树下没有自己的出版社,这似乎已经是目前朱威廉心中的痛
了,他不无遗撼的告诉了笔者榕树下在图书出版中的一次失误:没有
能够得到今何在的作品《悟空传》的出版合同。“《悟空传》是在我
的不断督促之下写出来的”,朱威廉对于这一点似乎十分得意,但是
那种得意却转眼即逝,“当我拿着《悟空传》去找我们榕树下所有的
签约出版社的时候,竟然没有一家是愿意出版的。当我做尽努力,好
不容易说服一家愿意出版的时候,今何在却已经在三天之前和光明出
版社签约了。对于这一点,我至今还觉得很遗憾。”但是在中国现有
的体制下,短期内便拥有自己的出版社还是一件痴人说梦的事情,所
以朱威廉把目光投向了杂志。同样是出版物,杂志有着固定的周期,
每个月都会有一笔不小的现金投入,而且拥有者更大的自由度,从某
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没有出版社的缺憾(自从几年前《中国作家》以增
刊的方式出版了《马家军揭秘》之后,杂志书籍化或者说用杂志来达
到书籍出版的目的便不再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榕树下自己的杂志,
刊号和相关的业务正在磋商之中,不出意外的话再一两个月之后就会
面世,朱威廉向笔者透露道。对于这一点,笔者丝毫没有感到意外,
因为榕树下早先出版的三本榕树下优秀作品选的策划便更多的是按照
一本杂志的规模来进行的,拿图书的出版来作为杂志策划的练兵,如
果此后没有杂志的跟上反而会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不然的话,榕树下
长期以来坚持制作《榕树文摘》和《印象无限》两份电子杂志岂不是
在进行公益事业?如果笔者的估计没有错误的话,曾经为美国的《读
者文摘》提过建议书的朱威廉会把《读者文摘》和中国本土的《读者》
作为他潜在的竞争对手。那么榕树下的杂志前景如何呢?这除了依赖
于榕树下的宣传推广以外,杂志的定价、定位、内容取舍休戚相关,
如果榕树下能够请到一位杂志的运作高手的话那么估计问题不大,否
则的话,压力不小,毕竟要每个月让读者乖乖掏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
    原本以为榕树下杂志的出版意义就仅限于此,但是在接下来的交
谈中却发现朱威廉的目光早已注视到了更远的地方。就在杂志策划的
同时,榕树下已经开始依托上海总公司和北京、重庆、广州三个分公
司在四个大城市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发行渠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
渠道”)。用自己的发行渠道来发行自己的杂志,这便是朱威廉随后
要做的事情。对于榕树下能否成功的建立起自己的发行渠道,笔者没
有丝毫的怀疑,这对于其他的人也许是全新的领域,但是对于朱威廉
而言却不过是重操旧业。不要忘记了,朱威廉在榕树下之前,他以3000
美金创办1400万美金出售的联美广告公司正是以DM(邮政广告)起家
的,朱威廉本人更是被称作了中国的DM之父。而DM和发行渠道有着太
多太多的类似,在这一块业务上朱威廉驾轻就熟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
的。建立了发行渠道之后呢?朱威廉想到了更远,不但要用自己的发
行渠道来发行自己的杂志,还要用自己的渠道来帮助其他那些发行工
作做的差劲的杂志来打开市场。“我为了自己的业务建立了一条高速
公路,那很好。但是如果能增加一个收费站,同时为其他的企业服务,
那么更好”,朱威廉打比方形容道。的确,在渠道建立之后,向其他
企业开放那是边际成本相当小而收益却不小的一件业务,何乐而不为
呢?
    榕树下已经出了不少好书,但是没有能够囊括更多的好作品,这
是榕树下图书出版方面第三个隐患。对于这个隐患,在自身无法解决
的情况下,榕树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社会征集书稿。在征
集启示发布的两天之后,榕树下便收到了500 多部10万-30 万的作品。
榕树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而后纳入自己的出
版计划之中。“短短两天500 多部10万-30 万的作品,也就是1 亿字
的作品,我们榕树下根本不可能内部消化掉,所以我们还需要扩大队
伍,联合更多的出版社来消化他们。”,朱威廉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似
乎是在抱怨,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欣喜,毕竟有活干有钱赚总是好的。
如果榕树下这一步顺利走好的话,那么榕树下就将由自有作品的出版
转变成他人作品中介代理的角色,而由代理带来的潜在利润也将成为
榕树下出版业务进一步扩张的基本保障。
    既然已经进入了长篇作品的代理,那么对于榕树下而言顺便进入
同样巨大而又十分类似的电视剧脚本市场便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
如果你自己观察的话便会发现,年初一步在国内反响相当不错的室内
情景剧《网虫日记》的脚本部分便是由李寻欢和宁财神参与完成的,
而李寻欢和宁财神正是榕树下的高层经营人员,这次脚本的参与并不
仅仅是他们的个人行为,而是榕树下进军脚本市场的一次尝试。一方
面代理他人的长篇作品,一方面再从中寻找受到市场欢迎的作品把他
们改变成电视剧或者电影脚本,再把他们卖给制片商,一篇作品一鸭
两吃,的确是相当不错的生意。
    榕树下网络文学库中作品的数量已经达到近20万篇了,固然每年
出版书籍出版杂志可以消化掉不少,但是和巨大的库存相比,还仅仅
只是冰山一角。为了能够消化更多的作品,使巨大的库存物尽其用,
榕树下便开展了版权交易的业务。将作品库中的作品授权给传统媒体
使用,然后在传统媒体支付的稿费中收取15% 作为代理费用。对于版
权代理之一块,朱威廉表示榕树下目前每个月可以收到的版权代理费
用在5 万左右。不要小看了这5 万的收入,反映到具体的文章上就是
每个月上百篇几十万字的发稿量。虽然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但是随
之而来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影响力本身并不值钱,如何
能够把影响力顺利的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入,那还需要榕树下的市场
人员煞费苦心。否则的话,长此以往,版权交易将成为榕树下的鸡肋
业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分支二:电台宣传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榕树下的文字业务这一
块,但是不要忘记了,榕树下是立志成为一个榕树下超媒体平台的,
电台节目同样是他们很重要的一块业务。根据朱威廉透露的数据,目
前榕树下签约的电台共有37家,覆盖的人群达到1 个亿。不仅仅如此,
现在还有更多的电台希望能够购买榕树下的节目,榕树下对此已经设
立了审核的制度,必须根据对方电台的受众和大环境才决定是否通过
贴片广告的方式出售节目给对方。这一块业务,榕树下每个月的收入
在40万左右,一年就是500 万左右。而榕树下为此付出的成本仅仅是
电台节目低廉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制作费用,如果计算投资收益率的话,
那么这应该是榕树下最为赚钱的一块业务。如果能够继续把这块业务
继续做大的话,那么对于榕树下总体投资收益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会做
出不小的贡献,更重要的是,1 亿人群的覆盖量本身便已经是一个不
可小觑的宣传力量。
    没错,广播节目每天1 亿的人群覆盖量衍生出了榕树下另一块相
当重要的业务——宣传。无论是为榕树下企业自身的宣传还是为其他
客户进行宣传,这对于广告行业出身的朱威廉而言,都是在熟悉不过
的业务。当然,拥有了如此巨大的宣传力量之后,朱威廉绝对不会把
整个宣传业务简单化,而是会用他的宣传力量来做更大的事情。韩寒
的一本《三重门》能够卖到五六十万册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媒体对于
他的炒作,朱威廉在掌握了广播节目每天1 亿的人群覆盖量难道就不
会利用他来塑造出榕树下的韩寒类似来?谈到这里,朱威廉又不无惋
惜的提到了今何在,“今何在的《悟空传》绝对是经典的作品,但是
他的书却卖的很一般,为什么,出版社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啊!如果
利用我榕树下的电台节目来进行宣传,那么结果绝对不会是这样”.
对于这一点,笔者同样没有怀疑,在这个大众已经习惯于媒体造神的
时代里,榕树下掌握了如此巨大的宣传力量,真的造出一两个大众英
雄或者热门人物来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陆幼青不就是一个很近的例子
吗?当然,造星也是一把双刃剑,造的好财源滚滚,过度了的话那么
恐怕在这个传媒已经引发信任危机的时代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特别是
榕树下那些普遍比较厌恶商业化的文学爱好者们的反感,如果文学圈
和IT圈的媒体再加入近来煽风点火的话,那么恐怕会直接影响到榕树
下三年来建起起来的相对比较公益的形象,这对于时下的榕树下品牌
可能会是致命的。这一点,是广告人出身的朱威廉必须要考虑的。
    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勾勒榕树下的这张经营网,虽然笔者一直在努
力的去再现真实中的那张经营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有意或者无疑
的忽略掉某些业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笔者相信,上面描述的还原度
应该能够超过百分之八十。当然,还原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从还
原中找出榕树下经营并且盈利的精髓理念来才是,而这在三大门户亏
损不止,盈利日期由2002年到2003年一拖再拖甚至面临摘牌的今天,
无疑是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赢利?
    对比着三大门户们和榕树下的经营思路,笔者突然想到了程序设
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营企业和设计程序是极其类似的,程序的
正常运行就类似于企业的顺利运转,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程序而言
是通过一段段的功能代码来实现的,对于企业则是通过一个个的业务
来实现的。如果这样类比的话,那么目前许多网站的经营者就仅仅只
是一个初学程序设计的外行,冒冒然的便设计了一个大的程序,而发
现缺少了什么的时候又随随便便的写了一段新的代码段,发现了什么
问题的时候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却修改她,而这样做唯一的后果
便是最后程序Bug 不断,始终无法进入理想的状态下。而榕树下的经
营却让笔者联想到了著名工具软件Norton Command作者的编程理念:
先写一段核心的程序,在确保这段代码没有问题已经工作的很好的情
况下,再在这段代码的基础上去建构第二段代码,这第二段代码同样
功能不要太复杂,代码也不用太长,但是同样要保证这段代码运行的
绝对正常。如此反复递归,确保每一步都是成功的,从而做到最后的
结果也是成功的。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也就是尽量减少考虑的因素,
使得情况能够得到比较完美的控制。朱威廉和他的榕树下正是这么做
的。从最初一年半的时间里独自运作榕树下把他做到国内甚至全球第
一的中文作品原创网站,然后在国内第一的基础上再做网络文学的出
版,然后同样也做到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前茅。现在再在这个的基础上
做网络文学的杂志出版,如此递归,反复利用自己具有的领先优势来
帮助自己下一步动作的完成,逐步逐步的扩张,通过每一步都成功来保
证企业整体的成功。在这个逐渐的扩张过程中,朱威廉的头脑始终很
清醒,在上一步没有做到最好的时候,可以去考虑下一步,但绝对不
可以贸然去实施第二步。这一点,朱威廉的两次判断给了笔者留下了
很深的印象。第一次是在谈到进军脚本市场,笔者很自然的便询问道,
那么是否会进一步进军电视剧的制作市场呢?朱威廉的回答是很果断
的“不会”,至于理由,他表示在脚本市场榕树下做的还不算成功,
《网虫日记》虽然反响不错,但是实际收益并不理想。在没有把脚本
这一块做大之前,不会轻易进入下一步的电视剧市场。第二次则是当
朱威廉提及时下有很多茶坊、酒吧、书店在冒用榕树下的注册商标和
Logo进行经营活动的时候,笔者同样很自然的问起榕树下是否会借此
机会进入到榕树下经营场所的授权业务中去呢?得到的回到再次是果
断的“不会”,对此的解释,朱威廉表示考虑过这个业务,但是在榕
树下这个品牌价值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前提下,也不会贸然进入下一步
的授权市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同时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这就使
得朱威廉和他的榕树下在经营上没有犯什么大错误,而这带来的结果,
便是榕树下利润的最大化。
    把利润吃透任何资本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但是社会分工的出
现使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不可能,因为你只能做自己最熟练的那
一块业务,而放弃相对不熟悉的业务。但是对此,资本是不会满意的,
所以才会出现了包罗万象的通用集团的出现,从上到下尽可能的获得
整个行业的利润,榕树下现在在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这一点在榕树
下经营网的书籍- 杂志- 自有发行渠道- 公共发行渠道的主线中可以
看的很清楚。杂志本身的确可以赚钱,但是不可避免的杂志必须让利
于他的发行渠道,否则杂志就卖不出去了,而发行渠道也一定赚钱,
而且赚的不会太少,否则做渠道的人就少了,所以朱威廉要自己做发
行渠道,把原来让度出去的利润又再次的夺了回来,接此来实现利润
尽可能的最大化。而这对于榕树下这样的网站而言便是极其重要的,
在网站收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那么只有尽可能的进入行业的上中下
游,使原来让度的利润回到企业来,借此来实现利润的获得,而这是
我们那些死抱着网络广告不妨的巨头们所值得学习的思路。
    朱威廉毫不隐瞒的表示过,榕树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更多的
大动作。的确,面临着WTO 的进入,国外包括时代华纳、新闻集团、
贝塔斯曼这些传媒巨头或明或暗的进入,榕树下必须有大的举动,否
则面对对方压倒性的优势,就只有死或者降两条路可走。那么榕树下
又会有什么新的举动,又会在现有的经营网上衍生出什么新的业务呢?
笔者比拭目以待!

沾点边的都转了,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客栈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一个人客栈

GMT+8, 2024-5-3 0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